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質量發展行動讓全球看到新氣象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2: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隨著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hui) 議和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相繼開幕,特別是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

  外國媒體(ti) 和外國專(zhuan) 家對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新質生產(chan) 力、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關(guan) 鍵詞印象深刻,並感受到中國致力高質量發展的決(jue) 心與(yu) 行動。

  新質生產(chan) 力提升中國吸引力

  多家外國媒體(ti) 認為(wei) ,中國將在全球經濟事務、塑造全球發展格局中扮演愈加主動和重要的角色。

  意大利Nova新聞社3月4日報道了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hui) 議開幕盛況,並指出中國正聚焦以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新質生產(chan) 力促進經濟增長。

  “我們(men) 看到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yang) ,希望形成更具創新力、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產(chan) 業(ye) 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期關(guan) 注中國發展的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丹尼斯·西蒙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西蒙看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意味著中國決(jue) 定更深入地參與(yu) 新產(chan) 品和新服務的設計與(yu) 創造之中。他認為(wei) ,中國勢必成為(wei) 全球更具吸引力的研發合作夥(huo) 伴。在中國成為(wei) 跨國戰略夥(huo) 伴角色的過程中,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將發揮更加核心的作用,其優(you) 勢將日漸凸顯。

  開放的中國匯聚眾(zhong) 多國際人才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彰顯了科技實力,同時也吸引了眾(zhong) 多國際人才來華參與(yu) 聯合研究。

  2014年,費凡作為(wei)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首位全職外籍研究員,參與(yu) 建立了幹細胞毒理學研究組。他選擇來華做研究的理由是“外籍科研人員在中國能接觸到一流的研究設施和資源,真真切切地提高了研發效率”。“外國研究人員和機構渴望與(yu) 中國同行共同進步,這對推動科學進步和獲得經濟利益實現雙贏具有重大意義(yi) 。”費凡說。

  “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理念,願與(yu) 所有國家友好協作。”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青島國際院士港顧問葛興(xing) 福盛讚中國的開放和包容,“中國是推動科研發展、激勵年輕人並開展政府支持研究項目的優(you) 選國家,在推動科技發展成為(wei) 長遠戰略和切實推進研發工作方麵具有巨大潛力。”

  任職於(yu) 中國科學院的瑞典科學家亨利·拉達姆鬆認為(wei) ,中國的開放絕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口頭上。他舉(ju) 例說:“中國的空間站已成為(wei) 國際合作的開放平台,許多國家參與(yu) 了中國空間站的實驗。”

  “在國際科技領域,全球重大議題的順利解決(jue) 都需要中國的參與(yu) 。”西蒙說。

  此外,中國還在持續精簡簽證流程,為(wei) 外國專(zhuan) 家提供更全麵的支持與(yu) 服務,這加速了國際人才融入中國社會(hui) 的進程。

  正如天津大學的英國籍科學家彼得·泰勒所言:“漲潮時,眾(zhong) 船皆浮;進步時,全球受益。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先進經驗可為(wei) 其他國家提供借鑒。”

  美麗(li) 中國提供全球治理樣本

  路透社3月5日報道,中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了更嚴(yan) 格的降耗目標——2024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單位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歐洲《現代外交》雜誌3月5日也刊文稱,在當今世界麵臨(lin) 巨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聚焦高質量發展,追求低碳、創新、可持續理念,切實改善了農(nong) 村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華生活近半個(ge) 世紀的英國專(zhuan) 家柯馬凱,見證了中國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麵取得的巨大進展。

  2023年,柯馬凱到西藏旅行,目睹了中國將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理念不斷變為(wei) 現實的場景。他驚歎,由公路、航空、鐵路構築的綜合立體(ti) 交通體(ti) 係連接起藏族百姓家。他看到,藏羚羊、犛牛等野生動物穿橋而過,在廣闊的天地裏無拘無束地生活。

  “為(wei) 了盡可能地減少對野生動物以及地表環境的影響,青藏鐵路修建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柯馬凱說,這種將經濟增長與(yu) 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不僅(jin) 為(wei) 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體(ti) 現了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負責任大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巨大努力和實際行動。

  費凡的研究聚焦環境汙染物所帶來的健康風險。他長期關(guan) 注中國在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方麵的行動,見證了中國從(cong) 源頭預防汙染的多種舉(ju) 措和巨大努力。“我堅信,中國將順利實現‘雙碳’目標。”費凡說。

  (記者龍雲(yun) 畢煒梓 陳春有 龔茜 湯哲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