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年夜校在一些城市火熱“出圈” 吸引大批年輕人參與

發布時間:2024-01-29 14:4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夜校火熱 有“知”有味

  近期,青年夜校在一些城市火熱“出圈”,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參與(yu) 。“夜校”,這個(ge) 頗具年代感的詞匯,正以嶄新姿態進入年輕人的夜生活。

  2023年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開啟報名當天,65萬(wan) 人在線爭(zheng) 搶約1萬(wan) 個(ge) 課程名額。繪畫、樂(le) 器、表演、茶藝、書(shu) 法……豐(feng) 富的夜校課程,讓人直呼找到了屬於(yu) 成年人的“少年宮”。

  “白菜價(jia) ”可買(mai) 豐(feng) 富課程

  一條鋼尺、一把剪刀,沿著皮料紋樣的走勢徐徐裁開,打孔、縫合、封邊、上蠟……一隻手工皮包“新鮮出爐”。

  “從(cong) 設計圖紙,到找皮料,再到做包帶,全部是我自己完成的,很有成就感!”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皮具課學員葉女士說。

  葉女士是一位80後幼兒(er) 園老師,像她一樣晚上在夜校“充電”的人還有很多。某平台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夜校”在該平台的搜索量同比增長980%,相關(guan) 帖子評價(jia) 數同比增長226%。500元12節課的定價(jia) ,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在線搶課,網友直呼“夢回大學搶課”“比搶演唱會(hui) 門票還難”。

  夜校到底能學點啥?翻開課表,豐(feng) 富多彩。

  北京夜校,市民搗鼓起膠片製作;浙江紹興(xing) ,學員擺弄著草木花卉;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唐卡課堂吸引一批批青年……各地夜校課程百花齊放,不僅(jin) 有手衝(chong) 咖啡、阿卡貝拉等時髦課程,還有越劇、相聲等傳(chuan) 統藝術,以及粵語、攝影等實操訓練。

  更有趣的是,在浙江杭州一社區,還有夜校專(zhuan) 治父母“吼娃”。“我現在明白了,平時要多讚美孩子,給他正向反饋,親(qin) 子關(guan) 係其實大於(yu) 親(qin) 子教育。”學員王女士表示,通過社區“智慧父母學堂”的課程,自己學到了父母情緒管理、應對叛逆期和校園暴力的相關(guan) 知識。據悉,已經有200多位家長參與(yu) 到課堂中來。

  夜校在哪上?打開地圖,“多點開花”。

  文化宮、藝術館、社區活動中心……以上海2023年秋季市民夜校為(wei) 例,它以上海市群眾(zhong) 藝術館為(wei) 總校,聯動設立25個(ge) 分校和117個(ge) 教學點,充分調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資源,著力打造“15分鍾文化圈”。

  設在公共文化機構裏的夜校, 書(shu) 香味十足;在煙火氣滿滿的鬧市區,也藏著不少“小課桌”——

  “讓我們(men) 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入夜的重慶九街商業(ye) 區,霓虹璀璨、人聲鼎沸,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藍色屋子傳(chuan) 出悠揚的歌聲和陣陣鼓點,一場非洲鼓夜校課正在這裏上演。

  “九街年輕人聚集、夜生活豐(feng) 富,他們(men) 以往可能更多是在餐廳、酒吧、KTV消費。我們(men) 想通過夜校這種方式,給年輕人更多選擇。”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主任錢鵬介紹。去年8月,觀音橋街道開辦了第一家九街夜校,短短3個(ge) 月內(nei) ,下轄的22個(ge) 社區又陸續開設了11家,共計20種課程。目前,轄區內(nei) 的夜校已吸納600餘(yu) 名固定學員。

  夜校師資怎麽(me) 樣?“白菜價(jia) ”買(mai) 得到“大師課”。

  上海市群眾(zhong) 藝術館副館長徐皓介紹,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不僅(jin) 具備國有院團、相關(guan) 協會(hui) 的師資力量,還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很多民間藝術機構也參與(yu) 進來。

  在廣東(dong) 廣州,全國一級健美操運動員、裁判員王瑩,帶領學員熱舞尊巴;在浙江杭州,國家級化妝師、美容師黃瀅手把手教“美妝小白”進階“時尚達人”;在上海長寧,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吳寶平精心設計紋樣,拉近傳(chuan) 統篆刻陶刻藝術與(yu) 年輕人的距離……在夜校,領域內(nei) 的“大牛”紛紛走上講台,將專(zhuan) 業(ye) 知識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傳(chuan) 遞給大眾(zhong) 。

  年輕人的“市內(nei) 桃花源”

  提到夜校,很多人的記憶或許還停留在上個(ge) 世紀。

  夜校是“萌芽”:1917,中國早期規模較大的工人夜校——湖南一師夜學創立。

  夜校意味著“新生”:新中國成立後,夜校長期承擔了文化掃盲和補習(xi) 的作用。不識字的人們(men) ,在夜校第一次“觸電”文化知識。

  夜校還意味著“希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職工在“夜大學”渴望與(yu) 疾馳向前的時代列車接軌……

  夜校,似乎是個(ge) 帶有年代感的詞語。如今,重新走入當代青年的視野,原因何在?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傑長表示,“夜校熱”折射出年輕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充實內(nei) 心、追求夢想的精神需要。

  首先是年輕人對高性價(jia) 比美育資源的需求。“在公益夜校,500元就能上12節課,這太劃算了!”山東(dong) 淄博夜校瑜伽課學員張女士表示,如果在商業(ye) 機構報一個(ge) 季度的瑜伽班,怎麽(me) 也得上千元,相比之下夜校便宜不少。

  不過,年輕人上夜校不單是為(wei) “薅羊毛”。近期,“文化體(ti) 力”這個(ge) 詞火了,許多網友表示,平時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下班後隻想刷手機放鬆,已沒有氣力投入高質量的文化活動中。與(yu) 之相對,夜校通過線下授課、點名簽到等充滿儀(yi) 式感的手段,重新喚醒上班族的“文化體(ti) 力”。

  “每周抽出1小時,放下手機、忘掉白天的工作,靜下心來動手做一個(ge) 娃娃,感覺很美妙。”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手工課的一位學員說,“夜校更讓我期待下班後的生活。”

  錢鵬表示,來重慶觀音橋夜校學習(xi) 的市民,往往並不是出於(yu) 功利目的,而是為(wei) 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尋找一個(ge) 價(jia) 值趨同的精神共同體(ti) 。與(yu) 過去獲取專(zhuan) 業(ye) 知識的“硬需求”不同,今天的年輕人走進夜校,更多是為(wei) 尋找自我療愈的“桃花源”。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yu) 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表示,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正在由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人們(men) 更關(guan) 注服務需求,尤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夜校的爆火,是情之所趨、恰逢其時。

  “翻紅”夜校如何“長紅”

  “今天開這個(ge) 會(hui) ,實際上就是一個(ge) 頭腦風暴。夜校再往前走,怎麽(me) 才能形成一定的機製去共建、共治、共享呢……”

  2023年末,一場意見征詢會(hui) 在重慶觀音橋街道舉(ju) 行。場地、課程、師資、成本……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操心著同一件事:已經被打開的夜校大門,如何能對大眾(zhong) 一直敞開?

  這個(ge) 問題,同樣擺在全國許多夜校麵前。有專(zhuan) 家表示,市民藝術夜校的供不應求,對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政府搭台、大家唱戲,讓各類主體(ti) 都能成為(wei) 藝術課程多樣化服務商,或許是使豐(feng) 富的都市資源轉化為(wei) 公共美育資源的路徑之一。

  目前,一些商業(ye) 力量已介入夜校熱潮。記者在多個(ge) 社交平台搜索發現,“地名+夜校”的新賬號大量湧現。這些商業(ye) 機構通常“在線組局”,網友在帖子下“許願”,機構看到需求後,便開始統籌相應的教師和場地;學員湊夠,即可開班,一般500元8—12節課不等。

  不過,這種“組局夜校”也引來不少爭(zheng) 議。有學員發帖稱,自己體(ti) 驗了一把商業(ye) 機構夜校,質量堪憂;還有網友表示,自己上完一個(ge) 周期的課程,機構就漲價(jia) 了,前期“組局”隻是機構減價(jia) 獲客的營銷手段。當然,也有組局者“倒苦水”:一節課不到50元,這種低價(jia) 實在難以覆蓋辦學成本……風口上的商業(ye) 夜校,還需摸索出一條平衡公益和盈利的成熟模式,形成行業(ye) 規範和從(cong) 業(ye) 者自律。

  目前,夜校更多由政府和文化事業(ye) 單位牽頭,更多沉睡的社會(hui) 資源需要被喚醒。今年1月初,蘇州大學“官宣”開辦“蘇大夜校”,招生對象為(wei) 18—55周歲的成人,“非遺烙畫”“ChatGPT數字化轉型初級”等特色課程吸睛。網友表示,蘇大為(wei) “高校辦夜校”打了個(ge) 樣,期待更多大學“卷起來”。

  不隻城市,夜校這股風也吹到了鄉(xiang) 村: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界都鄉(xiang) 開辦農(nong) 民夜校,采取理論宣講、節目演出、知識競賽等方式,“學”與(yu) “娛”兩(liang) 不誤;山東(dong) 省膠州市村黨(dang) 組織領辦鄉(xiang) 村夜校,參加培訓的多數婦女考取了育嬰師中級技能證書(shu) ,有的還當上了專(zhuan) 業(ye) 育嬰師,最高月工資達到了1.5萬(wan) 元……家門口學到真本事,帶有鄉(xiang) 情特色的夜校“文化套餐”,讓村民“對了胃口”。

  “夜校多地開花,體(ti) 現公共文化服務‘沉下去’,積極探索求變的決(jue) 心。”夏傑長表示。未來,夜校還需擴大文化服務供給,探索可推廣、可複製的模式,才能從(cong) “翻紅”走向“長紅”。(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吳雪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