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共青團和青聯界別建議:提升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年思想引導力
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3年12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wei) 1.93億(yi)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7.2%。
對於(yu) 網絡“原住民”Z世代青年而言,互聯網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然而,如此便捷的互聯網,除了為(wei) 青年提供豐(feng) 富的學習(xi) 資源、了解多元文化的渠道以及在線娛樂(le) 社交之外,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風險和隱患。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共青團和青聯界別提交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提升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年思想引導力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建議在青年思想價(jia) 值多元化、意識形態陣地爭(zheng) 奪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提升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年引導力。
《提案》建議,堅定樹牢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少年的正確導向。持續深化對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xi) 、闡釋和宣傳(chuan) ,旗幟鮮明擦亮新聞輿論引導的意識形態屬性,鞏固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成果,加強對青少年群體(ti) 的思想政治引領。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新聞觀,以正麵宣傳(chuan) 為(wei) 主,強化互聯網思維,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增強新聞輿論傳(chuan) 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堅持黨(dang) 管互聯網,堅持網信為(wei) 民,走中國特色治網之道,讓互聯網成為(wei) 同青年交流溝通的新平台,把互聯網這個(ge) 變量變成事業(ye) 發展的增量。
《提案》還建議,推動各級黨(dang) 報黨(dang) 刊、電台電視台等主流媒體(ti) 發揮引導作用,用主流價(jia) 值導向駕馭“算法”,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整合麵向青少年的主流新聞輿論的傳(chuan) 播力量,做大做強針對青少年群體(ti) 的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提案》在分析中指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七個(ge) 著力”重要要求,其中一項重要內(nei) 容就是“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青年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與(yu) 黨(dang) 同心、跟黨(dang) 奮鬥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但在青年思想價(jia) 值多元化、意識形態陣地爭(zheng) 奪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國在提升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年引導力方麵麵臨(lin) 的挑戰不容忽視。一是輿論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對青年群體(ti) 來說,微博、抖音、貼吧、B站、知乎等資訊平台成為(wei) 青年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渠道。同時,傳(chuan) 統媒體(ti) 對青年的吸引力、影響力下降,主流新聞輿論對青年思想引領難度增大,青年思想政治體(ti) 係構建麵臨(lin) 挑戰。二是青年作為(wei) 思想最活躍、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ti) ,其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言論和信息的影響,從(cong) 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加大了對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難度。三是“兩(liang) 個(ge) 大局”交織激蕩,青年意識形態安全領域出現新風險。“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尚未根本扭轉,顏色革命、文化輸出、價(jia) 值衝(chong) 突等進一步加劇了意識形態領域鬥爭(zheng) ,曆史虛無主義(yi) 、“普世價(jia) 值論”、憲政民主等政治思潮和享樂(le) 主義(yi) 、拜金主義(yi) 等價(jia) 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思想。
對於(yu) 目前輿論環境的複雜和嚴(yan) 峻,長期關(guan) 注和研究傳(chuan) 播領域的南京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執行院長張紅軍(jun) 和全國青聯委員、南開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陳娜深有同感。張紅軍(jun) 表示,“青年群體(ti) 是其中極為(wei) 重要的傳(chuan) 播受眾(zhong) 。能否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當代青年,關(guan) 乎輿論陣地的把握與(yu) 輿論新格局的塑造”。
中國青年日益成為(wei) 網絡空間主要的信息生產(chan) 者、服務消費者、技術推動者,深刻影響了互聯網發展潮流。
為(wei) 此,《提案》建議,持續豐(feng) 富主流輿論貼近青年特點的內(nei) 容創作。推動新聞輿論工作者常態化深入基層和青年,掌握青年思想動態,把準青年群體(ti) 脈搏,真正推出一批契合青年時代關(guan) 注、貼近青年現實生活、引領青年發展進步的,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日前入選中國記協評選的中央媒體(ti) 融創精品十大案例的中國青年報社大型視頻訪談《外賣小哥如何共圓心願》、《中國有故事》係列主題訪談和《兩(liang) 會(hui) 青年茶座·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等作品,緊緊貼合青年訴求,將鏡頭聚焦青年成長成才、身心健康、就業(ye) 創業(ye) 、社會(hui) 融入、婚戀交友等民生實事,讓青年科學家、職業(ye) 農(nong) 民、一線工人、快遞小哥等各行各業(ye) 追夢人成為(wei) 新聞媒體(ti) 頭版頭條中的主角,獲得廣泛關(guan) 注。近年來,中青報·中青網陸續推出團團·BaoBao、青年調查、12355青春熱線等版塊,並上線“青蜂俠(xia) 青年守護平台”等舉(ju) 措,著眼於(yu) 傾(qing) 聽青年心聲,關(guan) 心青年疾苦,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ye) ,通過短視頻等青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著力生產(chan) 青年愛聽愛看的網絡內(nei) 容,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講述“大道理”,受到青年受眾(zhong) 廣泛歡迎,《青蜂俠(xia) 》也日益成長為(wei) 以“青年關(guan) 注”“關(guan) 注青年”為(wei) 內(nei) 容定位的互聯網陣地頭部短視頻品牌。
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是一項長周期、立體(ti) 式、組織化的工程,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提案》建議,不斷創新主流新聞輿論在青年群體(ti) 中的傳(chuan) 播方式。構建適應青年特點的傳(chuan) 播體(ti) 係,尊重青年群體(ti) 圈層文化的發展規律,加強對青年使用媒體(ti) 偏好、表達方式、話語體(ti) 係的研究,創造性地開展適合青年的定製化生產(chan) 、共情化表達、分眾(zhong) 化引領、社群化傳(chuan) 播。
作為(wei) 新型青年主流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平台的中國青年報社一直堅持探索做好黨(dang) 的理論青年化闡釋和可視化傳(chuan) 播,讓青年聽得懂、能領會(hui) 、可落實。
2022年11月25日,中青報·中青網“大思政課”雲(yun) 平台正式上線,平台貫通報、網、端,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強化信息資源的深度整合,持續推出了一批精準把握青年情感、貼近青年生活和話語方式的網絡產(chan) 品。《這個(ge) 清明,用你的手為(wei) 英烈的碑文描金》H5專(zhuan) 題,采用互動眾(zhong) 籌模式,吸引2.3億(yi) 網絡用戶,共同在移動端為(wei)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ge) 大字描金,不僅(jin) 打造了一個(ge) 網絡爆款,更讓“清明祭英烈活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影響力;一張中國青年運動史地圖,吸引了近百萬(wan) 年輕人參與(yu) 打卡,點燃全國107個(ge) 城市、140條線路,激勵新時代中國青年沿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年足跡,朝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夢想繼續團結奮鬥;《羅陽女兒(er) 羅靚父親(qin) 節向烈士父親(qin) 告白》《八百烈士回家的路》等傳(chuan) 播產(chan) 品,也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現象級”傳(chuan) 播。
《提案》建議,進一步探索新媒體(ti) 技術的應用與(yu) 傳(chuan) 播手段的創新,讓“傳(chuan) 者”和“受者”之間的通道保持暢通。推進媒體(ti) 融合發展,推動各級黨(dang) 報黨(dang) 刊、電台電視台等主流媒體(ti) 發揮引導作用,用主流價(jia) 值導向駕馭“算法”,將新一代數字技術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chan) 、分發、接收、反饋中,不斷推出新產(chan) 品、新模式。
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關(guan) 鍵在人才。《提案》因此專(zhuan) 門提出建議,著力建強主流新聞輿論的人才隊伍。積極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保留、使用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製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新聞輿論工作幹部人才。堅持政治性、專(zhuan) 業(ye) 性的雙重高標準,加大采編隊伍培訓培養(yang) 力度,打造政治堅定、業(ye) 務精湛、作風優(you) 良、適應青年輿論傳(chuan) 播規律的全媒型工作隊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