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何止秦俑”——秦陵青銅水禽折射多彩秦文化

發布時間:2024-02-07 15: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別具一格的陶俑和鮮活靈動的青銅仙鶴、天鵝、鴻雁,還有其貌不揚的鏽塊以及殘缺的腳掌……1月31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覽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展。

  展覽以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為(wei) 基礎,以青銅水禽為(wei) 重點的57件展品共同講述了K0007陪葬坑不同於(yu) 秦兵馬俑軍(jun) 事題材的文化內(nei) 涵,重點介紹了青銅水禽的鑄造工藝、彩繪裝飾以及造型藝術,凸顯了秦文化的多彩性和工藝技術的創新性。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發掘於(yu) 2000年,共出土青銅水禽46隻,其中天鵝20隻、仙鶴6隻、鴻雁20隻。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形態,如天鵝或立或臥,有的在覓食,有的在休息。有的仙鶴嘴中含有一銅質蟲狀物,表現的是從(cong) 水中捉得蟲食後尖喙離開水麵的瞬間姿態。而有的鴻雁展示的則是曲頸鳴叫的形態。

  黑色的鴻雁,白色的天鵝、仙鶴……青銅水禽除爪子、喙未施彩外,其餘(yu) 均施以彩繪裝飾。彩繪以白、黑為(wei) 主,白色顏料為(wei) 磷灰石(骨白),黑色顏料為(wei) 炭黑,以及少量的漢藍、漢紫顆粒。秦人根據不同部位繪製不同紋路,頸部以條紋狀為(wei) 主,腹部則繪有絨毛紋和條紋。繪製時,依據羽毛疊壓關(guan) 係,先繪翼部羽毛,再繪腹部羽毛,每層羽毛從(cong) 尾往前、從(cong) 下向上逐層繪製,顯示了秦人的細節寫(xie) 實和精益求精的工藝。

  秦兵馬俑是彩繪的,但秦陵青銅水禽的彩繪結構卻與(yu) 秦兵馬俑不同。秦兵馬俑施彩前,會(hui) 先在陶體(ti) 上施以一到三層的生漆層,然後再施彩,目的是便於(yu) 塗刷色彩和防止顏料的膠結質浸染到陶體(ti) 內(nei) ,而秦陵青銅水禽則是直接在銅胎表麵施以彩繪裝飾。可見,當時秦人已經能根據不同材質采用不同的彩繪施彩工藝了。

  在藝術上,秦陵青銅水禽表現出大、真而不失精細的寫(xie) 實風格,彰顯出擁有者莊重威嚴(yan) 、至高無上的身份地位。二元合金的特殊性、鑄造工藝的獨創性、裝飾手法的精細與(yu) 完美,以及活靈活現的藝術造型,都表現出秦人對青銅材料的深刻感悟與(yu) 精巧工藝,體(ti) 現著秦人已走出青銅禮器造型與(yu) 裝飾的窠臼,也反映出秦文化吸收、包容和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

  在K0007陪葬坑內(nei) ,還出土了15件陶俑,其中箕踞姿俑8件,跽姿俑7件。其所著服飾基本相同,頭戴軟帽,身穿長襦,下著長褲,未穿鞋,僅(jin) 穿襪子,席地坐於(yu) 室內(nei) ,手握物件已殘佚不明。專(zhuan) 家認為(wei) ,他們(men) 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動作姿態很可能是敲擊樂(le) 器或演奏弦樂(le) 的瞬間動作。他們(men) 很可能是這批水禽的馴養(yang) 人或苑囿的管理者,負責用音樂(le) 來馴化水禽。

  “本次展覽在形式設計上以白色為(wei) 主基調,少量運用水禽的銅綠色,突出鮮活靈動的圓雕水禽。在空間布局巧用水聲、鳥鳴營造氛圍,選用水紋燈模仿水禽生活的水環境,同時運用電視觸摸屏等展示手法,打破曆史與(yu) 科技的界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陳列部策展人王銳介紹,展覽還運用翻版拚圖、3D打印的展品,讓觀眾(zhong) 手動參與(yu) 修複,提高觀眾(zhong) 的參觀體(ti) 驗感,讓觀眾(zhong) 在“潤物細無聲”中體(ti) 會(hui) 曆史文化的魅力。

  據悉,此次展覽免費向觀眾(zhong) 開放,展期自1月31日開始,將持續至5月5日。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09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