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抗震“父子兵”

發布時間:2024-01-29 14:42: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眼下,甘肅積石山縣災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確保災區群眾(zhong) 溫暖過年成為(wei) 了最緊要的任務。目前,當地受災群眾(zhong) 的安置都已經從(cong) 帳篷轉移到了板房,按照一戶一間的標準,甘肅緊急搭建了15000間活動板房,其中,20間以上的集中安置點177處。我們(men) 的記者在震區采訪的時候,碰到了這樣一對父子,父親(qin) 是積石山縣石塬鎮的一名普通黨(dang) 員,兒(er) 子是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的一名戰士,地震發生之後,父子倆(lia) 攜手並肩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工作當中。

  積石山縣地震災區的學校已經有序複課,在150多個(ge) 臨(lin) 時教學點中,這個(ge) 教學點的板房教室迎來了一堂特殊的實踐課。在災後重建的特殊時期,對於(yu) 這裏的孩子來說,每一堂課都顯得格外重要。正在給孩子們(men) 上課的軍(jun) 人叫張方明,是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的戰士,他給孩子教授的是野外取火、淨化水的技能。

  在地震救援中,張方明發現很多孩子缺乏避險知識。這堂生動的實踐課是他在探親(qin) 休假期間的誌願服務,為(wei) 的是讓孩子們(men) 增長求生的技能,增強避險的意識。

  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張方明:“讓大家覺得災後不僅(jin) 學到了知識,而且還玩得很開心,引導孩子從(cong) 地震的恐懼、害怕中走出來,讓大家感受到快樂(le) 。”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積石山縣人,6.2級地震發生前,剛剛領到探親(qin) 假條的張方明原計劃第二天一早從(cong) 部隊回家,半夜11點59分,突如其來的地震使他放心不下家人,他趕緊連夜出發。

  張方明:“一直走到大河家鎮,發現災情越來越嚴(yan) 重,就打電話說我回來了,我爸第一時間跟我說:“你先不要回去了,這邊搬物資啥的,鄉(xiang) 政府都比較忙,你是當兵的,你要來這邊幫忙,你要肩負起這份責任。””

  張方明的父親(qin) 張永珍是社區的一名普通黨(dang) 員,地震發生後,他在淩晨第一時間加入了社區的“黨(dang) 員先鋒隊”,投入到救助群眾(zhong) 、發放物資、保障生命通道的工作中。當得知父親(qin) 一直在一線參與(yu) 救援,兒(er) 子張方明沒有回家,而是直接趕到鎮政府大院和父親(qin) 匯合,加入了黨(dang) 員先鋒隊一起參與(yu) 救援。

  張方明:“8個(ge) 人一晚上輪流卸車,物資是一批一批地來,一批一批地卸。我從(cong) 下車一直幹到20日淩晨4點,最後一車卸完,我感覺我身體(ti) 已經不是我的了。當時我爸跟我說:“你是一個(ge) 軍(jun) 人,你更要肩上有責任。”他說這個(ge) 的時候,我感覺有一種力量推著我前進。”

  父子倆(lia) 就這樣互相打氣,連續工作了30多個(ge) 小時沒有合眼。隨著一批批救援物資的到達,有著豐(feng) 富野外駐訓經驗的張方明更有了用武之地,當得知有村民帳篷搭不起來,他就手把手幫著村民搭建帳篷,一上手就幹到了後半夜。

  甘肅省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石塬鎮振興(xing) 社區副主任孔德義(yi) :“他發揮的作用特別大,因為(wei) 他畢竟是部隊出身,身體(ti) 素質好,搭帳篷這一塊特別強。有他在的話,5分鍾就能完成一個(ge) ,效率特別高。還有像如何規避餘(yu) 震帶來的傷(shang) 害,他先給先鋒隊講解,我們(men) 再逐個(ge) 分散開給群眾(zhong) 講解,等同於(yu) 一個(ge) 專(zhuan) 業(ye) 人士帶領著先鋒隊去幫助更多的群眾(zhong) ,去服務群眾(zhong) 。”

  甘肅省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石塬鎮振興(xing) 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國英:“淩晨的時候最難熬,特別冷,累了就隨便在車上裝車的時候眯一會(hui) 兒(er) ,一句怨言也沒有。他們(men) 倆(lia) 一個(ge) 是黨(dang) 員,一個(ge) 是軍(jun) 人,在大災大難麵前,衝(chong) 鋒陷陣第一個(ge) 先上。”

  父子倆(lia) 肩並肩戰鬥在抗震救災一線,但始終沒能顧得上回家看看,更沒有時間去安置點照顧家人。兩(liang) 天後,鎮政府調配點的物資發放、轉運工作由救災部隊負責,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騰出手來的張方明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隊也參與(yu) 了這次救援任務,他第一時間申請歸隊。接到張方明申請歸隊的請求,部隊領導沒有第一時間同意。

  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章新禹:“據我們(men) 了解,他家五間房屋全部開裂,家人在院子裏麵搭了一個(ge) 帳篷,我們(men) 優(you) 先讓他回去解決(jue) 自己的事情,然後再返回部隊。”

  作為(wei) 一名現役軍(jun) 人,張方明常年隨部隊執行作訓任務,回家的次數並不多,放棄休假就等於(yu) 放棄了與(yu) 全家人團聚的機會(hui) 。但在救災一線,他堅定地選擇了歸隊。

  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董效軍(jun) :“他讓他父親(qin) 駕車,把他送到我們(men) 的救援點位之後,反複申請加入我們(men) 的救援隊伍。最後,指揮員考慮到他積極投身急難險重任務的決(jue) 心非常堅定,奉獻意識非常強,同時考慮到我們(men) 在當地救援也急需一些熟悉情況的官兵來協調與(yu) 村民的溝通,最後同意他加入隊伍。”

  因為(wei) 受災地區很多老鄉(xiang) 說方言,部隊在救援過程中容易出現溝通障礙。回到連隊的張方明被編入到了保障分隊,他充分發揮自身家鄉(xiang) 方言的溝通優(you) 勢,了解群眾(zhong) 困難和所需,解決(jue) 百姓棘手的問題,在救災一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就在張方明衝(chong) 在抗震救災一線辛勤付出時,父親(qin) 張永珍也一直在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過渡安置忙碌奔波。他每天和黨(dang) 員先鋒隊一起安置受災群眾(zhong) ,給大家配送生活物資。雖然兩(liang) 人相隔不遠,但還是見不到麵,他們(men) 就以視頻通話的方式相互鼓勵。

  在社區,新安置點的活動板房正加緊搭建,對老人、小孩、殘疾人等重點群體(ti) 的關(guan) 照在這個(ge) 時候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位老奶奶今年100歲了,是社區裏年齡最大的一位老人,從(cong) 帳篷搬到板房,張永珍和社區黨(dang) 員先鋒隊的隊員每天都來配送物資。

  而在這頭,回到部隊的張方明每天都不停歇,從(cong) 帳篷入住到板房安置,從(cong) 物資發放到重點幫扶,他和戰友早出晚歸,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熬過了最困難的一段時間。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肖紅坪村安置點的441戶村民2256人全部搬進了活動板房,沒有落下一個(ge) 村民。

  按照任務要求,28日淩晨,陸軍(jun) 第76集團軍(jun) 某旅的300多名救援官兵撤離災區。在即將離開時,組織上特批將張方明留下,給他補了兩(liang) 天假期,讓他陪陪家人。對於(yu) 張方明來說,這個(ge) 遲到的假期在元旦期間顯得格外珍貴。

  張方明入伍4年,兩(liang) 次獲得優(you) 秀士兵榮譽,一次獲得嘉獎。雖然這遲到的假期相對短暫,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就很溫馨。

  和其他受災群眾(zhong) 一樣,張方明的家人也都搬進了活動板房,具備了長期過冬的條件。

  回到家的這兩(liang) 天,張方明始終沒有閑下來,他和父親(qin) 所在的黨(dang) 員先鋒隊一起照顧重點人群,幫著鄰裏街坊解決(jue) 困難。

  災難無情人有情。災難麵前,黨(dang) 員衝(chong) 在一線;危險麵前,軍(jun) 人盡職擔當,他們(men) 是“最閃亮的星”,也是“最可愛的人”。從(cong) 他們(men) 的身上,我們(men) 看到了上下一心的堅定信念,看到了眾(zhong) 誌成城、共克時艱的感人力量。共渡難關(guan) 我們(men) 有底氣,重建家園我們(men) 有信心。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