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有望創造新的紀錄 我國今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

發布時間:2024-02-26 16:27: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2月26日,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shu) (2023年)》(簡稱《藍皮書(shu) 》)。《藍皮書(shu) 》顯示,2024年中國航天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我國首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發射任務,多個(ge) 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

  在這100次左右發射任務中,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近70次,將發射290餘(yu) 個(ge) 航天器,實施一係列重大工程任務:完成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和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年內(nei) 完成2次貨運飛船、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和2次返回任務;推進探月四期工程,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采樣返回;發射海洋鹽度探測衛星、電磁監測衛星02星、中法天文衛星、實踐十九號等多顆民用衛星,滿足各行業(ye) 用戶應用需求;加速推進建設航天科技集團“新一代商業(ye) 遙感衛星係統”。

  任務詳情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

  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是一款新型單芯級全液氧/煤油動力液體(ti) 運載火箭,火箭采用兩(liang) 級構型,可執行多種軌道發射任務,700公裏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2噸,500公裏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2.4噸,具有可靠性高、發射成本低、適應能力強、履約周期短等特點。

  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首飛:

  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首型3.8米直徑單芯級液體(ti) 運載火箭,兩(liang) 級構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yu) 10噸、700公裏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yu) 6噸。目前火箭已完成各項研製工作,計劃2024年在海南文昌我國首個(ge) 商業(ye) 發射場,完成首飛箭的發射任務。

  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

  中國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今年1月已完成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的發射,後續計劃上半年發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迎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返回;下半年發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迎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返回;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火箭將於(yu) 下半年進入發射場,進行應急救援值班。

  推進探月四期工程:

  今年上半年將擇機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鵲橋二號將為(wei) 後續探月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嫦娥六號探測器任務目標是:經地月和環月飛行,在月背南半球區域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選定區域著陸,采集月球樣品,經月麵起飛、月球軌道交會(hui) 對接與(yu) 樣品轉移、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過程,將月球樣品安全送至地麵。這將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麵登陸並采樣返回。

  發射海洋鹽度探測衛星:

  海洋鹽度探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十三五”科研星,屬於(yu) 海洋動力衛星係列,用於(yu) 獲取全球海洋鹽度信息。衛星將填補我國海洋動力衛星係列在海洋鹽度探測能力上的空白,並兼顧土壤濕度探測,滿足海洋、減災、農(nong) 業(ye) 、氣象等多個(ge) 行業(ye) 和業(ye) 務部門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施海洋資源開發、災害防治和環境監測的重要技術支撐。

  新一代商業(ye) 遙感衛星係統加速推進: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全麵建設“中國四維新一代商業(ye) 遙感衛星係統”,包含亞(ya) 米級高分辨率光學載荷,寬幅光學載荷、高分辨率雷達載荷等多樣化類型的商業(ye) 遙感衛星,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4顆衛星係統的建設,已經開始為(wei) 傳(chuan) 統、新興(xing) 市場用戶提供高時效、高性能的時空信息服務。

  《藍皮書(shu) 》顯示,2024年,航天科技集團研製任務持續保持高強度,將全麵推進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深空探測工程,持續推動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嫦娥七號、天問二號、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等為(wei) 代表的200多顆航天器研製工作,開展230餘(yu) 發運載火箭組批投產(chan) ,完成多項商業(ye) 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約工作。

  專(zhuan) 家介紹,航天科技集團將完成多次商業(ye) 發射任務,並將公開對外發布運載餘(yu) 量信息,向商業(ye) 用戶提供發射和搭載機會(hui) ,為(wei) 各類客戶提供快速、穩定、可靠的“一站式”發射服務。麵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實現北鬥應用向係統集成和增值服務延伸,發揮集團公司天地一體(ti) 化優(you) 勢和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綜合應用優(you) 勢,不斷將衛星應用融入新興(xing) 領域,支持重點區域經濟發展。

  (總台央視記者 崔霞 陶嘉樹)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