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水波:魯班工坊要從量變到質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兩(liang) 會(hui) 臨(lin) 近,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管理與(yu) 經濟學部教授兼國際工程管理學院院長張水波的日程排得滿滿的。
他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一帶一路”工程管理領域。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他建言獻策的內(nei) 容隨著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一同推進:從(cong)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國企“走出去”,再到國際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等。
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走過十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帶一路”合作從(cong) 亞(ya) 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一帶一路”合作也從(cong) “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張水波在各國走訪交流、深入企業(ye) 調研後了解到,如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批基礎設施、工業(ye) 設施和產(chan) 業(ye) 園區拔地而起,更亟需一大批專(zhuan) 業(ye) 人才來維護和運營。
過去這些年,由天津市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魯班工坊,作為(wei) 我國職業(ye) 教育的國際知名品牌,為(wei)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yang) 了一大批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張水波認為(wei) ,魯班工坊正好對接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國優(you) 秀文化和實用技術,因此成為(wei) 頗受各國歡迎的“一帶一路”上的“技術驛站”。
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也提到,通過魯班工坊等項目推進中外職業(ye) 教育合作。
“我們(men) 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應該主動幫助東(dong) 道國發展職業(ye) 教育。”一些參與(yu) 國際投資的中資企業(ye) 告訴張水波,過去這些年,在中國的支持幫助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建起了大量基礎設施,如今工業(ye) 項目數量快速增長,產(chan) 業(ye) 化項目也隨之增多,當地需要大量熟練工人和工程師,那就對職業(ye) 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對很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言,職業(ye) 教育是可以改變一個(ge) 家庭命運的大事。在斯裏蘭(lan) 卡港口城調研時,當地員工對中國人特別友好,他們(men) 對張水波說,“如果中國不來開發港口城,我們(men) 就找不到這麽(me) 好的工作,一家人也沒法過上好的生活。”
現階段,中國已在亞(ya) 非歐三大洲20多個(ge)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建成了一批魯班工坊,並逐步進入運行階段。張水波認為(wei) ,下一步關(guan) 鍵是如何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
“師資數量與(yu) 質量是非常關(guan) 鍵的問題。”張水波在實地走訪中了解到,目前,魯班工坊帶給境外合作夥(huo) 伴帶來了優(you) 質的教學裝備,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他認為(wei) ,要進一步起到為(wei) 共建國培養(yang) 繼續職業(ye) 人才的效果,還需要引入更多優(you) 秀的師資投入後續運營。
但現實問題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教育標準差異較大,而目前我國能夠直接用外語授課的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師資不足,“能使用東(dong) 道國的小語種開展教學實踐的教師則更少,而且外派教師的成本也非常高。”隨著魯班工坊數量的增多,高水平師資的供需矛盾也將更加凸顯。
他認為(wei) ,由於(yu) 條件限製,單靠參與(yu) 建設魯班工坊的職業(ye) 院校本身也無法快速培養(yang) 目前所需的本土化師資在數量和質量方麵的要求。因此,他建議,從(cong) 國家層麵,加強教學團隊本土化的推進,成為(wei) 魯班工坊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他建議,可以由教育部、國資委等部門牽頭,相關(guan) 院校企業(ye) 參與(yu) ,在總結過去近十年魯班工作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製定魯班工坊提質方案,從(cong) 我國的高等教育與(yu) 職業(ye) 教育院校中,選拔一批辦學條件好、師資水平高的院校,成立國家級的師資培訓基地;選拔一批基礎好的師資,強化培養(yang) 一批魯班工坊專(zhuan) 業(ye) 師資,專(zhuan) 門承擔培訓“一帶一路”共建國本土化師資的教學培訓工作,保障教學培訓效果。讓這些優(you) 質師資對境外合作夥(huo) 伴的教學師資進行標準化“星火燎原”進階式培養(yang) 培訓,使其快速掌握魯班工坊的職教新理念、教學新模式、技術新應用,並具備實際操作裝備能力。
與(yu) 此同時,張水波還建議,在人才培養(yang) 方案上,應更貼近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推動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也能解決(jue) 當地就業(ye) 難題,“這也是中國向世界分享職業(ye) 教育成果,讓魯班工坊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進程中,做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