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曆史題材紀錄片:生動講述不等於戲說秘史

發布時間:2024-02-28 16: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趙謙(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曆史人物在“直播間”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文物“開口”做起了自我介紹;曆史名場麵在情景演繹中生動再現……近年來,隨著曆史觀念革新和技術手段迭代,曆史題材紀錄片創作在內(nei) 容、形式、傳(chuan) 播等方麵進行探索,給觀眾(zhong) 帶來新鮮觀感。

  具體(ti) 而言,曆史題材紀錄片在注重大曆史的同時,在敘述觀上凸顯“微觀視角切入敘述”。在內(nei) 容層麵,曆史題材紀錄片以小見大,更多關(guan) 注時代洪流中個(ge) 人的命運起伏,以小故事映射大時代。諸如《曆史那些事》《神都洛陽》《千古風流人物》等作品都采取講述一個(ge) 個(ge) 具體(ti) 曆史人物故事的形式,創作者不是照本宣科地表達曆史學界對該人物的各種評價(jia) ,而是通過講述人物經曆的具體(ti) 小事以及當時的所思所想,支撐起或豪邁或灑脫或執著的鮮明人物形象,幫助觀眾(zhong) 從(cong) 人物的命運和言行中拚湊出對宏觀曆史的大致印象。

  與(yu) 傳(chuan) 統創作慣常采用嚴(yan) 肅莊重的敘事基調不同,當下的曆史題材紀錄片大多運用虛構、再現、戲劇化等新潮手段、輕鬆語態講述曆史。解說語言或突出情感色彩,或注重文學性,或融入幽默的網絡用語,將傳(chuan) 統史料拆解為(wei) 易於(yu) 被觀眾(zhong) 理解接受的碎片化信息。比如《曆史那些事》的分集名中有“在下東(dong) 坡,一個(ge) 吃貨”“愛發彈幕的乾隆同學”等,以時尚、新奇的角度,戲說、調侃的方式切入曆史講述,激發了觀眾(zhong) 的濃厚興(xing) 趣。《惟有香如故》在用香料切入曆史講述時,導演時不時出鏡,穿越進曆史場景之中,不僅(jin) 以旁觀者的身份講解,更創新性地將現代實驗室“搬進”曆史時空,形成古今對話的奇妙格局,既豐(feng) 富了藝術表現形式,又補充了現代科學知識。

  伴隨著數字媒體(ti) 的繁榮,曾經被追捧的情景再現、動畫等表現方式逐漸成為(wei) 常態。在更新潮的虛擬現實、交互技術參與(yu) 下,曆史題材紀錄片和真人秀、文化講壇等節目樣式結合,提高互動性、沉浸感。互動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將交互技術融入對福州茶園山一座宋代古墓的考古發掘和揭秘中,把親(qin) 身體(ti) 驗、知識性和懸疑感三者交織起來。體(ti) 驗VR紀錄片《古籍尋遊記》時,觀眾(zhong) 可以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手柄體(ti) 會(hui) 在甲骨上刻字的觸感;也可以穿上鎧甲,化身漢代戍邊將士。紀錄片《中國》以老子與(yu) 孔子的對談揭開中國故事的序章,精心設計的暢談場景,有樹、有風、有籠罩著人物發髻衣袖的細細光輝,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穿越千年清晰再現,讓人感到深沉而又親(qin) 近。

  不過,我們(men) 在關(guan) 注曆史題材紀錄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創作新潮流同時,也必須對部分創作過度娛樂(le) 化、戲說化、碎片化等不良傾(qing) 向有所警惕。網絡視聽文藝崛起,尤其是微紀錄片形式出現,曆史題材紀錄片創作的門檻越來越低,從(cong) 業(ye) 界精英到媒體(ti) 新銳,思維活躍的青年創作者越來越多地加入其中,讓講述曆史故事的紀錄片作品成為(wei) 視覺實驗的陣地。在這個(ge) 過程中,有的創作者對曆史記載中逸聞趣事、偶然事件等細碎內(nei) 容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xing) 趣,使敘述成了“戲說”,曆史淪為(wei) “秘史”。有的創作者過於(yu) 注重道具、場景、服飾等外在形式和高能、反轉等戲劇手法,結果舍本逐末,導致作品新奇度有餘(yu) ,思想性不足。有的創作者自身曆史知識儲(chu) 備不夠,創作前期又準備不足,對曆史史實缺乏基本的了解。他們(men) 以追求藝術為(wei) 名,讓創作脫離曆史真實的基礎,使曆史講述不夠嚴(yan) 謹、失之偏頗。還有的創作者在拿捏紀實元素多少的過程中突破了非虛構的底線,大量使用劇情演繹再現曆史情境的方法,使作品成了個(ge) 人的藝術想象、戲劇創作,離業(ye) 界對紀實精神的基本共識越來越遠,引發關(guan) 於(yu) “紀錄片如何厘定自己的邊界”“本質上的客觀和真實該如何保證”的討論。

  須知,人們(men) 觀看曆史題材紀錄片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正確的曆史知識,從(cong) 具體(ti) 的曆史故事或人物經曆中發現曆史發展規律,獲得對現實生活的啟示和引導。所以,創作者一方麵應在曆史知識的積累和正確史觀的錘煉上下“硬橋硬馬”的功夫,多方搜集史料,請教權威專(zhuan) 家,追蹤學界動態,對具體(ti) 的曆史事件和大致的曆史脈絡形成基本認識。在此之上進行藝術創作,才是有根基的創作。另一方麵,在探索紀錄片創作邊界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紀實精神,以求真為(wei) 底層邏輯,更多使用文物遺址、文獻資料以及專(zhuan) 家學者講述的內(nei) 容,在此基礎上輔以適當的情景再現形式,並運用色調處理與(yu) 字幕標注等方式,幫助觀眾(zhong) 區分紀實影像與(yu) 戲劇演繹。

  總之,曆史題材紀錄片創作不應簡單地說逸聞趣事,也不能沉迷於(yu) 戲劇性的演繹再現,而要以客觀嚴(yan) 謹的態度梳理曆史脈絡,探尋中華文化基因,建立今與(yu) 古的聯係,讓曆史對當代生活產(chan) 生浸潤,讓更多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燦爛文明產(chan) 生關(guan) 注和理解,進而生發出更高層麵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加強大的前行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