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大寒
【字說節氣】
作者:孟琢(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yu) 規範研究中心副教授)
二十四節氣,區劃春夏秋冬,命名契合自然節律,展現出陰陽消長的過程。其中,夏至與(yu) 冬至作為(wei) 一年裏陽氣與(yu) 陰氣的頂點,是節氣的基本坐標。與(yu) 之相應的是,夏至之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之後有小寒、大寒,分別以大小、寒暑承接“二至”,可謂冬夏相配,結構整齊。冬至晝短夜長,在陰氣盛極之際,蘊含陽氣的悄然潛發。在冬至的統領下,這種“陰極陽生”的時令特點,也體(ti) 現在小寒、大寒之中。
顧名思義(yi) ,小寒、大寒是寒氣由小到大、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漢字中,“小”和“大”的構形並不複雜。在甲骨文中,“小”的字形像細碎塵沙之形,表示微小之義(yi) 。在甲骨文、金文中,“大”的字形像正麵站立、挺拔伸展的人形,表示與(yu) “小”相對之義(yi) 。
相較之下,“寒”的字義(yi) 則要更為(wei) 豐(feng) 富生動。金文中已有“寒”的形體(ti) ,周代晚期的“寒姒鼎”和“克鼎”中都有寒字,是典型的“比類合誼”的會(hui) 意字。“寒”的上麵是“宀”字,也就是房屋的象形。《說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段玉裁解釋說:“東(dong) 西與(yu) 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為(wei) 深屋。”房頂四麵覆蓋,房屋有堂有室,建築格局相當完整。“宀”在今天已不單獨使用,但卻是十分常用的部首,組成了“家、室、宮、宅”等與(yu) 房屋有關(guan) 的漢字。“宀”下是一個(ge) 人,四周圍著四個(ge) “屮”,表示草堆。在“克鼎”中,人的下麵還加了類似於(yu) “二”的形狀,為(wei) 墊在身下的禦寒之物。
古文字中的“寒”,描繪出一個(ge) 讓人瑟瑟發抖的情景。可以想象,寒冬之際,大地冰封,一個(ge) 人燒不起爐火,也穿不起棉衣,雖有房屋避寒,但依舊無法抵禦寒風凜冽,隻好哆哆嗦嗦地鑽進草堆取暖。到了《說文解字》中,“寒”字下麵的“二”演化為(wei) “仌”。“仌,凍也。象水凝之形。”這是“冰”的古字,也就是今天的“冫”,參與(yu) 構成了“冷、凍、凜、冽”等漢字。在金文中,人的下麵尚有草墊,在小篆中則成了難以融化的堅冰,寒意又憑空增長幾分。
小寒、大寒接踵冬至而來,正是一年中最為(wei) 寒冷的時節。《逸周書(shu) ·時訓解》中描寫(xie) 大寒時的景象,“鷙鳥厲疾”“水澤腹堅”——鷹隼凶猛迅捷,盤旋飛翔,四處尋找食物以抵禦嚴(yan) 寒;河流水澤中的冰凍延伸到水深之處,堅硬無比。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中,用“莫怪嚴(yan) 凝切,春冬正月交”“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描繪小寒、大寒時冰封徹骨、烤火禦寒的景象,都與(yu) “寒”字意象相契。
盡管天寒地凍,但正如冬至陽氣萌生一樣,小寒、大寒中也蘊含著春天的生機。根據古人觀察,小寒時節,雉鳥感受到陽氣生發,彎頸鼓翼,雌雄相鳴;大寒時節,盡管堅冰深厚,但春水漸生,河水即將化凍消融。與(yu) 之相應,人的生活狀態亦是如此。雖然躲在家中瑟縮取暖,但更懷抱著對春日的濃濃希冀。根據風俗,古人有“數九”的遊戲。從(cong) 冬至開始,曆經小寒、大寒,凡九九八十一日。或唱歌謠,“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qin) 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或填消寒圖,畫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每日一瓣,逐次填染紅色,“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或填文字,挑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為(wei) 繁體(ti) 風)”九字,每字九筆,根據筆順日描一筆,九天一字。八十一日之後,由冬至春,大功告成。節氣,是自然的節律,也是人心風俗的標誌。小寒、大寒之後,二十四節氣轉到立春。蓬勃不息的天地生機,即將在冰雪嚴(yan) 寒之中生發不已;歡快昂揚的農(nong) 耕播種、春日民俗,也將在不遠的來日展現紛呈。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