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村晚”讓更多鄉村被“看見”

發布時間:2024-02-07 15: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能人從(cong) 線上來到線下,“村晚”從(cong) 線下火到線上

  “村晚”讓更多鄉(xiang) 村被“看見”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咚咚嚓,咚咚嚓,咚嚓咚嚓咚咚嚓……”冬日午後,伴著鏗鏘有力的威風鑼鼓聲,一場融合傳(chuan) 統鑼鼓藝術與(yu) 山西民俗風情的“村晚”,在山西省臨(lin) 汾市堯都區泊莊村拉開帷幕。

  隨著春節腳步的臨(lin) 近,各地群眾(zhong) 自辦自演的“村晚”陸續登場。泊莊村“村晚”有點不一樣,其發起人張勇不僅(jin) 是晉南威風鑼鼓非遺傳(chuan) 承人,也是擁有百萬(wan) 粉絲(si) 的鑼鼓主播,泊莊村“村晚”的舞台也從(cong) 線下延伸到線上。

  春節前夕,在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的指導下,中國文化館協會(hui) 聯合抖音直播發起“我要辦村晚”鄉(xiang) 村文化能人直播扶持計劃,邀請才藝主播及鄉(xiang) 村文化能人在各自家鄉(xiang) 舉(ju) 辦“村晚”活動並線上直播。

  “我想辦個(ge) ‘村晚’,誰願意參加?”報名參加“我要辦村晚”後,張勇在當地威風鑼鼓愛好者群裏發了個(ge) “英雄帖”。短短幾分鍾,竟有300多人報名,他們(men) 中有六七十歲的民間老藝人,也有不到十歲的小學生。

  “希望大家通過‘村晚’了解原汁原味的威風鑼鼓,更希望外界通過‘村晚’了解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真實生活。”“村晚”現場,張勇與(yu) 線上線下觀眾(zhong) 分享了辦“村晚”的初心。

  泊莊村“村晚”散發著濃濃的“村味兒(er) ”。比如,在節目《簸箕節奏》中,村民們(men) 端著放著黃豆的簸箕,跟著鼓點聲,做出“搖”“簸”“篩”“掂”“壘”的農(nong) 事動作,節奏、音調自然流暢。張勇告訴記者,一次他在村裏看到村民用簸箕簸糧食,隨著簸箕的抖動,糧食在簸箕中上下跳躍,發出“嚓嚓”的清脆聲響,“那聲音是農(nong) 民生活的律動,美妙極了”。張勇由此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以簸箕為(wei) 樂(le) 器,創作出《簸箕節奏》。

  不要以為(wei) 隻有“土味兒(er) ”節目。《簸箕節奏》剛結束,充滿青春氣息的《孤勇者》就登上了舞台,接著是洋氣十足的《we will rock you》……

  露天舞台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村民,舞台前架著用來直播的手機。

  “真沒想到簸箕還能當樂(le) 器!”“那個(ge) 打鼓的大爺太可愛了!”“農(nong) 村群眾(zhong) 真是太有才了!”……直播間裏,網友們(men) 評論的文字排成了“長隊”。

  “直播間裏今天有幾百萬(wan) 人,咱們(men) 這下可出名咯!”村民們(men) 一邊表演,一邊跟直播間裏的觀眾(zhong) 互動。

  當泊莊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正興(xing) 奮地舞動鼓槌時,在1000公裏外的湖南省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苗寨,4名90後苗族青年也同步組織了一場苗族音樂(le) “村晚”。這些青年曾遠赴他鄉(xiang) 打工,有的殺豬,有的當水電工,還有的當廚師。後來,為(wei) 了音樂(le) 夢想,他們(men) 返鄉(xiang) 創立樂(le) 隊,將苗族習(xi) 俗與(yu) 生活融入流行歌曲演唱,並在網上發布相關(guan) 音樂(le) 視頻,成為(wei) 頗有名氣的音樂(le) 主播。得知“我要辦村晚”的消息,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興(xing) 奮得摩拳擦掌。“以前直播,多是為(wei) 網友們(men) 表演,現在終於(yu) 可以為(wei) 家鄉(xiang) 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表演了。”樂(le) 隊鼓手石吉昌說。

  湖南苗寨的音樂(le) “村晚”,不僅(jin) 與(yu) 山西泊莊村的鑼鼓“村晚”同時舉(ju) 辦,還與(yu) 後者在“雲(yun) 端舞台”隔空互動競技。在直播PK中,石吉昌和夥(huo) 伴們(men) 與(yu) 當地苗族小朋友共同演唱了描寫(xie) 兒(er) 時鄉(xiang) 間生活的歌曲《秋》。張勇則帶來講述李世民在臨(lin) 汾練兵故事的鑼鼓表演《秦王點兵》。現場觀眾(zhong) 和線上觀眾(zhong) ,為(wei) 各自喜歡的“村晚”點讚助威,南北方的歌聲鼓聲交織成和諧的旋律。據統計,兩(liang) 場“村晚”共計有近1600萬(wan) 人次在線觀看。

  2023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推出“四季村晚”項目,鼓勵和引導各地農(nong) 村群眾(zhong) 在農(nong) 閑時節常態化舉(ju) 辦“村晚”。“村晚”成為(wei) 繼“村超”“村BA”之後,廣受農(nong) 村群眾(zhong) 喜愛的文化活動。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國“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共舉(ju) 辦2萬(wan) 餘(yu) 場,參與(yu) 人次約1.3億(yi) 。

  隨著網絡直播的介入,像張勇、石吉昌一樣,自發在家鄉(xiang) 舉(ju) 辦“村晚”的才藝主播和文化能人越來越多,“村晚”也從(cong) 線下火到線上。數據顯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僅(jin) 在抖音平台,就有約5000場“村晚”上演,累計觀看人次達2297萬(wan) ,相當於(yu) 平均每天有13場“村晚”直播,場均觀眾(zhong) 超過4500人。

  “在線上擁有巨大人氣的文化能人,在農(nong) 村舉(ju) 辦‘村晚’這樣的線下活動,有利於(yu) 把流量帶到鄉(xiang) 村,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注入源頭活水,讓更多鄉(xiang) 村被‘看見’、被關(guan) 注。”臨(lin) 汾市堯都區委宣傳(chuan) 部負責人如是說。

  “‘村晚’正在從(cong) 活躍農(nong) 村百姓的文化活動,向著促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和鄉(xiang) 村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的方向邁進。”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文化館協會(hui) 理事長白雪華表示,2024年各地要不斷擦亮“村晚”活動品牌,依托新媒體(ti) 持續提升“村晚”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推動“村晚”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7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