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菽香裏社區一係列因地製宜的探索,成為成都發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的縮影——菜市場的煙火氣“嵌入”咱社區

發布時間:2024-02-06 16: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3年1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選擇50個(ge) 左右城市開展試點,每個(ge) 試點城市選擇100個(ge) 左右社區作為(wei) 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先行試點項目。

  什麽(me) 是嵌入式服務設施?實施方案中提出:以社區(小區)為(wei) 單位,通過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區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嵌入的服務包括養(yang) 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務、體(ti) 育健身、文化休閑、兒(er) 童遊憩等一種或多種。

  ——————————

  1月10日,7點鍾剛過,天色微明,各色早點升騰起一股股熱氣,在樓下菜場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裏,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雙橋子街道菽香裏社區15號大院的街坊們(men) ,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這份煙火氣已持續20多年,社區居民們(men) 已經習(xi) 慣了每天早上來到這裏,買(mai) 買(mai) 菜、聊聊天,互道一聲早安。

  菽香裏菜市場並非商品琳琅滿目的大賣場,而是“蝸居”在菽香裏社區兩(liang) 棟居民樓之間的夾巷中,不足40平方米的地界上容納了多家攤位。如何在此進行城市嵌入式服務設施改造?菽香裏菜市場一係列因地製宜的探索,成為(wei) 成都發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的縮影。

  每到中午,小區菜市場進行場地交換

  菽香裏菜市場一度讓社區書(shu) 記張超頗感頭痛,菜場時常堆放生活垃圾,環境衛生問題不僅(jin) 引起鄰裏糾紛,還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

  然而在居民和攤販們(men) 看來,由於(yu) 社區離最近的大賣場仍有一段距離,他們(men) 更願意在這個(ge) 菜場每天采購、擺攤。

  在成華區賣了近30年豆腐的房山明,10多年前,將攤點固定在菽香裏菜市場,慢慢地和這裏的街坊鄰居熟悉了,“雖然現在住得遠了,來這裏擺攤要一個(ge) 多小時的車程,但我還是願意過來,為(wei) 大家服務嘛!”他說,現在擺攤“擺的是一份感情”。

  張超介紹,菽香裏社區“一老一小”人員眾(zhong) 多,對社區服務有著多元需求。但轄區內(nei) 31個(ge) 居民院落大多修建於(yu) 20世紀80年代,社區沒有足夠的空間嵌入豐(feng) 富的服務場景。

  “菜場在院落內(nei) ,屬於(yu) 業(ye) 主所有,業(ye) 主都同意擺攤。”負責牽頭改造工作的成華區委黨(dang) 校原常務副校長李平認為(wei) ,老百姓有生活需求,菜場的存在就有合理性。“這裏不僅(jin) 是一個(ge) 在居民樓提供四時風物、物美價(jia) 廉的菜場,更是彼此的社交場所,為(wei) 兩(liang) 棟樓的居民和攤販保留了人情味。”他說。

  將菜市場這樣的微型空間利用起來,嵌入式社區服務改造不必大刀闊斧、改頭換麵。2020年,成華區委黨(dang) 校邀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何誌森,采用建築工作坊的形式,進駐菜市場進行微改造。

  何誌森團隊注意到,菜市場攤主一般在中午結束營業(ye) ,如此一來,寬敞的空間可以在下午被利用起來。攤主離開時騰出空間,午後菜市場就可以變成居民的休閑場所。

  如今,每到中午時分,菜市場裏就會(hui) 進行場地交換,附近居民已經習(xi) 慣了下午在這個(ge) 空間聊天交流,攤位變成老人們(men) 的撲克牌桌、孩子的乒乓球桌;在菜市場裏掛上幕布,又變身公益電影院。

  按照何誌森團隊的計劃,他們(men) 今年會(hui) 再次對菜市場進行微改造。這一具有創新性的社區空間微改造不斷拓展著張超的思考:在整個(ge) 社區0.45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有沒有更多可用的空間?“我相信這樣的微空間一定是有的,希望可以充分利用,滿足大家更多需求。”

  每個(ge) 人都是社區守護者

  小孩子在追逐嬉鬧,老人們(men) 手拿乒乓球拍切磋技藝。不冷的冬日中,成都市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波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門前的廣場十分熱鬧。

  “我在這裏住了10多年了,感覺這幾年社區變化特別大。”趙蘭(lan) 嬢嬢提著剛買(mai) 回來的菜,接回在社區托育中心上日托班的孫女,招呼著三兩(liang) 好閨蜜中午去家裏吃飯。

  她們(men) 把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吃完飯休息一會(hui) 兒(er) ,下午在門口的茶館喝茶,晚上一起在廣場上跳壩壩舞。

  “剛搬來時哪能想到能像現在這麽(me) 安逸!”回想六七年前的社區景象,趙蘭(lan) 直呼“太不方便”,“那時根本沒有這個(ge) 廣場,路麵坑坑窪窪,停滿了車,壩壩舞都沒地方跳”。

  始建於(yu) 2004年的清波社區,是由涉農(nong) 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型的複合型社區,轄區內(nei) 11個(ge) 小區的居民身份複雜、需求多元。

  2016年,社區書(shu) 記雷霜霜剛上任時,社區矛盾突出,“當時,居民們(men) 缺少可以享受公共服務的空間,整體(ti) 居住舒適度不高,辦公室每天都有來反映問題的居民。”

  近些年來,社區以終身教育為(wei) 切入點,打造知行學院、清波·童夢館、媽媽驛站等服務多種人群的學習(xi) 平台。同時引入“公益+市場”運營模式,圍繞居民需求,籌集多方資源,提供食堂、茶社、家政、理發、烘焙等多種便民服務。

  針對轄區內(nei) 兩(liang) 個(ge) 安置小區沒有物業(ye) 公司的問題,雷霜霜表示,2016年,在社區黨(dang) 委和社區居委會(hui) 的支持和指導下,他們(men) 吸納了搬入安置小區的一些農(nong) 民作為(wei) 保潔、保安人員,並於(yu) 當年成立了清波社區物業(ye) 服務中心。這家物業(ye) 公司,是由清波社區居民委員會(hui) 100%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我們(men) 隻對居民收取低價(jia) 普惠的物業(ye) 費,並通過規劃停車位收取停車費,開發社區廣告資源等拓展收入來源。”雷霜霜說,通過幾年來的管理優(you) 化,物業(ye) 公司的收費目前維持在合理水平,每年的結餘(yu) 可以作為(wei) 福利返給居民。

  雷霜霜說,社區作為(wei) 基層治理單元,要動員起居民自治力量,倡導“每個(ge) 人都是社區守護者”的理念,“遇到問題大家開會(hui) 討論,靠常態化的誌願者服務項目,讓居民自發自願參與(yu) 社區問題治理,推動社區可持續化發展”。

  “我們(men) 的社區除了看得見的服務嵌入,還有許多看不見的人力資源整合。”雷霜霜表示,社區嵌入式服務的提出更像方法論,具體(ti) 該如何落實,由誰來作為(wei) 責任單位,是否有標準化的方法和路徑來指導,關(guan) 乎接下來基層如何落實實施方案。

  據了解,為(wei) 更好統籌社區綜合治理和發展,成都市成立城鄉(xiang) 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hui) ,出台了《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全麵聚焦“社區發展治理”的地方性法規,還先後出台《成都城市社區商業(ye) 規劃導則》《成都市特色商業(ye) 街區建設指引》等,因地製宜推動社區綜合業(ye) 態健康有序發展。

  如何從(cong) “嵌入”到“融入”

  如何讓居民社區更宜居、更和諧?是一道兼顧當下和長遠的社會(hui) 課題。

  成都市高新區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區,是獨具特色的“人寵友好型社區”,既有著代表青年潮流文化的咖啡店、小酒館,也有滿載老成都氣息的小巷。

  此前,這裏養(yang) 寵人和非養(yang) 寵人的矛盾十分尖銳。蓓蕾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包慶表示,他們(men) 接到很多居民對“遛狗不牽繩、寵物隨處大小便”等問題的投訴。

  2021年,受社區邀請,社區規劃師楊迎琦所在的“大城小村”工作室進駐這裏,希望居民能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參與(yu) 寵物議題探討,呼籲社區居民關(guan) 愛寵物,同時商議養(yang) 寵居民如何尊重不養(yang) 寵居民的訴求。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解決(jue) 兩(liang) 個(ge) 群體(ti) 之間的矛盾,為(wei) 成都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出一分力。”楊迎琦表示。

  最終,居民們(men) 以民主協商的方式敲定了13條社區寵物友好公約,內(nei) 容包括遛狗牽繩、撿拾寵物糞便等。“大城小村”團隊和養(yang) 寵人共同製定了蓓蕾寵物友好地圖,記下養(yang) 寵群體(ti) 習(xi) 慣遛狗的路線、時間,以及供寵物遊玩的地點,以方便兩(liang) 個(ge) 群體(ti) “錯峰”出行,盡量避免產(chan) 生摩擦。

  “實際上,我們(men) 希望以養(yang) 寵物為(wei) 切口,讓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讓包慶欣慰的是,這一想法起到了催化作用。一天晚上,一些居民拿著一張社區小天台改造規劃的預想圖,主動找到他,大家一起描繪起未來社區公共空間的完善計劃。

  包慶說,當這些新一代青年以新潮、活躍、未來的視角關(guan) 注社區改造時,將為(wei) 社區升級創造新的動能。“成都正在進行有益探索。當然,這是一個(ge) 循序漸進、不斷試錯的過程。”

  如何從(cong) “嵌入”到“融入”,讓社區充滿溫情的生活“煙火氣”,是提升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在楊迎琦看來,以往的大院生活,代表了她心目中鄰裏間和諧相處、互幫互助的良好生態。在大院,居民可以“共建共治共享”,老人、小孩、年輕人都能在這裏找到熟悉而踏實的歸屬感,家門口的空間是全民活動區,這是一種理想的居住狀態。

  她認為(wei) ,社區營造的核心是建立人和人的和諧連接,打造宜居共生的環境,需要激活社區中每個(ge) 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把社區中的有效因子進一步激活,讓社區自身去成長,讓居民成為(wei) 社區的主體(ti) ”。

  (本文圖片均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攝)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王鑫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