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機械臂如何發揮“一臂之力”?一起來了解
機械臂作為(wei) 空間站的重要組件,是協同人類完成各種複雜操作的重要幫手。2022年1月6日,中國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利用空間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試驗,驗證了空間站艙段轉位技術和機械臂大負載操控技術,為(wei) 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積累了經驗。今天,我們(men) 一起深入了解機械臂在空間站任務中的重要作用。
艙段輔助轉位
機械臂通常由多個(ge) 關(guan) 節和臂段組成,這些部件具有高強度和輕量化的特性,能在太空環境中承受重量,減少對航天器的負荷,其關(guan) 節和臂段通過液壓、電動或氣動執行器實現運動,以提供足夠的力量和穩定性。空間站機械臂有7個(ge) 自由度和7個(ge) 關(guan) 節,可實現類似人類手臂的運動能力,與(yu) 實驗艙上的小機械臂形成組合臂後,可達14個(ge) 自由度,工作起來更加靈活便捷。目前,機械臂沒有配備可以用來抓握物體(ti) 的機械夾爪或抓手,而是使用一組形象酷似插頭的末端執行器進行目標抓捕。在首次貨運飛船轉位試驗中,空間站機械臂正是將末端執行器與(yu) 核心艙艙體(ti) 表麵的目標適配器進行對接,再爬行至位於(yu) 節點艙附近的停泊口後,最終成功捕獲天舟二號的適配器,從(cong) 而順利完成輔助轉位。
載重與(yu) 搬運
機械臂具有強大的載重能力和精確的搬運能力,這項基本能力為(wei) 各類任務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空間站核心艙上的大機械臂由兩(liang) 根臂杆組成,展開長度可達10.2米,重量約0.74噸,采用了大負載自重比設計,負重能力高達25噸,可將物體(ti) 從(cong) 一個(ge) 地點移至另一地點,有效配合航天員開展艙外活動、空間站平台維護及有效載荷運輸等任務。
航天員艙外活動支持
機械臂可用於(yu) 支持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包括在艙外進行航天器維護、安裝和維修。在艙外執行任務時,重達上百公斤的艙外航天服會(hui) 限製航天員的活動能力。為(wei) 減少體(ti) 力消耗,航天員借助機械臂可完成艙外轉移,並在微重力環境中進行精確操作。如此一來,便可以極大地減少航天員的工作量。目前,空間站機械臂作為(wei) 航天員乘組出艙活動的得力助手,配合完成了全景相機抬升、艙外相關(guan) 設備及裝置組裝、核心艙太陽翼修複試驗等既定任務,在支持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設備轉移、安裝、更換
以及艙外維修
機械臂可以代替航天員進行設備安裝及維修更換工作,可以極大地減少航天員出艙作業(ye) 的次數和時間,從(cong) 而提高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安全保障。機械臂也可以轉運天舟貨運飛船中的貨物。天舟貨運飛船有開放式非加壓貨艙構型,機械臂可以協助航天員轉移天舟貨運飛船內(nei) 的貨物。在空間站艙外維修中,機械臂也發揮了“一臂之力”,它可以作為(wei) 航天員和大型構件的支撐平台,協助完成艙外複雜任務,有效提高維修效率。2023年12月21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湯洪波登上機械臂,轉移至核心艙太陽翼的相關(guan) 作業(ye) 點位,進行巡檢和修複作業(ye) 。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麵科研人員的配合下,神舟十七號乘組對天和核心艙太陽翼的正麵和外側(ce) 麵進行觀察、拍照記錄和試驗性修複等工作。
捕獲懸停航天器
機械臂能夠安全、準確地捕獲和固定懸停的航天器,為(wei) 後續操作、維修或回收提供支持。例如後續將發射與(yu) 空間站組合體(ti) 共軌飛行的“巡天”光學艙,在需要對其進行維護、部件替換升級等工作時,機械臂便可對其進行抓取,使其與(yu) 空間站進行對接,以便航天員對其進行檢查、維護。而通過在末端執行器上安裝相應的任務模塊(如機械抓手),機械臂也可以抓取太空中的其他航天器。
艙外狀態監視
要想讓空間站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空間站艙外狀態監視不可或缺。機械臂末端執行器配置有光學相機,可以直接對空間站艙外進行成像。得益於(yu) 機械臂的長度和“爬行”功能,核心艙大機械臂可以實現對空間站艙外大多數位置的監視,從(cong) 而幫助航天員和地麵控製人員直觀準確地了解空間站各個(ge) 艙段的外部設備的狀態。除了進行空間站本身狀態的監測外,機械臂的相機也可以監測太空環境,如空間碎片以及外來航天器等。2023年4月24日,在八個(ge) 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空間站推出獨家直播《天宮之鏡》,小臂肘部相機還從(cong) 多個(ge) 角度帶著大家巡遊了中國空間站與(yu) 地球。
空間科學實驗支持
機械臂也可以提供空間科學實驗支持,減少航天員出艙次數和工作量。2023年6月9日-10日,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經由機械臂抓取從(cong) 貨物氣閘艙出艙,經過中轉位,順利安裝至既定的艙外暴露平台,裝置開機工作正常。這是我國首次開展艙外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對輻射生物學和空間科學研究具有裏程碑式意義(yi) 。
“一臂之力”
助力空間站平穩運行
未來
期待更多精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