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數據產量占全球10.5% 巨量信息催生“算法創新”

發布時間:2024-01-29 14:4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數據產(chan) 量占全球10.5%,巨量信息催生“算法創新”

  網絡“大數據”,不隻“數據大”(“融”觀中國)

  ——透視“算法”係列報道之一

  本報記者 盧澤華

  在各類網絡平台上,“算法”成為(wei) 一項廣泛應用的技術。通過數據分析和精準推薦,它改變了過去“人找信息”的搜索模式,逐步實現“信息找人”。

  關(guan) 於(yu) “算法”,人們(men) 觀點不一。有人認為(wei) ,它方便了用戶,提供了更精準的網絡服務;有人認為(wei) ,它在“算計”用戶,造成“信息偏食”等問題;還有人認為(wei) ,作為(wei) 一項技術,它並無好壞之分,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用正確價(jia) 值和規範去駕馭。

  自今日起,本版推出“透視‘算法’”係列報道,解讀“算法”帶來的變化與(yu) 影響。係列報道第一篇,關(guan) 注大數據時代網民獲取信息習(xi) 慣的變遷。

  現狀

  內(nei) 容更豐(feng) 富,平台更多元

  “以前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打開瀏覽器搜一下。現在除了搜索網頁,也會(hui) 去微信或短視頻平台找答案。”北京市民王瑛向記者展示了一段短視頻:“你看,前兩(liang) 天下廚,想做一道魚香肉絲(si) ,抖音一找,教學視頻就出來了。”

  王瑛今年36歲,從(cong) 2000年左右開始接觸互聯網。最初10多年,她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兩(liang) 種,一是在搜索引擎上檢索,二是瀏覽門戶網站。但最近幾年,這種習(xi) 慣開始改變。“現在網上信息太多,讓人眼花繚亂(luan) ,甄別起來比較費力。有時需要特定信息時,在手機軟件中更容易找到結果。”她邊介紹,邊打開手機界麵:“比如,想找購物信息,就去淘寶逛逛;想看電影,就去貓眼找找;想了解明星動態,就去微博看看;想獲取專(zhuan) 業(ye) 知識,就去知乎搜搜……”

  在王瑛看來,這種改變是不知不覺形成的。每天頻繁使用各類手機軟件,“順手搜一下”並不費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用多個(ge) 平台搜索信息的習(xi) 慣。最重要的是,“搜”完之後,手機應用會(hui) 記住自己的需求,主動推薦感興(xing) 趣的信息,省時省力。

  王瑛的用網經曆具有一定代表性。記者針對120名用戶的搜索行為(wei) 作了一項小型調研,結果顯示:所有人均有使用搜索引擎的習(xi) 慣,但將其作為(wei) 唯一選擇的僅(jin) 占15%。多數人表示,自己會(hui) 在各類手機應用中檢索信息,並時常瀏覽各平台推薦的信息。比如,獲取生活經驗類信息,很多人都會(hui) 選擇刷短視頻,“遇事不決(jue) ,視頻來學”。

  行業(ye)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截至2023年6月,中國搜索引擎用戶規模已達8.41億(yi) 人。但近七成用戶也會(hui) 通過短視頻完成搜索,微信“搜一搜”月活躍用戶也已超過8億(yi) ,幾乎與(yu) 搜索引擎用戶總量相當。另一項調查也顯示,用戶平均每天會(hui) 在 3.8個(ge) 平台上搜索信息。

  挑戰

  信息雜蕪與(yu) “平台壁壘”

  雖然網上信息量更大了,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但不少用戶仍表示“存在使用體(ti) 驗不佳的情況”。

  信息雜蕪是原因之一。“現在網上營銷信息較多,雖然大多標注了‘廣告’字樣,但畢竟需要甄別,影響使用效率。”王輝是一名金融分析師,經常需要在網上檢索信息,且對信息質量要求較高。但他發現,現在找到一張“純淨的網頁”非常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他的工作節奏。

  王輝的情況並非個(ge) 例。記者調查發現,在網上檢索信息時,顯示結果中很多都是廣告鏈接。比如,搜索“培訓”二字,排名最靠前的兩(liang) 個(ge) 結果均為(wei) 商業(ye) 培訓機構廣告。

  據了解,各大搜索網站也都注意到這個(ge) 問題,但如何改變行之有年的商業(ye) 模式,還是個(ge) 尚待破解的命題。“廣告是網站主要盈利來源,目前業(ye) 界隻能盡量優(you) 化廣告信息,提升用戶體(ti) 驗,但要徹底轉型,還需一定時間探索。”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

  除了信息雜蕪,互聯網界還不同程度存在“平台壁壘”現象。

  據了解,過去,綜合類搜索網站是各類網絡平台獲取流量的主要入口,通過一個(ge) 搜索框、一個(ge) 關(guan) 鍵詞,用戶可以搜到全網各個(ge) 平台的信息。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來臨(lin) ,美食、家居、旅遊、短視頻等垂直平台用戶規模越來越大,每個(ge) 平台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大數據庫”,這個(ge) “大數據庫”不僅(jin) 包含海量優(you) 質信息,還囊括了用戶使用習(xi) 慣等數據。動輒坐擁上億(yi) 用戶的網絡平台不再需要其他平台“引流”,這些數據便被視為(wei) 獨家資源,不再對外開放。這導致用戶很難通過綜合類平台搜到所有需要的信息。

  趨勢

  向智能化與(yu) 精準化發展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wei) 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國家數據局日前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數據產(chan) 量已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0.5%。更有研究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據總量或占全球近30%。

  “數據作為(wei) 新型生產(chan) 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hui) 服務管理等各環節,但目前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數據應用潛力釋放不夠、數據供給質量不高、流通機製不暢等問題。”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表示。

  在這一背景下,僅(jin) 僅(jin) “數據大”已經無法滿足社會(hui) 需要,還要進一步實現“數據精”“數據準”,從(cong) 而有效降低用戶獲取信息成本,提供更加個(ge) 性化、精細化的內(nei) 容服務。在這種需求驅動下,“算法”技術應運而生。

  “算法”是人工智能技術與(yu) 大數據技術的關(guan) 聯節點。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wei) ,人工智能正在科研、貿易、交通、醫療等諸多場景中改變人們(men) 溝通的方式。其“活字典”、移動的“大百科全書(shu) ”的特性,加上越來越接近人類水平的語言理解和生產(chan) 能力,讓其“答複”既有常識性,又呈現出集成創新性。

  因此,在互聯網海量數據基礎上,“算法”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興(xing) 趣偏好和需求進行分析歸納,描繪出用戶畫像,打上特性“標簽”,進而以此為(wei) 依據,進行精準化、個(ge) 性化的定製推薦。

  在“算法”技術的調配下,用戶每次打開手機應用,都可以收到針對個(ge) 人需求的信息推送。同時,平台通過不間斷收集信息,會(hui) 變得越來越“懂”用戶——打開購物網站,近期想要購買(mai) 的產(chan) 品已被推薦到首頁;進入短視頻平台,接踵而至的都是自己喜歡的視頻內(nei) 容;瀏覽旅遊軟件,想去的地方一一列在眼前,連機票購買(mai) 鏈接都放好了……這一切,正是憑借日漸成熟的算法技術才得以實現。

  然而,有人擔心,“算法”在大數據時代精準調配網絡信息、提升服務水準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偏食”、網絡沉迷、數據泄露、技術濫用等隱患。這些問題多大程度存在?又有哪些破解之道?我們(men) 將在“透視‘算法’”係列報道第二篇進行解讀,請大家持續關(guan) 注。(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