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鋼琴藝術應彰顯民族氣質

發布時間:2024-02-28 16: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段召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音樂(le) 係副教授)

  近期,一場原創鋼琴曲獲獎作品音樂(le) 會(hui) 在“愛樂(le) 圈”引發熱議。大賽選出的獲獎作品都配有詩意盎然或充滿哲理的文字說明,但在散場後不少觀眾(zhong) 卻表示聽得一頭霧水。在中國鋼琴音樂(le) 創作曆程中,一度產(chan) 生過如《牧童短笛》《彩雲(yun) 追月》等不少廣受業(ye) 內(nei) 外喜愛的佳作。為(wei) 何在當下,很難選拔出既有專(zhuan) 業(ye) 高度,又能為(wei) 聽眾(zhong) 普遍接受的中國鋼琴原創作品?探討這個(ge) 問題,需要回顧中國鋼琴音樂(le) 的發展曆程。

  1.讓中國鋼琴藝術找到文化的根

  作為(wei) 一門外來藝術,鋼琴在中國最早出現可追溯到明代晚期,由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利瑪竇帶著擊弦古鋼琴,沿大運河從(cong) 南京赴北京。在20世紀以前,鋼琴的演奏範圍基本限於(yu) 明清宮廷內(nei) 和教堂內(nei) ,並沒有在大眾(zhong) 層麵產(chan) 生廣泛影響。五四運動之後,具有進步意義(yi) 、反帝反封建的“新音樂(le) ”正式奠基,鋼琴人才的培養(yang) 中心逐步由教會(hui) 學校轉移至專(zhuan) 業(ye) 教育機構。這一時期的音樂(le) 家們(men) 普遍主張“西為(wei) 中用”,認為(wei) 音樂(le) 的意義(yi) 在於(yu) 傳(chuan) 遞情感,外來好的曲法和樂(le) 器可以“為(wei) 我所用”,開始放眼世界,博采眾(zhong) 長。

  代表這一轉變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1934年俄裔音樂(le) 家齊爾品舉(ju) 辦的“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比賽中。這次比賽中,音樂(le) 家賀綠汀創作的《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首次真正樹立了鋼琴曲“中國風味”的概念。樂(le) 曲打通中國音調和西方樂(le) 理的界限,大膽運用複調技法,用兩(liang) 個(ge) 聲部來模仿民族樂(le) 器,還用了民間樂(le) 曲“句句雙”的技法將高低聲部結合。結構分為(wei) A-B-A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為(wei) 中國五聲調式的G徵調式,而中段則是西方的G大調,二者通過同主音巧妙地連接起來,旋律中洋溢著濃鬱的江南水鄉(xiang) 風情,是一首良好平衡了中西方音樂(le) 特色的佳作。

  這部極具水墨寫(xie) 意的作品不僅(jin) 讓中國鋼琴曲登上國際舞台,也生動佐證了西方音樂(le) 中的一些作曲技巧、原理及因素是可以用來表現中國氣質的。彼時,中華民族正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中國風味”的提法極大提振了社會(hui) 信心,也讓中國鋼琴創作找到了自己文化的根,為(wei) 後來的鋼琴創作帶來了新的思路。

  在這樣的基調下,中國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為(wei) 建立民族化的鋼琴音樂(le) 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創造出一批好作品,如廣東(dong) 風情的《旱天雷》《賣雜貨》,體(ti) 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翻身的日子》,經典古曲改編版《夕陽簫鼓》等。紅色經典鋼琴協奏曲《黃河》更是不僅(jin) 讓中國人聽懂鋼琴,還用鋼琴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2.隻有被大眾(zhong) 接受才能獲得生命力

  目前,我國學習(xi) 鋼琴人數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培養(yang) 出的一流鋼琴演奏家也越來越多,但為(wei) 何活躍在舞台上的仍是老一輩中國音樂(le) 家創作的鋼琴作品,鮮有既受演奏家青睞、也被大眾(zhong) 喜愛的新創中國鋼琴曲出現?

  音樂(le) 作品被創作出來後,隻有在一次次公開演奏和被一批批大眾(zhong) 審美接受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從(cong) 目前出版的中國鋼琴作品曲集來看,我國鋼琴作品創作數量並不少,但其中的多數作品普及度卻不高,有些僅(jin) 在專(zhuan) 業(ye) 類鋼琴比賽中有選手演奏,有些甚至幾乎沒有在舞台上被演奏過,從(cong) 未進入人民大眾(zhong) 的音樂(le) 審美活動之中。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聽眾(zhong) 對這些曲子的音響形態接受度不高,難以把握其音樂(le) 形象。

  音樂(le) 形象的形成基於(yu) 豐(feng) 富的聽覺感性體(ti) 驗,是外化為(wei) 音響形態的情、思、意。準確地把握鋼琴作品的音響形態和所表達的音樂(le) 形象,需要對作曲手法、音樂(le) 語匯、音樂(le) 風格有一定的感性積累。優(you) 秀的鋼琴作品,通常在符合大眾(zhong) 審美認知的基礎上,適度進行一定的審美偏離,既令聽眾(zhong) 得到了審美享受,也令聽眾(zhong) 耳目一新,引領聽眾(zhong) 探索豐(feng) 富多元的音樂(le) 世界。如鋼琴曲《牧童短笛》《彩雲(yun) 追月》《瀏陽河》等,都是既用熟悉的曲調引起大眾(zhong) 聽覺記憶的深度共鳴,同時又采用鋼琴創作手法給聽眾(zhong) 帶來新穎的體(ti) 驗。

  聽眾(zhong) 隻有不斷充實自己的聽覺感性經驗,才能夠自由展開情感想象,準確地把握作品音響形態,對作曲家的“偏離”心領神會(hui) ,得到充分的審美感受。如果片麵追求新潮技法和新異音響,一味解構音響感性結構原則的音樂(le) 樣式,必然會(hui) 脫離大眾(zhong) 所習(xi) 慣的聽覺感性體(ti) 驗。這樣的作品或許會(hui) 因其前衛、先鋒在業(ye) 內(nei) 受到關(guan) 注,但往往會(hui) 陷入孤芳自賞的尷尬境地。當然,這並不是說作曲家應摒棄創新、一味迎合大眾(zhong) 的聽覺習(xi) 慣與(yu) 記憶儲(chu) 備來創作,而是要在喚起大眾(zhong) 記憶與(yu) 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用新技法為(wei) 大眾(zhong) 的音樂(le) 記憶進行補充,逐步提升其接受能力,從(cong) 而讓樂(le) 曲在大眾(zhong) 的審美活動中真正流傳(chuan) 開來。

  3.作曲技法須符合民族審美

  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逾百年,從(cong) 簡單模仿到用鋼琴改編民族音樂(le) ,再到以民族風貌和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精神內(nei) 核,用作曲技法來為(wei) 民族審美追求服務,形成了獨有的中國鋼琴音樂(le) 文化,這正是我們(men) 應該堅持的創作方向。

  在人才培養(yang) 的價(jia) 值引領中構建中國鋼琴的創作和普及思路。西方鋼琴教學體(ti) 係發展較早,早已形成標準化流程,不同階段的學習(xi) 者都有相匹配的固定練習(xi) 曲目,長期沿用此套教學方法難免會(hui) 造成思維慣性。國內(nei) 鋼琴教育須對眾(zhong) 多的中國鋼琴曲目進行係統化整理,形成科學高效的中國曲目教學體(ti) 係,以配合不同進度演奏者的實際需求。隻有中國曲目更多地出現在鋼琴課堂上,才能讓學習(xi) 者不忘“母語”,在藝術大道上堅定文化自信。

  在鋼琴演奏的培養(yang) 體(ti) 係中融入鋼琴創作能力訓練。特別是對於(yu) 一流的鋼琴演奏者來說,他們(men) 的演奏技法高超、舞台經驗豐(feng) 富,對於(yu) 聽眾(zhong) 的審美反應有著充分的了解,既能夠在創作中考慮到作曲技法的表現,又能把握好觀眾(zhong) 的審美接受程度,把作品寫(xie) 得出彩、有效果。以周廣仁、殷承宗、王建中、儲(chu) 望華等為(wei) 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鋼琴藝術家都屬於(yu) 這樣的複合型人才,他們(men) 以中國式的音樂(le) 審美特征,融合西方的大小調調式體(ti) 係及和聲、曲式等音樂(le) 創作理論,探索出鋼琴音樂(le) 的中國化技法與(yu) 民族風格。

  完善作曲評價(jia) 體(ti) 係,注重“中國氣質”,堅持民族化的發展方向,將中華民族的風貌氣象、審美情趣和價(jia) 值追求作為(wei) 表現對象。作曲賽事不是“炫技場”,既應考察技術難度,也應注重曲目的情感流露,倡導技術與(yu) 藝術表達的有機相融。當然,摒棄“標新立異”並不是否定“炫技”,鋼琴藝術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技法的進步,但“炫技”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要滿足聽眾(zhong) 的聽覺感受和心理需求。要實現塑造自我風格與(yu) 接納新技法齊頭並進,采用多元的表現形式促進中國鋼琴藝術的繁榮發展。

  不斷提升大眾(zhong) 的審美鑒別能力及判斷能力。在鋼琴的普及中,除了重視“彈”的教學外,還應關(guan) 注音樂(le) 文化方麵的教育,做到賞學結合。特別是要讓大眾(zhong) 習(xi) 得豐(feng) 富多元的音樂(le) 之耳,擴大音樂(le) 聽覺儲(chu) 備量。在聽覺上具備了足夠的“量”的積累之後,聽眾(zhong) 更加容易從(cong) 自己的“聽覺偏見”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對音樂(le) 作品作出更準確的判斷。當大眾(zhong) 具備了敏銳的審美鑒別及判斷能力,也會(hui) 更好地督促和鼓勵作曲家們(men) 創作出更多優(you) 質作品。

  鋼琴家、教育家周廣仁曾告誡後輩,作為(wei) 中國鋼琴家就應該把中國作品彈奏好,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百姓火熱的幸福生活不斷為(wei) 中國鋼琴作品的繁榮滋長注入養(yang) 料,假以時日,彰顯民族氣質、堅守文化根基的中國鋼琴學派必將在世界文化之林發出璀璨光芒。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