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腹地的高鐵“精調師”:守護回家路上每一毫米的安全
蘭(lan) 新高鐵是我國目前海拔最高、一次性建成裏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其中,祁連山隧道群海拔最高點3608米,被譽為(wei) “世界第一高鐵隧道群”。
祁連山區夜間平均氣溫常年低於(yu) 零下10攝氏度,深冬季節,最低氣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嚴(yan) 寒天氣給高鐵基礎設施安全穩定帶來重大挑戰。
“由於(yu) 線路地勢、方位和走向不同,地基冷熱不均,鐵路路基可能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高低起伏,很多用肉眼看不出來,隻有一兩(liang) 毫米的高度差,卻會(hui) 造成列車輕微的晃動,影響旅客乘車舒適度,嚴(yan) 重時還可能影響行車安全。”蘭(lan) 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鋼軌專(zhuan) 修隊張掖西鋼軌專(zhuan) 修工區線路工趙鵬燾說。
在蘭(lan) 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鋼軌專(zhuan) 修隊張掖西鋼軌專(zhuan) 修工區,常年來,有8名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青年職工肩負蘭(lan) 新線軍(jun) 馬場至浩門區段高鐵線路的維修和養(yang) 護任務。寒冬臘月,他們(men) 紮根祁連山區,抗風雪、戰嚴(yan) 寒,用腳步丈量鋼軌,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高鐵列車安全運行。
臨(lin) 近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襲擊了河西走廊,深夜的高鐵線路上,年輕的高鐵軌道“精調師”宋點闊一手拿資料,一手拿石筆,沿著鋼軌逐一標注方案,“+3、+2、+1”,手起筆落,不一會(hui) 兒(er) 便寫(xie) 出50米遠。
高鐵軌道精調工作既複雜又繁瑣,要對軌距、水平、高低等指標進行極其精細的調整,各項指標的偏差需控製在1毫米以內(nei) ,任何一處細微調整都會(hui) 影響到其他軌道結構的變化。有時為(wei) 了調整一處軌距、一根螺栓,宋點闊需要反複校正三四遍,才能做到鋼軌高低、左右誤差不超過0.1毫米。
“精調師”以毫米為(wei) 單位,與(yu) 幾百斤的鋼軌較真。寒夜裏,宋點闊和工友手持電子道尺,仔細測量軌道幾何尺寸,經常趴在冰冷的線路上,努力將各類數據誤差控製在毫厘之間,下足了“繡花功夫”。
軌道精調是個(ge) 精細活,更是個(ge) 體(ti) 力活。春運啟動後,鐵路運輸繁忙,作業(ye) 時間緊、任務重,作業(ye) 期間攜帶的工具材料多則上千件,作業(ye) 人員要用平板車把上千斤的工具材料拉到作業(ye) 地點,經常是精調作業(ye) 開始前,大夥(huo) 兒(er) 已是汗流浹背。
為(wei) 了在天窗作業(ye) 點內(nei) 完成當晚的精調任務,“精調師”們(men) 顧不上短暫的休息,迅速將“檢測儀(yi) ”架在鋼軌上,順著軌道延伸的方向,一邊推行、一邊緊盯儀(yi) 器上方的電腦顯示屏,其他作業(ye) 人員根據“診斷”結果,一步一彎腰,用石筆在軌枕上標注需調整的數據,上下行,來回測量、標注、精調,幾公裏長的線路,需要他們(men) 用雙腳一步一步走下來。
鋼軌精調驗收環節至關(guan) 重要,當鋼軌TQI(軌道不平順質量指數)降到2.0以下,驗收人員便推著軌道檢查儀(yi) 進行作業(ye) 回檢,對線路數據反複仔細分析。這樣反複測量需要進行三四次,1公裏的路程來回能走上3萬(wan) 多步,直至達到驗收標準。“TQI數值越小,線路就越平順,旅客的舒適度就越高,隻有檢修達到工藝標準,才能實現一塊硬幣立在窗戶上不倒的效果。”鋼軌專(zhuan) 修工區青年職工趙建蒙說。
近期,祁連山區連降大雪,這給天窗作業(ye) 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作業(ye) 便道被大雪覆蓋,客貨車無法通行,青年職工便拿起鐵鍬分區間開始鏟雪。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不一會(hui) 兒(er) 雙手就已麻木,棉帽裏流出的汗水瞬間在發梢結成冰條,可大家還是顧不上身體(ti) 的寒冷,硬是用人力開出了一條小道。
“降雪天氣,給現場作業(ye) 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清掃軌麵積雪、每隔幾分鍾都要徒手清理測量小車扣件裏的積雪,我們(men) 就是要同大雪和嚴(yan) 寒掰手腕,隻有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專(zhuan) 業(ye) 水準,才能守護萬(wan) 千旅客的平安回家路。”宋點闊告訴記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通訊員 張越蘭(la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