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搶占“智”高地
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誌強來說,如何在“給青年人才提供穩定支持”和“建立激勵機製”之間尋找平衡點,是一個(ge) 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記者會(hui) 上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作出部署,這就要求教育係統在加強構建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方麵進行改革和創新。他強調,要建設麵向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大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學術生涯起步階段就開始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支持,允許試錯、寬容失敗,讓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產(chan) 生重要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
采取怎樣的舉(ju) 措,才能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推進打造人才高地工作?這些問題引發了參會(hui) 代表委員的廣泛討論。
尋找“穩定支持”和“激勵機製”平衡點
加快新質生產(chan) 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不僅(jin) 是第一生產(chan) 力,更是推動社會(hui) 創新、提高生產(chan) 效率、改善生活質量的關(guan) 鍵因素。科技人才作為(wei) 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其研發、創新與(yu) 應用能力直接關(guan) 係到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在穩定支持的前提下,我們(men) 仍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種激勵機製應該既考慮科研人員的個(ge) 人興(xing) 趣和好奇心,又能夠引導他們(men) 去攀登科學高峰,解決(jue) 重要的科學問題。”沈誌強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為(wei) 了提供穩定支持,上海天文台從(cong) 多個(ge) 方麵入手,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營造積極的科研氛圍,給予科研人員合理的物質支持。然而,沈誌強也強調,穩定支持並不意味著沒有考核和要求。
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有時要坐很久的“冷板凳”才會(hui) 出成果。從(cong) 團隊的角度來說,要給科研人員提供足夠的支撐保障,讓他們(men) 不需要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跑項目和找經費上,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科研上。
“這部分工作,我們(men) 管理支撐部門一起想辦法來共同承擔。”但沈誌強也強調,穩定支持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科研人員需要不斷地追求進步和創新,而不是在穩定的環境中停滯不前。
“我們(men) 需要在穩定支持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動態的、持續的激勵機製,鼓勵科研人員不斷挑戰自我,實現更高的科研成就。”沈誌強對記者說,“我們(men) 需要營造一個(ge) 良好的科研氛圍,讓大家都熱愛科研,都能全身心投入。實際上,回顧這些年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麵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優(you) 秀的科研基地和團隊的支持。”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沈誌強的提案《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打造科技人才高地》聚焦人才高地建設問題。在沈誌強看來,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重構人才中心和創新版圖的新形勢新環境,對標黨(dang) 和國家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目標新要求,作為(wei) 科研青年軍(jun) 的博士後群體(ti) ,已成為(wei) 我國科技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在加快建設創新科技人才高地中應有更大作為(wei) 。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業(ye) 大學物理與(yu) 光電工程學院教授王璞也建議,優(you) 化博士後流動機製,加大對博士後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博士後在站津貼及建立博士後科研成果獎勵機製。
王璞今年帶來了《提升高校科技隊伍創新活力,完善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提案。他提到,發揮博士後製度優(you) 勢,培養(yang) 創新優(you) 秀人才,“是我國積極應對國際人才競爭(zheng) 的重要舉(ju) 措”。
王璞建議,完善博士後流動機製,簡化博士後進出站的行政手續,減少繁瑣的文件和審批程序,通過優(you) 化電子化管理係統,實現博士後流動手續的在線辦理,提高辦理效率,減輕科研人員的行政負擔。
要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建立科學、公平、合理的激勵機製必不可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丁洪,也帶來了一份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研究生招生機製和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提案。
在丁洪看來,研究生作為(wei) 高等教育體(ti) 係中的最高學曆,是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的最重要一環。特別是當今世界正處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初期,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型能源和生命調控為(wei) 代表的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發展,骨幹科技人員也快速年輕化,其中研究生儼(yan) 然成為(wei) 一支前沿科研的主力軍(jun) 、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推動者。
“我國已是研究生畢業(ye) 人數最多的國家,但離研究生學術水平最高的國家尚有較大差距。因此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高研究生的整體(ti) 素質和學術水平。”丁洪說。他呼籲,大幅提高研究生待遇,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待遇,讓他們(men) 更好地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chan) 力作貢獻。
探索基礎學科長周期貫通培養(yang) 模式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hui) 議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教授陶智代表無黨(dang) 派人士界別作了大會(hui) 發言。他表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先機,離不開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大學是培養(yang) 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陣地。”陶智建議,鼓勵探索基礎學科長周期貫通培養(yang) 模式。
今年,陶智等33名委員被授予了2023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you) 秀履職獎”。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師,也作為(wei) 空天科研領域的一員,陶智長期關(guan) 注我國高等教育和空天科技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他建議,加強基礎教育與(yu) 高等教育的銜接培養(yang) ,選拔具有創新潛質、有誌從(cong) 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據學生稟賦特長個(ge) 性化培養(yang) ,支持學生針對關(guan) 鍵科學或技術問題進行“十年磨一劍”的研究探索。
談到基礎研究與(yu) 前沿技術研究的關(guan) 係,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陳群也在會(hui) 議上表示,基礎研究是科學和技術創新的源頭,具有難度大、風險高、周期長等特點,“十年磨一劍”是基礎研究的常態。
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水平提升,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執行,製定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具體(ti) 措施。為(wei) 此,陳群建議,加大基礎研究特區建設力度,“鼓勵支持科研人員找到有真正價(jia) 值的科學問題或技術難題,深耕細作、長期堅持”;改革科研管理方式,進一步優(you) 化、簡化與(yu) 科研相關(guan) 的各種規章製度,“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
年輕人需要成長的平台
沈誌強認為(wei) ,要進一步明確我國博士後的人才群體(ti) 定位,從(cong) 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使用和人才高地建設的高度,謀劃博士後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博士後階段對基礎研究很重要,要進一步強化,選拔那些真正熱愛科學、有潛力的人。要給他們(men) 一定的自由度,鼓勵他們(men) 能去做從(cong) 0到1的無人區的突破。”沈誌強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目前,上海天文台設立了青年研究員崗位,“給青年人才一個(ge) 機會(hui) ”擔起擔子。據沈誌強了解,越來越多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參與(yu) 中國科學院的多項重大攻關(guan) 任務,並獲得能夠盡快成長的平台。
“我們(men) 的黑洞觀測團隊、探月團隊,北鬥團隊,現在都到了要年輕人來挑大梁的時候了,工作越來越多,機會(hui) 和平台越來越好。”在沈誌強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給他們(men) “提供一個(ge) 能夠出成果的平台和機會(hui) ”。
沈誌強解釋,科研人員的下一個(ge) 工作機會(hui) 往往取決(jue) 於(yu) 他們(men) 當前的工作表現。因此,適當的競爭(zheng) 和淘汰機製,在科研領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在高端科研攻關(guan) 和基礎研究方麵。這些領域比拚的不是數量,而是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員魏明英也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揭榜掛帥’機製”,她認為(wei) ,“揭榜掛帥”是當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要,也是激發青年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舉(ju) 措。
她所在的單位,在2023年年底,舉(ju) 辦了一場“揭榜掛帥”交榜展示活動。發布的榜單中,有些題目是在現有重大工程基礎上的超前探索,主要是針對青年人才。
“這符合青年科研工作者創新能力更強的特點,有的題目是多項目的共性難題,‘揭榜掛帥’機製可打破原有團隊建製,聯合團隊發揮各自優(you) 勢突破難題。”魏明英告訴記者,“揭榜掛帥”已成為(wei) 一條激發青年活力的科技創新之路,實現了從(cong) 需求到創新再到應用的全鏈路打通。
全國人大代表,航天江南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鮑斌表示,企業(ye) 需要創新型、專(zhuan) 業(ye) 化、高層次青年人才,需要通過完善考核機製,建立完善係統性、多元化的正向激勵體(ti) 係,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用,充分激發青年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
鮑斌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單位,雖然地處偏遠,但是持續市場化的激勵約束,不斷優(you) 化的績效薪酬、研發費用等政策,也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
明確發展戰略定位、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以及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高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種種措施,不斷提升我國在人才培養(yang) 和科技創新方麵的競爭(zheng) 力,才能為(wei) 國家和區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正如沈誌強所說的那樣,“作為(wei) 高質量創新發展第一資源的人才高地建設,始終是黨(dang) 和國家最為(wei) 關(guan) 心重視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