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對舞蹈的審美新風尚

發布時間:2024-03-25 11: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舞蹈是一種表演藝術,在中國自古有之,在儀(yi) 式、禮儀(yi) 、慶典和娛樂(le) 方麵都十分重要,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益組成部分。近年來,舞蹈接納古典與(yu) 流行、東(dong) 方與(yu) 西方多元文化,衍生出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形式。比如,青年喜歡的街舞已成長為(wei) 有組織、有係統的新興(xing) 藝術形式,街舞結合“國潮”有了獨特的中國表達,是喜聞樂(le) 見的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和群眾(zhong) 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作為(wei) 一種新興(xing) 藝術形式,在中國街舞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中,青年對其進行文化創新與(yu) 藝術創造並呈現出獨特的審美風尚。

  表達剛性之美。動作是舞者用來傳(chuan) 遞感情和表達故事主題的重要手段,具有強烈的律動感、節奏感,是美與(yu) 力的結合,彰顯了剛性之美。比如,選用《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le) 章《保衛黃河》,將街舞與(yu)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融合創作的《黃河》,以強烈的爆發力和感染力,再現了《保衛黃河》所要表達的頑強不屈的精神、錚錚鐵骨的氣勢,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被譽為(wei) “中國首部原創交響樂(le) 街舞作品”。《青蛇》《鳳凰涅槃》《丹青》等街舞作品則吸收並融合了傣族、蒙古族等民族舞蹈元素,將“原力”和“樸野”之美融入其中。藏族舞與(yu) 街舞融合的節目《春》展示了一幅生動的民俗風情圖景。在發展過程中,中國街舞還吸收了中華武術,如騰挪躲閃、翻轉跳躍,乃至戲曲毯子功的筋鬥、掃堂、竄毛、跌筋等動作,如《左手指月》運用了大量按掌、劍指以及大掖步攤揚掌等動作,整個(ge) 作品體(ti) 現出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形與(yu) 神”。《功夫街舞》《齊天大聖》等作品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本土文化元素有機融合。這些街舞作品從(cong) 動作、形體(ti) 、情感等角度表現出了原力、樸野、勁健等剛性之美的基本特點,是對中華傳(chuan) 統美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對力量審美的匡正。

  展現融合之美。中國街舞在融合中發展,也在融合中形成獨特的美學價(jia) 值。中國街舞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合,推動“國風街舞”傳(chuan) 播和發展,傳(chuan) 承了中華文化基因,體(ti) 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比如,《蓮》《饕餮》《炎黃子孫》等一係列作品以“國風街舞”的創意形式,直抵心靈深處,形成文化共鳴,展示了新時代躍動的藝術脈搏和青年的激情奮進。街舞作品《融》中,壯族、苗族、瑤族等民族青年運用多種街舞種類,融合山水、人文、民族、地域等元素,用街舞的時尚感表達出廣西人民的熱情好客,展現廣西的秀麗(li) 風光。街舞與(yu) 文旅、綜藝、直播、研學、文創等跨界融合,不但推動街舞文化融入城市發展,也推動形成了新業(ye) 態,“街舞+演藝”“街舞+街區”“街舞+文旅”“街舞+文創”等形式拓展了“街舞+”文化產(chan) 業(ye) 新空間,也讓青年成為(wei) 參與(yu) 城市文化生態建設的新興(xing) 力量。站在數字時代的風口,中國街舞與(yu) 5G、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實現深度融合,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一批符合網絡特點、適合線上觀演和消費的“雲(yun) 演藝”街舞產(chan) 品正在逐步成熟,如《這!就是街舞》中虛擬偶像介入並與(yu) 真人隊長進行互動,進一步提升了觀演體(ti) 驗。

  展現青春之美。青年以街舞這種形式表達情緒感受、審美觀念、精神風範和時尚風采,展現青春之美。而那些飽含青年的生命體(ti) 驗、至誠情感和創新精神的街舞作品則是青春之美的外在表現。如《我們(men) 的生活》講述了叛逆的街舞少年阿宇、自卑的留守少女小夢、樂(le) 觀積極的誌願者天虹因街舞結緣,在誌願服務中不懈追逐夢想、攜手奉獻社會(hui) 的故事,展示了青年人的奮鬥曆程和真實生活記錄。《阿妹戚托》表達了對彝族新娘的美好祝願和對新生活的期待。《英歌魂》講述了年輕一代在耳濡目染中與(yu) “英歌”結緣,以傳(chuan) 承練習(xi) “英歌舞”為(wei) 榮,表現了青年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這些街舞題材源自廣大青年真實的生活場景,寄托著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和平、愛、團結與(yu) 歡樂(le) ”的價(jia) 值追求。

  隨著中國街舞不斷演進、迭代、更新,其形成的審美風尚將進一步彰顯美學價(jia) 值,不但有利於(yu) 增強對當代青年的文化吸引力,還將對加強美學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作者係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研究員,本文係文化和旅遊部2023年委托項目課題“文化服務質量提升視野下的審美自信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楊晶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