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發展 建設美麗鄉村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孫傳(chuan) 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碳中和發展力指數研發團隊負責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有力有效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進行了一係列重要部署,明確強調“以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為(wei) 引領”,“以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提升鄉(xiang) 村建設水平、提升鄉(xiang) 村治理水平為(wei) 重點”。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既要夯實生態底色的支撐作用,也要把握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重點,應深化運用“千萬(wan) 工程”的做法經驗,加快提升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水平,推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作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示範樣板,“千萬(wan) 工程”不僅(jin) 是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展示窗口,而且是以生態產(chan) 業(ye) 化推進生態與(yu) 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引領。在“千萬(wan) 工程”的引領帶動下,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綠色發展成效顯著。2023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產(chan) 品“三品一標”新認證登記綠色、有機和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1.5萬(wan) 個(g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日益鮮明。
學習(xi) “千萬(wan) 工程”經驗,要避免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千萬(wan) 工程”的實踐探索曆經了不同階段,各地的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也存在差異性,因此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找準振興(xing) 發展路徑,因地製宜,分類施策,處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關(guan) 係,在生態產(chan) 業(ye) 化方麵下足功夫。其中,需重點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加快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優(you) 化產(chan) 品數字賦能。一方麵,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nong) 業(ye) 。加強農(nong) 技專(zhuan) 家隊伍建設和基層農(nong) 技人員培訓,推廣標準化的生產(chan) 技術和先進的機械設備,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效率、資源利用率和汙染防控率。針對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問題,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質量安全控製,引導使用生物防治、有機施肥等手段替代傳(chuan) 統化肥農(nong) 藥,從(cong) 源頭減少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另一方麵,推動數字賦能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推廣工作。針對產(chan) 銷對接障礙導致的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態價(jia) 值實現問題,鼓勵借助網絡直播、電商平台等數字媒介直觀展示農(nong) 產(chan) 品原產(chan) 地環境,開拓新型銷售模式,助力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推介。
二是完善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圍繞鄉(xiang) 村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體(ti) 係進行優(you) 化布局。進一步完善農(nong) 村公共環衛基礎設施,持續提升環境汙染治理水平,夯實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綠色基礎;堅持道路交通設施的科學規劃,圍繞自然山水、農(nong) 田地域、產(chan) 業(ye) 布局進行統籌部署,構建鄉(xiang) 村旅遊路、田間路和產(chan) 業(ye) 路等多元化、一體(ti) 化的交通體(ti) 係;加快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xiang) 村通信網絡水平,助推數字賦能生態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在能源轉型方麵,注重能源效率提高和結構升級。加速推進能源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利用能源、水源的便捷度和經濟性,提升支撐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保障能力;積極引進和推廣綠色節能技術設備,提升鄉(xiang) 村電氣化水平,控製化石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創新能源開發模式,鼓勵家庭、合作社等參與(yu) 分布式光伏、光熱項目的建設與(yu) 運營,推動光伏、光熱產(chan) 業(ye) 與(yu) 農(nong) 業(ye) 、林業(ye) 、漁業(ye) 、畜牧業(ye) 等產(chan) 業(ye) 互補融合,打造生態複合工程,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三是培育壯大生態服務業(ye) ,強化財政金融保障。厚植鄉(xiang) 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特色農(nong) 業(ye) 等資源優(you) 勢,形成鄉(xiang) 村生態服務業(ye) 的發展合力,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有機融合。加快開發培育生態農(nong) 場、休閑民宿、旅遊度假等新業(ye) 態,以特色旅遊帶動服務經濟發展,推動鄉(xiang) 村生態優(you) 勢向經濟優(you) 勢轉變。結合鄉(xiang) 村生態特色和文化傳(chuan) 統,發展鄉(xiang) 村特色體(ti) 育產(chan) 業(ye) ,積極開展農(nong) 村運動會(hui) 、鄉(xiang) 村足球超級聯賽等體(ti) 育活動,打造鄉(xiang) 村體(ti) 育新IP。進一步加強財政金融改革創新對於(yu) 生態服務業(ye) 的支撐作用。完善綠色發展財政獎補和專(zhuan) 項激勵機製,鼓勵推廣“生態治理基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等模式,為(wei) 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chan) 業(ye) 品牌培育提供持續投入和有效引導。拓展生態服務業(ye) 綠色投融資渠道,鼓勵創新種植業(ye) 固碳增匯、生態旅遊發展等方麵的綠色金融產(chan) 品。例如,因地製宜依托“藍碳”“綠碳”等生態價(jia) 值產(chan) 品未來收益權,解決(jue) 生態產(chan) 品難估值、難抵押、難交易的棘手問題;推出“鄉(xiang) 村旅遊貸”等特色金融產(chan) 品,為(wei) 生態文旅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推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賦能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尚文超、郝澤華、耿建擴、陳元秋、王勝昔、龍軍(jun) 、禹愛華、高平、王瀟)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