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彈性也“長牙齒” 我國碳市場領域首部法規出台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近日發布,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今天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表示,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第一部專(zhuan) 門法規,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ye) 為(wei) 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開市,目前已完成兩(liang) 個(ge) 履約周期,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yi) 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與(yu) 此同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製度建設方麵的短板日益明顯。《條例》應運而生,為(wei) 全國碳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為(wei) 碳市場保持彈性,嚴(yan) 控、嚴(yan) 查、嚴(yan) 罰數據造假
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長張要波說,我國碳市場總體(ti) 還屬於(yu) 一個(ge) 新事物,還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創新的地方,在堅持全流程管理的同時,還保持必要的彈性。
早在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dong) 、深圳7個(ge) 省市就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並且先後啟動交易,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ge) 行業(ye) 近3000家企業(ye) ,為(wei) 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建設探索積累經驗。
“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排放數據造假這一苗頭性問題。因此立法必須突出問題導向,及時作出有效回應。”張要波介紹,《條例》把有效防範和懲處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wei) 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尤其對於(yu) 接受委托編製年度排放報告以及對報告進行技術審核的技術服務機構,有篡改、偽(wei) 造數據資料等弄虛作假行為(wei) 的,規定了嚴(yan) 格的法律責任。
在趙英民看來,《條例》在打擊碳排放數據造假、遏製虛報瞞報碳排放數據等行為(wei) 方麵,真正長出了“牙齒”。他總結為(wei) 6個(ge) 字:嚴(yan) 控、嚴(yan) 查、嚴(yan) 罰。“嚴(yan) 格控製”體(ti) 現在明確了相關(guan) 機構和人員禁止事項和處罰措施,通過配套製度規範,持續壓減數據造假空間,通過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管理平台,利用區塊鏈、數字化技術手段,保證數據無法篡改。通過年度核查加日常監管的工作模式,持續強化數據質量審核。“嚴(yan) 肅督察”是指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台大數據篩查異常數據,通過投訴舉(ju) 報發現問題線索,在此基礎上進行現場檢查核實,“對發現的問題線索不查清絕不放過,問題疑點不查清絕不放過,問題整改不到位絕不放過”。“嚴(yan) 厲處罰”,即明確各相關(guan) 部門的監管職責,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零容忍”,嚴(yan) 懲重罰,公開曝光違法違規行為(wei) 。
強製碳市場與(yu) 自願碳市場銜接,形成減碳合力
全國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yu)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碳市場體(ti) 係,兩(liang) 者既有區別、獨立運行,又有聯係、互為(wei) 補充。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強製性的,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是自願性的。”趙英民介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參與(yu) 主體(ti) 目前主要是具有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法律義(yi) 務的排放企業(ye) ,由政府向這些企業(ye) 分配碳排放配額,並規定企業(ye) 向政府清繳與(yu) 其實際排放等量的配額,清繳完之後,配額盈餘(yu) 的企業(ye) 就可以在市場上通過交易出售獲益。配額不足的企業(ye) ,就需要從(cong) 市場上購買(mai) ,從(cong) 而實現激勵先進、約束落後的政策導向,降低整個(ge) 行業(ye) 乃至全社會(hui) 的降碳成本。
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目的是,鼓勵各類主體(ti) 自主自願地采取額外的溫室氣體(ti) 減排行動,產(chan) 生的減排效果經過科學方法量化核證後,通過市場出售,從(cong) 而獲取相應的減排貢獻收益,將動員更廣泛的行業(ye) 企業(ye) ,創造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自願減排項目需要滿足額外性、真實性、唯一性。
兩(liang) 個(ge) 市場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製,實現互聯互通。《條例》規定,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ye) 可以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購買(mai) 經核證的溫室氣體(ti) 減排量用於(yu) 清繳其碳排放配額。
趙英民表示,強製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的銜接,將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進一步激發綠色低碳創新動力,引導社會(hui) 各方來共同參與(yu) 減碳,從(cong) 而推動落實國家“雙碳”目標。
盡快實現碳交易市場首次擴圍
市場活躍度、行業(ye) 覆蓋範圍、市場參與(yu) 主體(ti) 、交易不活躍等,都是碳市場建設下一步需要克服的問題。對此,《條例》分別對優(you) 化配額分配方式、建立市場穩定機製、豐(feng) 富交易主體(ti) 和產(chan) 品作出明確規定。
趙英民介紹,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行業(ye) ,這8個(ge) 重點行業(ye) 占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這些行業(ye) 工業(ye) 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人才、技術、管理基礎,更容易實現對碳排放的量化控製管理和影響含碳產(chan) 品和服務的價(jia) 格。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納入了‘發電行業(ye) ’,排放量大約是51億(yi) 噸,占到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將高排放行業(ye) 盡早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說抓住全國75%的排放”。
“其他7個(ge) 行業(ye) 雖然沒有納入配額管控,但其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已經開展。”趙英民表示,目前,關(guan) 於(yu) 擴圍的專(zhuan) 項研究已在進行,對重點行業(ye) 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zhuan) 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guan) 的技術文件起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我們(men) 正在積極推動,爭(zheng) 取盡快實現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趙英民說,未來將優(you) 先納入碳排放量大、產(chan) 能過剩嚴(yan) 重、減汙降碳協同效果好、數據質量基礎好的重點行業(ye) ,並科學合理確定不同行業(ye) 的納入時間,分階段、有步驟地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碳排放重點行業(ye) ,要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趙英民還指出,《條例》出台後,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場,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行業(ye) 和企業(ye) 不再參加地方的試點碳市場。此外,地方試點碳市場應當參照此次發布的《條例》,健全完善相關(guan) 的管理製度,加強監督管理。
本報北京2月2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