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英歌舞走紅:火得快更要火得久

發布時間:2024-03-27 11: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者有心】

  作者:武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講師、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秘書(shu) 長)

  在密集的鼓點聲中,舞者和鼓而舞,步伐堅定,列隊前行……今年春節以來,廣東(dong) 潮汕地區的英歌舞從(cong) 國內(nei) 火到國外,成為(wei) 頗受關(guan) 注的文化現象。

  在潮汕地區,英歌一響,萬(wan) 人空巷。不僅(jin) 當地人愛看,外地人也愛看,一些遊客甚至為(wei) 一睹英歌舞的魅力,不遠千裏驅車而來。電子商務平台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潮汕(潮州、揭陽、汕頭)文旅訂單量同比上漲114.5%,今年2月,英歌舞表演在網絡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上漲千倍。英歌舞也火到了網上,相關(guan) 短視頻被大量轉發,“英歌舞把年味拉滿了”“英歌舞堪稱過年最強氣氛組”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英歌舞不僅(jin) 在國內(nei) “出圈”,還火到了國外——廣東(dong) 普寧南山英歌隊受邀在英國倫(lun) 敦街頭表演英歌舞,吸引了70萬(wan) 人圍觀、上百家媒體(ti) 報道。

  起初,吸引觀眾(zhong) 的是英歌舞的豔麗(li) 服飾、花式臉譜、動感節奏、強勁動作。隊伍一般有兩(liang) 名領舞者:紅麵紅須的“頭槌”,多裝扮成秦明或關(guan) 勝;黑麵黑須的“二槌”,多裝扮成李逵。此外,還有公孫勝帥氣耍旗,時遷舞蛇靈活探路,眾(zhong) 多“好漢”動作整齊有力。但深入了解後會(hui) 發現,英歌舞吸引人的地方,不僅(jin) 有演員們(men) 的裝扮和表演,還有其豐(feng) 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英歌舞距今有幾百年曆史,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英歌舞是儺(nuo) 文化在潮汕地區的變異形態。儺(nuo) 是原始氏族社會(hui) 興(xing) 起的祈神儀(yi) 式,後來演變出各種祭神娛神活動。潮汕地區背山臨(lin) 海,地理位置特殊,古時自然災害頻發。人們(men) 為(wei) 了驅邪避害、祈求平安,遂創造出英歌舞這一帶有祭神含義(yi) 的舞蹈。

  也有人認為(wei) ,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講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為(wei) 。於(yu) 是,出現在戲劇舞台上的梁山好漢的故事,激發了潮汕地區群眾(zhong) 自發學習(xi) 的興(xing) 趣。他們(men) 模仿舞台上的人物邊唱邊跳,在演出過程中逐漸刪去唱的部分,保留並發展了舞的部分,使舞台上的戲劇演出逐漸演變成在廣場上進行群體(ti) 性表演的英歌舞。

  盡管英歌舞的起源眾(zhong) 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英歌舞是各種文化在潮汕這片土地上長期交融演化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當地的人們(men) 也養(yang) 成了在節日期間跳英歌舞的習(xi) 慣。他們(men) 用跳英歌舞的方式,抒發對先輩的懷念之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彰顯揚正壓邪的價(jia) 值觀念。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英歌舞不隻是一種表演形式,還是潮汕文化精神的一種載體(ti) ,體(ti) 現出潮汕人民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對民族精神的崇尚。

  從(cong) 文化傳(chuan) 播的角度看,英歌舞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cong) 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英歌舞的“出圈”卻是必然的。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人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水漲船高,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出現了一種顯著的變化: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喜愛越來越強烈。漢服熱潮興(xing) 起、文化類電視節目廣受歡迎、國風題材短視頻火熱出圈,都是這一文化心理的表征。保存完整且文化價(jia) 值不斷得到挖掘和彰顯的英歌舞,滿足了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向往和追求。當這項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民間舞蹈出現在當代都市街頭時,彰顯力量與(yu) 美感的舞步和節拍喚醒了大眾(zhong) 的集體(ti) 文化記憶,人們(men) 似乎從(cong) 中看到了遙遠的祖先和當下的自己,也看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砥礪奮進的足跡。

  春節是個(ge) 特殊的時間節點,英歌舞更多是作為(wei) 年俗節慶活動的一部分而得以呈現在人們(men) 麵前。節日結束,對於(yu) 英歌舞的討論熱度會(hui) 慢慢降下來。如何將一時的流量變為(wei) 長久的“留量”,是傳(chuan) 承包括英歌舞在內(nei) 的所有傳(chuan) 統文化藝術時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要想讓英歌舞持續火下去,須不斷為(wei) 其注入青春活力。唯有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英歌舞傳(chuan) 承者的隊伍,讓他們(men) 了解喜愛這項民間舞蹈,才能使民俗文化的傳(chuan) 承後繼有人。比如,廣州的眾(zhong) 多學校開設英歌舞相關(guan) 課程,汕頭市潮陽區開展“潮陽英歌舞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men) 親(qin) 身感受英歌舞的藝術魅力,把英歌舞的種子埋進孩子們(men) 的心田,為(wei) 續寫(xie) 新的英歌舞故事點燃了希望之火。

  要想讓英歌舞持續火下去,須以創新思維推動英歌舞的創作和傳(chuan) 播。創新是文藝保持活力的必由之路。在娛樂(le) 方式空前多元的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英歌舞等傳(chuan) 統藝術僅(jin) 僅(jin) 依靠街頭表演等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播方式很難廣泛且持久地吸引現代觀眾(zhong) ,而應利用新的表達形式、新的傳(chuan) 播方式,不斷拓寬舞台,擴大影響,進而實現破圈傳(chuan) 播。

  從(cong) 曆史長河步入流量經濟池,古老的英歌舞還麵臨(lin) 很多新的挑戰。未來,如何挖掘出英歌舞更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如何進行文化翻譯和對外傳(chuan) 播,進而打造出優(you) 質英歌舞文旅IP,讓世界各地的遊客通過英歌舞深入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更多中國民間舞蹈總結出可借鑒、可複製的出圈經驗,是廣大文旅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總之,我們(men) 要乘著英歌舞火熱“出圈”的東(dong) 風,以古今交融喚起民族記憶,在中外聯通中推動文化交流互鑒,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更廣闊的天地綻放出新的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