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曲“破圈”之後:看滿園春色喜人

發布時間:2024-03-13 14: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舞台藝術眾(zhong) 家議】

  作者:餘(yu) 青峰(一級編劇,曹禺劇本獎獲得者)

  戲曲演出在近期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業(ye) 內(nei) 業(ye) 外都覺得“如夢似幻”,但這個(ge) 情況卻真真切切發生了,讓人不由想起昔日梅蘭(lan) 芳演出時,“萬(wan) 人空巷看梅郎”的情景。但熱潮之下必須要有冷靜的思考:不僅(jin) 要出幾個(ge) 名角兒(er) ,而且要不斷儲(chu) 備新生力量;不僅(jin) 是幾部作品出圈火爆,更應帶動更多佳作走近大眾(zhong) ……

  從(cong) 去年開始,戲曲快速“回歸”演出消費的主陣地,大眾(zhong) 對其關(guan) 注度走向新高。某沉浸式越劇一票難求,甚至暗湧著高價(jia) 轉賣戲票的黃牛,一張戲票開價(jia) 一萬(wan) 元。一時間業(ye) 內(nei) 業(ye) 外都覺得“如夢似幻”,但這個(ge) 情況卻真真切切發生了,讓人不由想起昔日梅蘭(lan) 芳演出時,“萬(wan) 人空巷看梅郎”的情景。

  “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戲曲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宋元明清至今,戲曲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值得大家的熱捧。

  戲曲也經曆過落寞。上世紀90年代,在五彩紛呈的各類藝術形式衝(chong) 擊下,戲曲逐漸淡出大眾(zhong) 視野,雖有不少新戲排演出來,戲曲業(ye) 界創作熱情未減,但觀眾(zhong) 數量卻越來越少,戲曲人頗有幾分自娛自樂(le) 之味。

  所以,今日戲曲之“破圈”令所有戲曲人歡欣鼓舞,士氣大振。“破圈”後的戲曲演員成了明星,大型娛樂(le) 典禮、儀(yi) 式中開始多了他們(men) 的身影,幾出沉寂已久的經典老戲也經由他們(men) 的演繹,重新煥發了光彩,但熱潮之下必須要有冷靜的思考。可以看到,凡是有戲曲明星參與(yu) 的戲曲演出全部票房火爆,一票難求、歡聲喝彩之下,很難說清一些觀眾(zhong) 是真正為(wei) 了戲曲的魅力而來,還是僅(jin) 追逐明星的熱度。有些戲中,戲曲明星隻是配角甚至龍套,粉絲(si) 依然熱情不減,至於(yu) 整場演出唱念做打的主角們(men) ,反而要麵對此類喧賓奪主現象。

  在個(ge) 別戲曲明星爆火後,我們(men) 更應期待並推動踐行戲曲的全麵繁榮。不僅(jin) 要出幾個(ge) 名角兒(er) ,而且要不斷儲(chu) 備新生力量;不僅(jin) 是幾部作品出圈火爆,更應帶動更多佳作走近大眾(zhong) 。當下,國家層麵和地方政府對戲曲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戲曲人應當抓住機遇,打破固有思路,迎來戲曲在新時代的全麵發展。其中,有幾點亟待進一步明確。

  其一,對於(yu) 劇作者,應以本心寫(xie) 戲,在作品不斷的排練和演出實踐中,修改打磨出屬於(yu) 新時代的經典。

  何謂創作本心?本心是思想的光芒,人性的光輝,現實的光亮,不得不寫(xie) 也,不吐不快也。然後斟酌行吟,方得經典。若隻是機械完成製作任務,為(wei) 了“寫(xie) ”而寫(xie) ,可以想見作品內(nei) 容必定乏善可陳,也絕不會(hui) 令人深有共鳴與(yu) 共情。

  自宋元以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逐漸發展成為(wei) 流行文化,傳(chuan) 承至今的諸如元雜劇《竇娥冤》《西廂記》《趙氏孤兒(er) 》,明傳(chuan) 奇大家湯顯祖之“臨(lin) 川四夢”,以及清代的昆曲《長生殿》《桃花扇》,都是經典。所謂經典,必先流行,流而行之,經而典之。戲曲在元明清是作為(wei) 原創文學而存在的,人人傳(chuan) 抄,洛陽紙貴,也就接受了一批批讀者、觀眾(zhong) 的檢閱。

  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古代戲曲經典,之所以能在一代一代觀眾(zhong) 中流傳(chuan) 下來,正是由於(yu) 在一次次的傳(chuan) 播與(yu) 修改過程中,劇作家與(yu) 觀眾(zhong) 、讀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起完成了佳作的打磨。洪昇撰《長生殿》,十餘(yu) 年三易其稿,如切如磋,耗盡心血。其他名留青史的劇作家莫不如是。

  如今的戲曲作品數量龐大,幾乎都是原創,但有的作品卻是排一出丟(diu) 一出,丟(diu) 一出再排一出。有些劇本雖自稱幾易其稿,卻也隻是在座談會(hui) 上聽聽專(zhuan) 家意見,而非在長期演出實踐中的琢磨。一出新戲,假如十年後還要複排,還能傳(chuan) 承,還有受眾(zhong) ,便有了成為(wei) 經典的可能。

  其二,戲曲院團應該樂(le) 於(yu) 了解市場,勇於(yu) 闖市場,在製作上保持作品靈活的“身段”。

  麵對市場,部分戲曲院團可能會(hui) 在各種娛樂(le) 浪潮衝(chong) 擊下感到不自信,因而不知也不敢去闖市場;又因為(wei) 有各種扶持,也沒有特別強大的動力去闖市場。

  一些戲曲作品所謂的闖市場,往往是完成場次指標,通過各類驗收。專(zhuan) 家,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觀眾(zhong) 。戲曲需要專(zhuan) 家,但不能依賴專(zhuan) 家。專(zhuan) 家的作用在於(yu) 進行高屋建瓴的指導和鞭辟入裏的評論,歸根到底還是要依賴買(mai) 票進場的觀眾(zhong) 。

  再有就是一些作品盲目追求大製作,布景堆砌如山,轉台異常繁複。有些獲獎新戲,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也頗有可看性,卻獲了獎就沒有再演。為(wei) 什麽(me) 不演?因為(wei) 一場演出需要十幾輛大卡車,一百多號人搬運、裝台,費用巨大。

  戲曲若想回歸市場,須在製作上保持靈活的“身段”,戲曲的寫(xie) 意美學由文學和表演構築,手眼身法步可以演繹一切,舞美燈光稍作輔助即可。不以大製作、高科技為(wei) 噱頭,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與(yu) 中國戲曲的寫(xie) 意審美,才有可能把戲曲故事津津有味、熱熱鬧鬧地演給觀眾(zhong) ,演出一片市場。

  其三,戲曲院團長要把熱度變為(wei) “濃度”,把明星培育成名角兒(er) 。

  有學者雲(yun) ,戲曲院團長是劇目創作的第一責任人。戲曲院團湧現明星,登上熱搜,於(yu) 院團長而言可謂是“突如其來的幸福”。此時此刻,更要冷靜,不能被幸福衝(chong) 昏了頭腦。循著熱流,戲曲明星登台唱戲,票房秒空,這是好事。但若急於(yu) 變現,把明星變成搖錢樹,唱唱老戲,吃吃老本,使得明星們(men) 身心俱疲,那便是壞事了。戲曲要有熱度,要有市場,但不能變成“菜市場”,戲曲是精致的,是有門檻的;戲曲要有粉絲(si) ,但不能一味被盲目追捧,而是要引導粉絲(si) 欣賞戲曲之文學美、腔調美、表演美、意境美。

  作為(wei) 戲曲院團的當家人,院團長應該潛下心來,做好演員的心理疏導,抵製過多的娛樂(le) 誘惑,為(wei) 他們(men) 創作新劇目,打磨新形象,讓明星成為(wei) 名角兒(er) ,把熱度變為(wei) “濃度”,用幾枝獨放帶動滿園春色、萬(wan) 紫千紅。畢竟,流量總會(hui) 流失,熱度總會(hui) 冷卻,明星雖耀眼卻稍縱即逝,唯有名角兒(er) 所塑造的經典形象,才是戲曲藝術生生不息的薪火。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