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發布時間:2024-02-29 15:08: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劉舒楊、王浦劬(北京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chan) 力的科學內(nei) 涵,對於(yu)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首先,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以自主創新為(wei) 抓手的新型生產(chan) 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特別是具有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發展中的引領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以科技創新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新質生產(chan) 力以新技術新工藝帶動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以製度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使基於(yu) 新技術形成的新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其次,新質生產(chan) 力是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高效能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旨在走出一條生產(chan) 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hui) 效益好的高效能發展路徑。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自然資源、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因素都對經濟發展形成了硬約束,依靠資源投入支撐的經濟增長方式已到極限,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從(cong) 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依托科技創新、製度創新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再次,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的先進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條件下所形成的創新驅動型生產(chan) 力,形成於(yu) 科技資源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的曆史進程,代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能力的質變,是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新促質,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義(yi) 。新質生產(chan) 力高度契合新發展理念,將在加大科技創新與(yu) 製度創新、深化改革、注重綠色發展與(yu) 協同發展等方麵實現全麵突破,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為(wei) 中心,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chan) 力是在新技術革命下生產(chan) 力呈現出的新質態,具有新時代、新技術所賦予的新特征。一是數智化。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ye) 態、新模式全麵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chan) 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技術是此輪科技革命的驅動性力量,數字化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本形態。作為(wei) 數字化的高級形態,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當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製造模式、生產(chan) 方式和產(chan) 業(ye) 形態的深刻變革,成為(wei) 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方向。二是綠色化。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發展綠色先進技術作為(wei) 綠色發展的動力,加大綠色科技創新方麵的基礎性研究,做強綠色製造業(ye) ,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要統籌財政、稅收、金融、價(jia) 格等政策“工具箱”,形成促進企業(ye) 綠色發展、倒逼企業(ye) 降汙減排的政策指引;強化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法治保障,實施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治理製度,促使全社會(hui) 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三是協同化。新質生產(chan) 力日益具有產(chan) 業(ye) 協同、多方聯動的基本特征,協同化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之下社會(hui) 生產(chan) 的組織形態。新質生產(chan) 力依托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實現了資源信息的有效整合,搭建工業(ye) 互聯網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同時,以生產(chan) 為(wei) 中心,構建政府、高校和企業(ye) 之間的協同合作機製,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使科研團隊賦能企業(ye) 發展。四是自主化。以自主化保障國家發展的安全性,是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理念與(yu) 實踐特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終是國家發展的基本原則。科技創新和技術競爭(zheng) 成為(wei) 大國博弈新的主戰場,為(wei) 了保障我國的發展安全,搶占國際競爭(zheng) 中的發展優(you) 勢,必須以獨立自主作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本原則。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ang) 高質量人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但與(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戰略要求相比,現有人才隊伍尚不健全,人才培養(yang) 模式和培養(yang) 機製尚不完善,人才建設引領創新發展的動力不足,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圍繞核心技術與(yu) 關(guan) 鍵問題的解決(jue) 、攻關(guan) ,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急需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產(chan) 業(ye) 是生產(chan) 力的主要載體(ti) 和實現形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一方麵,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科技,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促使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協同化、自主化邁進,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與(yu) 其在全球價(jia) 值鏈上的地位提升。另一方麵,大力發展戰略性未來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焦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等全球科技競爭(zheng) 領域,爭(zheng) 取“先行者優(you) 勢”,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全麵深化改革,破除發展障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營造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場環境,大力培育新技術新賽道上的領軍(jun) 企業(ye) 和載體(ti) 空間,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製約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激發全要素生產(chan) 活力,例如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優(you) 化科技成果評價(jia) 體(ti) 係、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支持共性技術的普及與(yu) 擴散等。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