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重構鄉村景 梔子花香溢響堂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杜倩 李健
1月28日午後,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響堂村梔咖啡館一樓已是滿座狀態,梔子花咖啡的香味縈繞屋內(nei) 。待到6月,梔子花漫山遍野盛開,將是響堂村一年中最美的時光。
屋外,村道兩(liang) 側(ce) 上粉牆黛瓦的民居、民宿和農(nong) 田的牆繪、藝術裝置,色彩和諧,令淳樸的村莊充滿了美妙的藝術氣息。
響堂村位於(yu) 南京浦口老山腳下,三麵環山一麵抱水,山穀裏分布著80多座村屋。曾經地處偏僻的傳(chuan) 統小山村,如何變成了城裏人心中的向往?
響堂村種植梔子花已有二十多年曆史,每逢初夏,村裏處處飄著梔子花的香氣。響堂村村民、專(zhuan) 職講解員王詠萍介紹,響堂村70%以上的農(nong) 戶靠種植梔子花為(wei) 生,但由於(yu) 缺乏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和銷售渠道,一束梔子花隻能賣兩(liang) 三塊錢,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太大起色。
蝶變發生在三年前。浦口文旅集團總經理侯利旺告訴記者,浦口文旅集團在為(wei) 期一年的調研考察後,最終決(jue) 定依托南京藝術學院,引進文化名家、大師團隊作為(wei) “新村民”入駐響堂村,對村莊進行整體(ti) 規劃。2021年,以“藝術重構鄉(xiang) 村”為(wei) 主題的“響堂計劃”正式啟動。
響堂通過“微改造”讓獨一無二的鄉(xiang) 村生態與(yu) 文化藝術融為(wei) 一體(ti) 。侯利旺表示:“在村落改造中,我們(men) 遵循自然更新的原則,對原有的河、溝、渠進行景觀提升,修複桃林、梔子花梯田、稻田等生態、農(nong) 業(ye) 空間,保持原有建築的結構形式和傳(chuan) 統風貌,並通過支付租金的方式回租部分村民房子,進行適用性改造建設。”
回租後的響堂村五十號小院現已成為(wei) 新村民老萬(wan) 的藏品館。館內(nei) 一麵裝滿不同年代舊物件的牆吸引了記者目光。“這裏擺放著南京人的老門匾、老家具、舊票根、小人書(shu) ,還有上了年頭的暖水瓶……隔三岔五,老萬(wan) 就會(hui) 上二樓直播間講述老物件背後的故事。”王詠萍笑著說,不少看了老萬(wan) 直播的人就此迷上了響堂村,來了一趟又一趟。
一花引來百花開,南京本土設計師陳衛新也走進響堂村,為(wei) 響堂量身定製博物館、鄉(xiang) 村講習(xi) 所。2022年,以“向山的窗”詩集展、“山穀裏的精靈”主題插畫藝術展,吸引了更多“新村民”入駐響堂村。
新村民帶來新想法,梔子花也迎來新生機。設計師沈雷設計的“堂屋”會(hui) 議中心,遠遠望去就像一個(ge) 巨大的鬥笠“蓋”在古樸的建築基座上。2023年6月的梔子花大會(hui) 開啟了“堂屋”首秀,目前這裏正在展出南京藝術學院以梔子花為(wei) 要素的文創作品,展櫃內(nei) 各種展品盡顯巧思。
藝術家的聚集為(wei) 響堂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熱度和流量,也為(wei) 村莊的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民增收致富帶來了機遇。村裏因勢利導——2023年端午,梔子花及文創產(chan) 品進駐周邊商場,並在網上售賣。一周時間,由23戶村民供貨的兩(liang) 萬(wan) 束梔子花,在一小時內(nei) 被搶購一空,通過冷鏈物流被分銷到上海和杭州。
梔子花重煥生機,梔咖啡、大馬營等10餘(yu) 個(ge) 品牌在響堂村落地,節假日高峰時期村裏每天客流超過5000人。據統計,2023年響堂村接待遊客近35萬(wan) 人次,響堂村各類業(ye) 態經濟收入達2000萬(wan) 元,50餘(yu) 位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創業(ye) 。
“我開發了新菜,有空來試吃啊!”響堂村德蓉飯莊的老板豆本召熱情招呼著遊客。看著家鄉(xiang) 旅遊興(xing) 旺,他將自家農(nong) 房拾掇出來辦起了飯莊,火爆時,一天的流水能有上萬(wan) 元。他還搜羅出一些老物件,和駐村的藝術家們(men) 一起布置農(nong) 耕文化牆。“咱這農(nong) 家飯莊,也沾了藝術氣質。”豆本召笑著說。
響堂正日益展現出獨特的鄉(xiang) 土魅力。“青山綠水是底色,藝術賦能是手段,讓村民依靠生態吃上致富飯,才是最終目的。”浦口區江浦街道華光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曉玲表示。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