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含義
作者:李義(yi) 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論述,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和需要關(guan) 係的理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經濟思想,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需要深入理解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含義(yi) 。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活動中的兩(liang) 個(ge) 基本方麵。馬克思認為(wei) ,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中,“一定的生產(chan) 決(jue) 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guan) 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係統地論述了生產(chan) 與(yu) 消費相互作用的辯證關(guan) 係。他指出:“生產(chan) 生產(chan) 著消費:(1)是由於(yu) 生產(chan) 為(wei) 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於(yu) 生產(chan) 決(jue) 定消費的方式;(3)是由於(yu) 生產(chan) 通過它起初當做對象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他同時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chan) 。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chan) 出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供給和需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guan) 係,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wei) 條件”“放棄需求側(ce) 談供給側(ce) 或放棄供給側(ce) 談需求側(ce) 都是片麵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化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運行規律的認識,深刻揭示出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guan) 係,而是相互配合、協調推進的。這也闡明了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道理所在。
供給側(ce) 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國家發展從(cong) 根本上要靠供給側(ce) 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產(chan) 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ce) 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hui) 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從(cong) 宏觀層麵看,生產(chan) 決(jue) 定消費、供給創造需求,同時消費對生產(chan) 、需求對供給也會(hui) 產(chan) 生反作用。隻有二者保持相對均衡,才能為(wei) 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宏觀調控的一個(ge) 重要目標,就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基礎上,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處於(yu) 相對均衡狀態,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從(cong) 微觀層麵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e) 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生存下來並不斷發展,必須進行創新、成為(wei) 創新活動的先行者,以生產(chan) 更加物美價(jia) 廉的新產(chan) 品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從(cong) 而打破舊技術條件下市場供需相對均衡的態勢並獲得高額回報。與(yu) 此同時,市場上的其他主體(ti) 也會(hui) 紛紛效仿創新活動的先行者,通過淘汰掉落後產(chan) 能、形成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等方式,分享創新活動產(chan) 生的超額利潤。在市場競爭(zheng) 作用下,超額利潤逐步轉化為(wei) 平均利潤。如此不斷反複,社會(hui) 經濟技術水平就會(hui) 不斷上升到新的層麵,新的市場需求就會(hui) 不斷被創造出來並得到滿足,經濟發展質量也會(hui) 不斷提高。而無論是宏觀層麵還是微觀層麵,供給側(ce) 都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總要由需求側(ce) 相配合才能發揮出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guan) 口,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以優(you) 質高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以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創造引領新需求。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為(wei) 核心標誌的先進生產(chan) 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等改革,著力打通製約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創新生產(chan) 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
著眼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一要充分發揮企業(ye) 作用、弘揚企業(ye) 家精神。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提升產(chan) 業(ye) 化水平;大力營造尊重企業(ye) 家價(jia) 值、鼓勵企業(ye) 家創新、發揮企業(ye) 家作用的社會(hui) 氛圍,引導企業(ye) 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yu) 推動生產(chan) 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二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把各方麵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創新發展的整體(ti) 優(you) 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chan) 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三要擴大有效需求,發揮消費對生產(chan) 的反作用。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加強需求側(ce) 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為(wei) 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化提供豐(feng) 富早期應用場景。此外,要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hui) 氛圍,激發人們(men) 的創新熱情,讓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