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大科學裝置原始創新策源作用
【科學隨筆】
作者:包穎(北京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世界已進入大科學時代。依托大科學裝置實施大科學工程、組織大科學計劃、打造大科學中心,已成為(wei) 大科學時代下,科技創新範式變革的重要標誌。為(wei) 此,我們(men) 應發揮大科學裝置原始創新策源作用,努力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台。
首先,應把握周期規律,加快營造高水平開放良好條件。
大科學裝置作為(wei) 前沿性、戰略性基礎研究活動的承載平台,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其生命周期規律看,“建設”轉“運行”是裝置由“工程效益主導”向“創新效益主導”過渡的關(guan) 鍵時期。目前,我國已布局建設幾十個(ge) 大科學裝置,許多已建成運行,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湧現,跑出了國際“加速度”。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粵港澳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速落成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技航母”逐步“下水”,即將“全麵服役”,必將通過巨大的創新溢出釋放極強的磁極效應,成為(wei) 引領原始創新、突破前沿技術的戰略高地。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大科學裝置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建設與(yu) 運行脫節、工程與(yu) 科研割裂”現象,運行維護經費不足、建製化研究體(ti) 係不健全、市場力量參與(yu) 不深等問題製約了開放共享效能,打造基礎研究的強有力戰略支撐任重道遠。對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需要緊抓時機,謀劃開放共享有效路徑,以大裝置突破大發現、解決(jue) 大問題、促進大融通,創造新範式、引領新變革、鍛造新優(you) 勢,推動創新效益盡早兌(dui) 現、密集釋放。
其次,應堅持分類原則,高效能釋放裝置集群綜合效益。
大科學裝置作為(wei) 前沿科研活動的係統集成,運營管理具有高度獨立性。裝置的戰略目標、物理形態、應用目的等差異,不僅(jin) 影響用戶群分布、機時開放能力、成果轉化水平、社會(hui) 服務效益等開放屬性,也決(jue) 定了裝置運營、考核、轉化等管理模式。從(cong) 應用目的看,主要包括專(zhuan) 用型、平台型、公益型等類型。一是以需求為(wei) 導向、市場轉化潛力較大的“平台型”裝置。主要為(wei) 多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服務,麵向不特定大量用戶提供實驗平台和測試手段,追求滿足用戶需求、服務全麵完整。如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中國散裂中子源等,通常用戶範圍較廣,技術溢出效應較強。二是重點服務國家公共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產(chan) 業(ye) 化渠道較窄的“公益性”裝置。主要為(wei) 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服務,屬於(yu) 非營利的社會(hui) 公益性設施,如中國遙感衛星地麵站、遙感飛機、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等。用戶單位以非營利機構為(wei) 主,產(chan) 業(ye) 化渠道相對較窄。三是為(wei) 支撐特定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技術活動的“專(zhuan) 用型”設施。主要為(wei) 實現特定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技術目標而建設,科學目標相對明確具體(ti) 、領域較為(wei) 前沿,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lan) 州重離子加速器、“中國天眼”FAST等。依托設施開展的研究內(nei) 容、科學用戶群體(ti) 相對集中,產(chan) 出大成果、好成果的不確定性較高。
大科學裝置的獨立性,決(jue) 定了應堅持分類原則,結合裝置特點進行差異化管理,推動規模優(you) 勢、資源優(you) 勢向範式優(you) 勢、技術優(you) 勢延伸拓展。一是要完善製度體(ti) 係,立足不同裝置特點,細化組織實施、規範標準、資金支持、平台建設、考核評估等管理規定。二是要強化分類管理,如對於(yu) 市場效益較強的“平台型”裝置,可吸納更多企業(ye) 主體(ti) 加入用戶委員會(hui) 、參與(yu) 裝置考核評價(jia) 等,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向產(chan) 業(ye) 端滲透。三是要鼓勵個(ge) 性化機時安排,區分普通課題與(yu) 重點課題、合作課題與(yu) 單一課題、緊急課題、產(chan) 業(ye) 界課題等類型,支持各裝置個(ge) 性化明確使用規則,“平台型”裝置可明確產(chan) 業(ye) 界課題的最低機時比例,“公益型”裝置可提高緊急課題保障比例。
再次,應聚焦“四個(ge) 效率”,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強引力磁場”。
大科學裝置作為(wei) 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平台,應當圍繞提高實驗效率、轉化效率、市場效率、開放效率“四個(ge) 效率”,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豐(feng) 富創新活動、融通創新鏈條,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共享,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實驗效率,激發“從(cong) 0到1”原始創新活力。目前,我國“大科學裝置+大科研任務”的耦合互動仍不夠緊密,統籌大科學裝置力量,支撐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攻關(guan) 任務仍然不充分。要深化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化發展,支持大科學裝置集群與(yu)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強化戰略合作、資源共享,形成組織化的科研攻關(guan) 體(ti) 係。要探索依托大科學裝置組建半永久性研究團隊,圍繞各學科細分領域,瞄準顛覆性技術、原創性科學成果,長期開展重大戰略任務的體(ti) 係化、建製化的科研攻關(guan) ,明確年度機時保障比例。
聚焦轉化效率,搭建“從(cong) 1到10”成果轉化橋梁。科技創新應當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同向發力,特別是對於(yu) 產(chan) 業(ye) 外溢效應較強的“平台型”裝置,需要企業(ye) 主體(ti) 深度嵌入開放共享的全過程。要探索建立產(chan) 業(ye) 導向的基礎研究問題庫,堅持“四個(ge) 麵向”,統籌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引導創新主體(ti) 通過協同合作、眾(zhong) 包眾(zhong) 籌等方式開展聯合攻關(guan) 。要打造開放式的產(chan) 學研平台,支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集成科研設備、高技能人才、創業(ye) 投資等資源,依托大科學裝置建設中試基地、產(chan) 業(ye) 化中心等,促進創新要素和產(chan) 業(ye) 項目聚集落地。
聚焦市場效率,激活“從(cong) 10到100”融合創新潛力。穩定可靠的經費來源是支持長期開展高水平科研活動的必要條件。麵對新形勢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創新多元化經費籌措方式,完善分級分類的基礎研究投入機製。要統籌競爭(zheng) 性支持和穩定支持政策,既要穩步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也要積極探索設立大科學裝置產(chan) 業(ye) 聯合基金、發展大科學裝置風險投資等手段,為(wei) 基礎研究活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保障。要鼓勵通過企業(ye) 捐贈,或由企業(ye) 提供經費開展橫向合作等方式保障經費來源,對於(yu) 向大科學裝置捐贈或投資實驗設備、實驗室等,提供稅收優(you) 惠等激勵政策。要依托大科學裝置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鼓勵企業(ye) 聯合高校、院所等圍繞相關(guan) 領域深耕細作,發現一批高質量、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項目,培育一批高成長、潛力大的產(chan) 業(ye) 項目。
聚焦開放效率,賦能多維聯動圈層創新體(ti) 係。大科學裝置具有開放共享的天然屬性,國際上一般通過跨國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而我國本土裝置的國際影響力、引領力仍然不夠,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ju) 措擴大國際交流合作。要積極參與(yu) 大科學裝置國際合作項目,主動發起跨國合作的大科學計劃,為(wei) 解決(jue) 全球性問題作出中國貢獻。要以高端學術論壇為(wei) 紐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等深化國際對接,依托大科學計劃組建世界性科技創新聯盟,構建麵向全球的開放共享體(ti) 係和創新生態圈。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