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南雅韻縈繞首都舞台

發布時間:2024-03-12 15:39:00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高倩

  旗袍長衫,琵琶三弦,這幾年,自江南遠道而來的評彈不斷在北京舞台上大放光彩。在這個(ge) 三月,蘇州市評彈團帶著3場演出再赴國家大劇院,以兩(liang) 台側(ce) 重不同但誠意相同的節目,伴觀眾(zhong) 步入一段“憶江南”的水鄉(xiang) 舊夢。在持續的演出交流、傳(chuan) 承發展中,古老的評彈藝術曆久彌新,也為(wei) 北京觀眾(zhong) 展開了一扇了解江南文化的窗口。

  現場

  滿足北方人對江南的想象

  幾扇山水屏風分立掩映,光影朦朧,琵琶撥響。“上有呀天堂,下有呀蘇杭”,吳儂(nong) 軟語唱起“正月裏梅花開,二月裏玉蘭(lan) 放”的勝景,一段大九連環《姑蘇好風光》百轉千回,把江南的詩意柔情送到了觀眾(zhong) 眼前耳畔。

  3月8日晚,“憶江南·蘇州彈詞流派專(zhuan) 場”在國家大劇院台湖劇場上演。蘇州市評彈團遴選經典彈詞開篇與(yu) 選曲,接連展現10餘(yu) 個(ge) 流派聲腔的各自特色:香香調一瀉千裏,《鴛鴦枕上話衷腸》唱得嬌憨深情;祁調幽咽婉轉,《秋思》滿懷黯然憂傷(shang) ;俞調融入京劇武小生的聲腔,《嶽雲(yun) 》唱出丹心壯誌;徐調、蔣調道來《三笑·梅亭相會(hui) 》,“唐伯虎點秋香”的風趣靈動博人一笑……從(cong) 自然風物到心緒感懷,從(cong) 閨閣情思到金戈鐵馬,整台演出囊括甚廣,華彩不斷。

  “小時候,我經常在收音機裏聽評彈。”觀眾(zhong) 吳女士說。她家在江南,如今在北京學習(xi) 生活已近20載,這一次,她特地帶著女兒(er) 一起來追尋這一縷純粹的“鄉(xiang) 音”。另一位觀眾(zhong) 紀先生則揣著一肚子的好奇,去年,他在抖音上刷到過不少蘇州評彈片段,“雖然聽不懂具體(ti) 在唱什麽(me) ,但很喜歡那種調調”。一整晚的演出看下來,紀先生意猶未盡,絲(si) 弦吳語聲聲入耳,“在聽覺上滿足了北方人對江南的各種想象”。

  幕後

  古老非遺主動出擊打開市場

  3月9日和10日,蘇州市評彈團繼續在國家大劇院登台,其中,3月10日的“憶江南·蘇州評彈折子專(zhuan) 場”側(ce) 重展現蘇州彈詞與(yu) 蘇州評話的魅力,“說噱彈唱演”間,《白蛇·斷橋》《玉蜻蜓·庵堂風波》《三笑·點秋香》《十五貫·訪鼠測字》等江南故事訴盡悲歡苦樂(le) 、百態人生。

  為(wei) 這3場演出,蘇州市評彈團派出了由34位演職人員組成的巡演團隊,“以平時評彈演出的體(ti) 量來看,這是一支很大的隊伍。”蘇州市評彈團團長林建方說。名家盛小雲(yun) 領銜的演出陣容有團裏的中堅力量,也有初露頭角的優(you) 秀青年演員,他們(men) 反複斟酌一段段節目,一定要有最拿得出手的原汁原味。考慮到語言差異,評彈團還為(wei) 演出全程配上了字幕,切換時既不能提前把包袱賣掉,更要讓觀眾(zhong) 隨時看得清、聽得懂,一場下來,後台工作人員要翻上千頁字幕PPT。

  做足了萬(wan) 全準備,大家還是有些緊張——2019年,蘇州市評彈團首次帶著整台演出走進國家大劇院,此前,他們(men) 也常在北京其他劇場登台,卻鮮少深入如台湖劇場這樣的場地。起初,林建方確實擔心過3月8日演出的上座率,但“沒想到演出氛圍出奇的好”,觀眾(zhong) 叫好連連,謝幕時還希望返場再演,林建方真真切切看到了北京觀眾(zhong) 對蘇州評彈的認可與(yu) 喜愛。

  “蘇州評彈的保護發展做到了多位一體(ti) 。”林建方介紹,從(cong) 院校培養(yang) ,到團體(ti) 實習(xi) 、拜師學藝,再到書(shu) 場演出、整理研究,在蘇州,評彈藝術形成了一條相當完整的生態鏈條。目前,蘇州市評彈團中,25個(ge) 流派基本上都有傳(chuan) 承,54名在編演員平均年齡40歲左右,還有剛走出校門不久的95後、00後。這次到北京演出,團裏特意選上了幾個(ge) 小年輕,“他們(men) 很誠實地說,從(cong) 台上下來之後腳還在抖,但演員必須經過大型舞台的曆練,將來才會(hui) 走向更高的平台。”

  在吸納年輕演員的同時,蘇州評彈也在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如今,傳(chuan) 統文化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蘇州平江路、山塘街的小劇場裏,慕名而來的遊客擠得滿滿當當,爭(zheng) 聽評彈的吳語雅韻、江南風流。主動出擊的蘇州評彈持續拓展外沿,多元探索,與(yu) 民歌、戲曲、陝北說書(shu) 甚至搖滾樂(le) 跨界碰撞。也許嚐試過後,那並非可以前進的方向,但迸濺的火花照亮了未來的更多可能,“曲藝的產(chan) 生發展本身也借鑒了很多其他門類的元素,蘇州評彈能一直生存到今天,靠的正是不斷的守本、創新、傳(chuan) 承。”林建方說。

  背景知識

  蘇州評彈曆史悠久,傳(chuan) 承不絕。它形成於(yu) 明末清初,尤其自乾隆以後日臻豐(feng) 滿,曾先後出現過80多部長篇評話和120多部長篇彈詞,書(shu) 目繁盛,名家輩出。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至今,這門古老的藝術仍然煥發著蓬勃活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