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讓千年炮龍煥新
2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2024年炮龍節百龍舞濱州活動舉(ju) 辦,超過118條炮龍遊走於(yu) 縣城大街小巷,數十萬(wan) 民眾(zhong) 參與(yu) 了這次節日活動。圖為(wei) 炮龍節活動舉(ju) 辦當天,群眾(zhong) 籌備和參與(yu) 舞龍活動的場景。江暢/攝
“3、2、1……”
隨著人們(men) 低聲的倒數,時間來到晚上7點。賓陽炮龍老廟的人們(men) 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同時發出歡呼。“師公”揭開炮龍眼睛上蒙的紙張,將雞冠血點在龍眼上。
隨後,百餘(yu) 條經過這樣“開光”的炮龍被舞龍勇士舞動著,仿佛在空中翻騰跳躍,鑽入早已圍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回到各自所屬的街道。
“啪!”
第一聲鞭炮炸響,街道上的人們(men) 紛紛將手上的鞭炮投向炮龍。有人還會(hui) 上前搶奪炮龍的龍須、龍鱗。根據當地傳(chuan) 說,用鞭炮扔中炮龍和搶到龍須、龍鱗的人會(hui) 在新的一年獲得好運。
這是2月20日晚,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2024年“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現場,超過60萬(wan) 人參與(yu) 了這場盛大的節日。
炮龍是一種舞龍的形式,在舞龍的同時燃響鞭炮,民間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的說法。賓陽炮龍節被稱作“東(dong) 方狂歡節”,是壯、漢文化融合共生的民俗節慶活動,於(yu) 每年農(nong) 曆正月十一舉(ju) 辦,至今已有1000年曆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於(yu) 出門在外的賓陽人來說,大年三十可以不回家,每年正月十一的炮龍節能回必回。
35歲的蒙威成是一個(ge) 資深的舞龍勇士,在他看來,炮龍是一種傳(chuan) 承。他從(cong) 父親(qin) 那裏學會(hui) 了舞炮龍。從(cong) 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舞炮龍的蒙威成,如今也打算教自己的孩子。他欣喜地發現,小時候的炮龍節在縣城街道上最多隻有幾十條炮龍,現在動輒上百條炮龍在大街小巷齊舞,規模比以前大了不少,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炮龍製作工藝差點斷代
在炮龍節越來越火爆的同時,炮龍的一些傳(chuan) 統技藝麵臨(lin) 過斷代失傳(chuan) 的風險。
除了舞炮龍之外,炮龍節還有很多相關(guan) 文化、技藝,如紮製炮龍、遊踩架(一種雜技表演)、鞭炮製造等。而紮製炮龍,則是炮龍節的核心之一。
70歲的鄒玉特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接過父親(qin) 的衣缽紮製炮龍已超過40年。他在當地是大名鼎鼎的紮炮龍老師傅,每年能賣出炮龍30多條,有的人想出高價(jia) 買(mai) 他製作的炮龍也買(mai) 不到。
如此資深的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在10年前也麵臨(lin) 著手藝要失傳(chuan) 的煩惱。
“年輕人想要學紮炮龍,我是免費教的。但當時我60歲了,一個(ge) 可以接班的人都沒有,心裏很著急。”鄒玉特說。
鄒玉特收徒弟隻有兩(liang) 個(ge) 要求:一是能靜下心來專(zhuan) 心學;二是家裏麵沒有太大負擔。他說,能靜下心來的人學得更快。家裏麵沒有太大負擔,不會(hui) 經常被各類事務打斷學習(xi) 進度。即使是這樣的要求,也很難有人符合。
真正要做好一條炮龍,不是一兩(liang) 天就能學會(hui) 的。
炮龍的製作需要經過30多道工序,從(cong) 材料選取,到紮製骨架,然後貼紙、上色等等環節。有些精致的炮龍,一個(ge) 龍頭就有1000多個(ge) 捆綁點,十分考驗師傅的經驗和技術,非機器可以批量完成。況且,炮龍不僅(jin) 要做出外觀上的精氣神,還要做到結實耐用。舞炮龍時,鞭炮會(hui) 來炸炮龍,人們(men) 會(hui) 來扯炮龍,這都對炮龍的牢固性有相當的要求。就連鄒玉特這樣的大師,獨自完成一條21米長的炮龍也需要一個(ge) 月左右。
“年輕人耐不住寂寞,靜不下來。我收過好幾個(ge) 徒弟,最後都沒能堅持下來。”鄒玉特滿臉惋惜。
賓陽縣另一位有名的紮製炮龍老師傅胡國強也有過同樣的擔憂,他曾經收過幾個(ge) 徒弟,但最後也都放棄了,他說:“紮炮龍不掙錢,又比較枯燥,還很辛苦,常常熬夜。年輕人往往更願意去做賺錢更快的工作。”
年輕一代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
為(wei) 傳(chuan) 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民俗文化,賓陽縣按照“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思路,實施“炮龍文化”品牌戰略,建立非遺名錄和傳(chuan) 承人檔案信息庫,指導、推薦申報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組建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隊,開展非遺項目研究、非遺文獻資料征集等工作。
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隨著賓陽縣出台一係列配套措施,推動“炮龍節”相關(guan) 經濟、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炮龍節”漸漸成為(wei) 了賓陽縣的一張名片。
為(wei) 了解決(jue) 老師傅們(men) 的“後顧之憂”,讓“炮龍節”相關(guan) 文化技藝傳(chuan) 承下去,賓陽縣政府組織非遺傳(chuan) 承人帶徒授藝、號召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走入學校。
2016年,在賓陽縣政府的邀請之下,鄒玉特在賓陽縣職業(ye) 技術學校開設了“紮炮龍”培訓班。2017年,年逾花甲的他又在賓陽縣民族中學增開炮龍技藝興(xing) 趣班,將炮紮龍這一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授給更多人。
接下來的幾年裏,鄒玉特前前後後共教過1000多名學生,收了7名關(guan) 門弟子,其中1名弟子已經出師,可以獨立完成一整條威風、精致又耐用的炮龍。
“我的手藝已經傳(chuan) 下去了,再也不用擔心沒人接我的班了。”鄒玉特笑嗬嗬地說。隨著炮龍節的名聲走出賓陽、走出廣西。甚至還有學生專(zhuan) 程從(cong) 內(nei) 蒙古趕來拜訪鄒玉特,把紮炮龍寫(xie) 進了論文。
在老一輩手藝人的衣缽得到繼承的同時,年輕一代也開始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主動在炮龍文化傳(chuan) 承的道路上跑得更遠。
36歲的陳新昆是當地最年輕的炮龍製作人之一。他自幼就被炮龍文化深吸引,在小學時就紮製出了人生中第一條炮龍。2015年,陳新昆以炮龍節民間手藝人的身份被邀請到台灣交流。2019年,時年31歲的陳新昆被廣西賓陽縣民間炮龍藝術協會(hui) 授予“賓陽炮龍節”傳(chuan) 統炮龍製作傳(chuan) 承人稱號。
在今年的炮龍節,陳新昆賣出了18條炮龍,不算成本的話,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近10萬(wan) 元的收入。
“炮龍節的規模大了,買(mai) 炮龍的人也多了,現在紮炮龍比以前掙錢了。”陳新昆說。
賓陽縣炮龍協會(hui) 是賓陽縣最大的炮龍文化民間組織,據統計,目前協會(hui) 共有66人,35歲以下的炮龍文化從(cong) 業(ye) 者占60%以上。
老炮龍披新鱗
2月19日,炮龍節舉(ju) 辦的前一天,在陳新昆彌漫著油漆味的家裏,記者看到一個(ge) 巨大的竹製龍頭框架,旁邊還有兩(liang) 個(ge) 小的竹製龍頭框架。陳新昆介紹,兩(liang) 個(ge) 小的龍頭框架是他的“草稿”。要製作出更受人們(men) 歡迎的龍頭,他在不斷嚐試融入新的元素。
為(wei) 了趕上潮流,陳新昆專(zhuan) 門設計了一款“國潮風”的炮龍,他參考網絡上“國潮”的相關(guan) 設計,將傳(chuan) 統炮龍罕用的大紅色幾乎塗滿了龍頭、龍身和龍尾,把大紅色作為(wei) 主色調,金黃色作為(wei) 輔色,像是一條越過龍門的鯉魚化作的龍。
“我這條龍非常獨特,年輕人很喜歡。”陳新昆說,他家裏那個(ge) 巨大的龍頭框架就是已被人預定的下一條“國潮風”炮龍半成品。
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為(wei) 炮龍節這個(ge) 傳(chuan) 統節日注入新鮮的創意和活力。有的用兩(liang) 支強光手電筒代替傳(chuan) 統的龍眼,舞龍時龍眼會(hui) 發出兩(liang) 道威武的“神光”;有的在龍身裝上彩色燈條,讓龍身在夜晚閃閃發亮;有的用會(hui) 反光的表演服裝亮片代替原來的紙質鱗片,讓龍鱗更加光彩奪目;有的用輕量化的絲(si) 質材料代替傳(chuan) 統的紙和布作為(wei) 龍身,讓舞炮龍的動作更加輕鬆靈動……
除了炮龍製作本身,一些新的事物也滲入了炮龍文化的各個(ge) 角落。
一些開放給遊人體(ti) 驗炸龍、舞龍的炮龍被擺在炮龍文化廣場,讓遊客可以參與(yu) 其中。陳新昆會(hui) 在抖音上發布短視頻,記錄自己的炮龍製作過程。來自賓陽內(nei) 外的網紅、主播們(men) 紛紛拿起手機,為(wei) 網友們(men) 推薦賓陽炮龍節……
從(cong) 山東(dong) 趕來的主播任青在2月19日的炮龍節前的直播中收獲了超過100萬(wan) 讚。在次日的炮龍節當天上午11點,任青在鼓聲四起的街道上向粉絲(si) 介紹炮龍文化:“能來這裏真的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ti) 驗,這樣傳(chuan) 統的非遺文化不到現場很難感到其中的震撼。”此時,直播間在線觀眾(zhong) 達到了1200人。
20歲的丘鹿又從(cong) 小在賓陽長大,她每年都盼著炮龍節這一天。“這是我們(men) 賓陽人最自豪的文化,應該將它傳(chuan) 承下去,每一代賓陽人都應該舞龍。”她說,在遼寧念大學時,她還會(hui) 向來自各地的同學介紹推薦炮龍節。
據賓陽縣綜合數據,2024年炮龍節吸引縣內(nei) 外遊客約67.2萬(wan) 人次,與(yu) 2023年的56萬(wan) 人次相比增長20%,拉動社會(hui) 消費約兩(liang) 億(yi) 元,與(yu) 2023年的1.62億(yi) 元相比增長23.5%。
實習(xi) 生 江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