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譜寫鄉村振興故事——讀《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讀書(shu) 者說】

  作者:孟強偉(wei) (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社會(hui) 曆史學院講師)

  在20世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進程中,“鄉(xiang) 土中國”的改造重生是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問題。早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在農(nong) 村開展了一係列改造農(nong) 民思想、重塑社會(hui) 結構的革命性實踐。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農(nong) 業(ye) 合作化,傳(chuan) 統鄉(xiang) 土社會(hui) 逐漸納入計劃發展的國家軌道。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伴隨著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的廣泛推行和市場經濟的成長繁榮,農(nong) 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推動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興(xing) 旺從(cong) 而使農(nong) 民過上富裕生活,成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嶄新課題。為(wei) 此,重新思考來自鄉(xiang) 村實踐的鮮活經驗,應該說不無裨益。

  中國扶貧基金會(hui) (現更名為(wei) 中國鄉(xiang) 村發展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劉文奎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書(shu) ,就是這樣一個(ge) 生動具體(ti) 的經驗文本。從(cong) 2000年開始,作者和扶貧基金會(hui) 的同事嚐試探索一條通過項目援助,來實現貧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men) 雖有碰壁,但最終成功走出了一條鄉(xiang) 村發展的希望之路。該著是作者20年來在基金會(hui) 所經曆的典型鄉(xiang) 村項目實踐,以及鄉(xiang) 村發展思考的記錄。通過這些記述可以發現,是市場、合作和農(nong) 民習(xi) 慣這三個(ge) 因素的良性互動,生成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故事。

  

  劉文奎記述的所有實踐故事,都提出了市場機製的命題。大涼山項目帶給他的一個(ge) 重要反思就是,要培育村莊的市場參與(yu) 能力,而不是單純依靠外部資源來堵住“貧困漏鬥”。打造旅遊度假精品的百美村宿項目和推行網絡銷售的善品公社項目,引入了市場主體(ti) 與(yu) 村莊合作,自然也離不開網絡時代的市場發展機製。事實上,隻有與(yu) 市場對接,鄉(xiang) 村發展項目才能走向成功。至於(yu) 民樂(le) 村和甘達村的項目,則是在市場機製之外,鮮明地提出了農(nong) 民合作發展的問題。這說明,合作理念能否真正推行,也是事關(guan) 鄉(xiang) 村建設成功與(yu) 否的基本問題。

  回顧鄉(xiang) 村建設的百年曆史,早在20世紀20年代,市場與(yu) 合作並行的理念就已萌芽並被付諸實踐。鄉(xiang) 村建設派的晏陽初設想通過培訓農(nong) 民組織信用合作社來解決(jue) 他們(men) 的貧困問題,其實質就是推動農(nong) 民利用市場機製謀生。不過,他的實踐沒能創造出鄉(xiang) 村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因而並未紓解農(nong) 民的貧困問題。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鄉(xiang) 鎮企業(ye) 異軍(jun) 突起,農(nong) 村麵貌日新月異,在此之中市場和合作機製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近20年來,農(nong) 村新型合作社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茁壯成長,有力呼應了這一理論思考。

  在劉文奎重點講述的民樂(le) 村故事中,農(nong) 民習(xi) 慣是非常突出的議題,其與(yu) 市場和合作理念的碰撞與(yu) 交融,值得認真分析。一開始,民樂(le) 村村民對於(yu) 基金會(hui) 成立合作社的計劃表示反對。原因之一是,這讓他們(men) 聯想起大集體(ti) 時代,以及1980年代村裏一家集體(ti) 養(yang) 雞場經營失敗的經曆。顯然,村民基於(yu) 自身曆史經驗產(chan) 生了某種特定習(xi) 慣。為(wei) 了轉變村民的觀念,基金會(hui) 工作人員通過入戶訪談調研、召開村民座談會(hui) 等方式,向他們(men) 宣講農(nong) 村社區發展項目的思路和理念。不過,這些做法的效果並不顯著。之後基金會(hui) 又組織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xi) ,實地了解農(nong) 村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及其成效。有了成功案例的激勵,基金會(hui) 趁熱打鐵組織村民就發展合作社進行討論和培訓。村民的觀念開始發生轉變,一些新習(xi) 慣逐漸產(chan) 生,合作社最終建立起來。在此過程中,不難發現農(nong) 民舊習(xi) 慣與(yu) 同時出現的市場與(yu) 合作理念的張力,以及為(wei) 化解張力習(xi) 慣所發生的改變。

  市場和合作機製的正常運作還呼喚其他方麵的新習(xi) 慣,這對村民來說又是一個(ge) 挑戰。民樂(le) 村合作社的產(chan) 業(ye) 項目,包括規模化引進的食用菌種植和獺兔養(yang) 殖項目,後來皆以失敗告終。這裏麵固然有項目合夥(huo) 人的局限和基金會(hui) 操之過急的緣故,但村民觀念轉變的不完全也是重要原因。在菌廠項目實施過程中,村民的一些舊習(xi) 慣,比如被廠子租用了土地的村民強行要求廠方聘用自己、不顧合同約定提出不合理的提高租金要求,都曾給項目的維持和發展帶來困難。這說明,舊習(xi) 慣如果沒有改造為(wei) 履約新習(xi) 慣,就會(hui) 對市場和合作機製產(chan) 生衝(chong) 擊。

  

  麵對困境,扶貧基金會(hui) 沒有喪(sang) 失對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可持續發展的信心,依然堅持以市場為(wei) 導向,以合作為(wei) 基礎的思考方向。再加上村莊帶頭人的作用,這種堅持在甘達村的實踐中結出碩果。

  在運作初期,該村合作社就通過運輸隊項目獲得了可觀的收益;隨之合作社搶抓機遇,申請客運線路經營,試圖實現運輸隊的轉型;接下來又開始嚐試做大宗批發生意,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發展過程中,由村莊帶頭人擔任理事長的合作社,基於(yu) 良好的治理機製和妥善的管理,不斷累積能量,投資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項目。雖然收益可觀,但合作社沒有短視地把收益全部分掉,而是始終保留一部分用於(yu) 新項目的儲(chu) 備資金。而理事會(hui) 的成功換屆,則說明合作社的接續發展有了製度保障。顯然,合作社已經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它的健康成長,帶動了整個(ge) 村莊的經濟發展。村民收入增加了,對未來也更有信心。

  在甘達村的故事裏,帶頭人實際上成為(wei) 市場和合作機製與(yu) 農(nong) 民習(xi) 慣之間形成良好互動的關(guan) 鍵中介:帶頭人開展工作的基礎是農(nong) 民的信任,這是熟人社會(hui) 裏農(nong) 民的一種舊習(xi) 慣;身負農(nong) 民期望的帶頭人會(hui) 把壓力轉化為(wei) 奮力開拓市場、強化團結合作的動力;為(wei) 實現盈利發展,帶頭人就必須遏製和改變農(nong) 民的某些舊習(xi) 慣,引導他們(men) 產(chan) 生接納市場和合作機製、穩固確立維持兩(liang) 者正常運作發展所要求的新習(xi) 慣,而農(nong) 民出於(yu) 信任往往對此予以配合。由此不難發現,在市場和合作機製被堅持下來的同時,農(nong) 民習(xi) 慣的內(nei) 涵也得到了揚棄充實,這反過來又能推動前兩(liang) 者的健全和完善。三種要素的良性互動和反饋,開辟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因此我們(men) 看到,基金會(hui) 將甘達村項目的成功經驗應用到其他鄉(xiang) 村,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據不同鄉(xiang) 村的資源條件,基金會(hui) 推出了百美村宿項目和善品公社項目。前者利用鄉(xiang) 村的建築與(yu) 文化資源打造旅遊度假精品,吸引城裏人到農(nong) 村來體(ti) 驗山水風光和鄉(xiang) 村文化;後者則是組織農(nong) 民生產(chan) 高質量的農(nong) 產(chan) 品,再通過網絡平台與(yu) 消費者建立聯係,從(cong) 而把鄉(xiang) 村物產(chan) 送到城市。兩(liang) 個(ge) 項目在許多村莊落地,都獲得了較好的成效。

  劉文奎的一係列記述,給我們(men) 揭示了鄉(xiang) 村發展中的三個(ge) 關(guan) 鍵因素——市場、合作和農(nong) 民習(xi) 慣及其互動關(guan) 係。進而告訴我們(men) ,隻要三者良性互動,就能創造並維持鄉(xiang) 村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從(cong) 而生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動人故事。因此,有理由相信,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及可持續發展之路,會(hui) 越走越寬,農(nong) 民生活也會(hui) 更加富裕美好。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7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