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犛牛絨打開創造力 非遺研培助力傳承人與設計師“牽手生花”

發布時間:2023-12-28 13:50:00來源: 光明網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以來,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的指導下,光明日報、光明網成功組織了六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chuan) 活動,推選出了尚長榮、馮(feng) 驥才、張伯禮、金巴紮木蘇等60位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們(men) 成為(wei)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和活態展示。為(wei) 了更好地展示中國非遺的精湛技藝及時代魅力,講述傳(chuan) 承人精業(ye) 篤行、臻於(yu) 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網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的指導下開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網絡宣傳(chuan) 活動,積極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一邊是長江頭,一邊是長江尾,海拔相差四千多米的上海與(yu) 果洛卻因為(wei) 非遺緊緊連在了一起。

  2023年夏天,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回訪團隊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回訪調研上海大學駐青海果洛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發展情況。這個(ge) 2016年設立於(yu) 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區的工作站已經成為(wei) 當地非遺傳(chuan) 承人與(yu) 時尚設計師、高校師生合作交流的橋梁——德昂灑智書(shu) 法、犛牛絨包、格桑花銀飾鍛造皮具、果洛之眼等一係列研發的創新產(chan) 品陳列在工作站的展示間內(nei) ,用傳(chuan) 承與(yu) 保護非遺的方式見證著兩(liang) 地結下的深厚友誼。

  作為(wei)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章莉莉教授與(yu) 果洛的感情也是從(cong) 那一刻開始建立的。章莉莉團隊曾前後四次考察果洛,發現素有“高原之舟”之稱的青海犛牛與(yu) 非遺的創造性聯結。據當地人介紹,犛牛身上脫落的絨毛透氣性強、保暖性好,很適合製作衣服、毛毯。然而,很多當地非遺傳(chuan) 承人雖然掌握犛牛絨擀氈製作技藝,做出的作品卻顏色單調,不易受年輕人喜愛。“所以我們(men) 把時尚的毛氈製作圖案和載體(ti) 教給傳(chuan) 承人,又結合了彩色毛氈、澳大利亞(ya) 羊毛氈製作技藝的一部分技法教給他們(men) ,同時邀請時尚設計師和文創公司為(wei) 果洛犛牛絨設計係列文創產(chan) 品。”章莉莉表示,手工藝保護的前提,就是要和當地的自然狀態和手工藝生產(chan) 狀態相適應。因此,他們(men) 從(cong) 設計師、大學師生研發等路徑著手,多線發展把犛牛絨這個(ge) 材料用好的同時,也讓當地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除了犛牛絨,章莉莉團隊還挖掘開發了多個(ge) 非遺項目,例如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文書(shu) 法(果洛德昂灑智)、藏族織毯技藝、藏族刺繡(貴南藏族刺繡)等。在此基礎上,團隊還邀請了時尚設計師、高校師生與(yu) 傳(chuan) 承人一起合作。據章莉莉介紹,工作站的模式是在“走出來”和“走進去”之間進行相互交流。果洛的傳(chuan) 承人每年分批次來到上海大學進行研培學習(xi) ,與(yu) 設計師一同研發,回去之後通過線上溝通繼續推進研發,直到完成。研發出來的作品每年通過上海20多個(ge) 展覽、展會(hui) 進行滾動傳(chuan) 播推廣,形成良性循環。

  通過和果洛研修班之間的合作,章莉莉團隊發現非遺傳(chuan) 承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也加入到非遺“牽手生花”的隊伍中。這些年輕人接受能力強,創作出來的作品既保留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元素,又結合了腦洞大開的創意。“我覺得我們(men)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打開創造力的培養(yang) 。一方麵是文化的多元碰撞和交融,另一方麵是跨學科、跨專(zhuan) 業(ye) 的融合和創造。而中國的美學教育也正在向下一步邁進。”章莉莉說。

  出品:光明網經濟編輯部

  策劃:趙剛

  統籌:陶媛

  記者:張詩奇

  製作:王懿(實習(xi) 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