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樂新聲訴說千年遺韻——評國樂現場《聽見·大運河》

發布時間:2023-12-28 11:27:00來源: 中國藝術報

  作者:陳潔

  悠悠運河,流淌千年,綿延千裏,潤澤萬(wan) 方。常州是大運河孕育出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常州人民依河而居,形成豐(feng) 富多彩的江南運河水鄉(xiang) 文化。常州市歌舞劇院委約青年作曲家李博禪創作的國樂(le) 現場《聽見·大運河》近日在常州保利大劇院成功首演。該項目依托2023年度江蘇藝術基金和常州市文化藝術基金扶持,以中國傳(chuan) 統民族音樂(le) 的時代新聲謳歌大運河精神,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審美體(ti) 驗。

  國樂(le) 現場《聽見·大運河》體(ti) 現了民族音樂(le) 創作理念與(yu) 舞台表現的創新表達。以“國樂(le) 現場”作為(wei) 整台音樂(le) 會(hui) 的概念,突破民族管弦樂(le) 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舞台表演方式。全本演出曆時70分鍾,共分《大地之源》《最憶江南》《船夫頌》《中國大運河》四個(ge) 篇章。作品以江南文化底蘊為(wei) 依托,以運河之水為(wei) 靈感,分別采用不同的民族音樂(le) 體(ti) 裁表達不同的主題內(nei) 涵,呈現出中國傳(chuan) 統民族音樂(le) 多樣化的聲音圖景。每章之間,通過一位講述者的古詩文吟誦與(yu) 一位古琴演奏家撫動琴弦的戲劇場景串聯,增強音樂(le) 作品的敘事表達和情感依托。舞台上,矗立著“左-中-右”三聯幕布為(wei) 多媒體(ti) 影像的舞美背景,營造出視聽一體(ti) 的觀演氛圍,猶如一幅水波潺潺、枕河人家的江南生活畫卷,形成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之感。

  開篇《大地之源》以水為(wei) 題,由箏和簫的重奏塑造了柔婉與(yu) 浩瀚的“水”之意象,以及溫和包容的大地形象,喻示著“水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江河是大地的血脈”。在餘(yu) 韻繚繞、空靈悠揚的聲音意境中,兩(liang) 架箏和一支洞簫互為(wei) 傾(qing) 訴,表達江海吐納、萬(wan) 物生機的萬(wan) 千氣象。

  《最憶江南》為(wei) 絲(si) 弦五重奏,作曲家選用二胡、琵琶、大阮、揚琴和箏等五件樂(le) 器,勾畫出江南名城常州的風土人情和城市品格。《船夫頌》采用嗩呐與(yu) 鼓陣的表現方式。作曲家根據史料記載,引用常州運河號子的三個(ge) 音,通過對音調進行延展與(yu) 變化形成該樂(le) 章的主要旋律。舞台下的兩(liang) 條觀眾(zhong) 通道列放著12張大鼓,與(yu) 舞台前方的嗩呐和領鼓圍合成一艘船的形狀。觀眾(zhong) 恰似坐在大船上遊曆大運河,在陣陣鼓聲與(yu) 喊號聲中,感受迎風破浪的沉浸式體(ti) 驗。《中國大運河》則以民族管弦樂(le) 的精巧配器表現大運河奔騰向前,用多媒體(ti) 影像呈現運河兩(liang) 岸逐漸蓬勃生發的繁榮景象,喻示著千古運河煥發出時代的新活力。

  青年作曲家李博禪是新時代以來活躍於(yu) 民樂(le) 創作領域的新星。據筆者觀察總結,他的藝術特點可歸納為(wei) “抒情得當、選材合宜”。他用音樂(le) 表達內(nei) 心最為(wei) 真實、澎湃的浪漫和激情,善於(yu) 結合音樂(le) 形象與(yu) 性格特征,選擇具有說服力的樂(le) 器音色與(yu) 演奏法。《聽見·大運河》各篇章緊扣標題內(nei) 容選定合適的主奏樂(le) 器及表現方式。比如,采用古箏與(yu) 簫表現華夏文明綿延悠長的曆史脈絡,絲(si) 弦五重奏表現江南文化的風流雅韻,嗩呐與(yu) 鼓陣表現船夫辛勤的勞作,民族管弦樂(le) 隊的磅礴氣勢展現中國人民奮勇向前。此次創作中,李博禪除了作曲,還身兼文學撰稿、舞台設計等等整台節目的相關(guan) 策劃工作。

  水因城而繞,城因水而建。常州是運河城,運河是常州市的母親(qin) 河。常州又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幾千年深厚積澱的江南文化傳(chuan) 統與(yu) 令人矚目的文化景觀。國樂(le) 現場《聽見·大運河》因地製宜取材地域文化精髓,緊扣千年文脈的文化符號,整部作品彰顯了常州的城市精神,具有濃鬱的文化辨識度。同時,展現了根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音樂(le) 文化遺產(chan) 的創作主旨。

  作品通過線性發展的文學構想,圍繞大運河裏的水流姿態依次展開,向觀眾(zhong) 呈現出從(cong) 遠古到未來、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發展曆程。場景標題樸素無華、生動形象,抓住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作為(wei) 敘事立足點貫穿全曲,並采用“詩詞吟誦”為(wei) 城市底蘊代言。舞台上,一位老者(任非飾演)和一張古琴(高欣然演奏)的娓娓道來,形成詩、樂(le) 、誦的交相輝映。以“人琴對話”展開音樂(le) 敘事,不僅(jin) 體(ti) 現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的“文人精神”,更展現了新時代對古詩文吟誦傳(chuan) 統的當代複興(xing) 。作品第二篇章《最憶江南》采用脫胎於(yu) 江南絲(si) 竹的絲(si) 弦五重奏,這是胡登跳在上世紀60年代對民族室內(nei) 樂(le) 發展的重要體(ti) 裁創新。李博禪在前輩創新的基礎上,更好地達到了聲部之間的平衡度和音色之間的融合度,既符合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時代精神與(yu) 審美需求,又貼合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與(yu) 人文情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