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河南非遺劇種如何“老樹發新芽”

發布時間:2024-04-01 15: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萌(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河南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和發展地,有著燦爛豐(feng) 富的戲曲文化,是公認的“戲曲之鄉(xiang) ”。曆史上,曾經有超過60個(ge) 戲曲劇種在河南流傳(chuan) 甚廣。2006年以來,豫劇、曲劇、越調、宛梆、目連戲等18個(ge) 劇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30餘(yu) 個(ge) 劇種被列入省級名錄。

  這些非遺劇種都是農(nong) 耕文明的產(chan) 物,長期活躍於(yu) 民間,是中原傳(chuan) 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和曆史記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戲曲迎來了新的輝煌,湧現出豫劇《花木蘭(lan) 》《穆桂英掛帥》《朝陽溝》、越調《諸葛亮吊孝》、曲劇《卷席筒》等眾(zhong) 多精品佳作,風靡全國。

  不過,隨著人們(men) 休閑娛樂(le) 方式日漸多樣化,河南戲曲與(yu) 大多數非遺劇種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和衝(chong) 擊,漸趨衰頹。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後,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和豐(feng) 厚的曆史底蘊,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河南戲曲重新煥發出活力,推出了豫劇《程嬰救孤》《焦裕祿》《鍘刀下的紅梅》《香魂女》、曲劇《魯鎮》《婚姻大事》、越調《老子》等一批具有較高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you) 秀之作,在屢獲大獎的同時,也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觀眾(zhong) 。尤其是《程嬰救孤》,從(cong) 河南的田間地頭唱到了美國百老匯的大舞台,先後在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演出。全國有近20個(ge) 劇種移植該劇,各類演出超兩(liang) 萬(wan) 場。

  河南戲曲之所以能夠“老樹發新枝”,關(guan) 鍵在於(yu) :始終堅守和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現實生活。

  劇目創作:重視小人物,彰顯大情懷

  在選材立意上,河南戲曲繼承和發揚了與(yu) 生俱來的鄉(xiang) 土性、草根性特色,主要關(guan) 注和反映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並注重以“小人物”表現“大情懷”、以“小故事”折射“大時代”、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在人間煙火氣中凸顯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著力彰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貼近觀眾(zhong) 心理。

  《程嬰救孤》堪稱典範之作。該劇改編自元雜劇《趙氏孤兒(er) 》,在保留原劇基本情節的前提下,讓平民醫生程嬰取代貴族趙氏孤兒(er) 成為(wei) 主角,將原本貴族間的恩怨、爭(zheng) 鬥轉換為(wei) 正義(yi) 與(yu) 邪惡、善良與(yu) 殘暴的較量,闡釋了以程嬰為(wei) 代表的義(yi) 士們(men) 身上所蘊含的舍生取義(yi) 、仁愛正義(yi) 、誠信擔當、堅韌頑強等民族精神。該劇深入挖掘和拓展了原劇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人性意蘊,並以當代視角反觀曆史人物,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名劇到當代精品的創造性轉化。

  秉承“重視小人物,彰顯大情懷”的創作理念,河南戲曲在英模戲裏也注重以生動質樸的生活細節刻畫人物,將崇高、偉(wei) 大的英模人物還原成普通人,並揭示其從(cong) 平凡走向偉(wei) 大的人生軌跡,讓英模真實、可信、可感。

  比如《鍘刀下的紅梅》,一改過去同類題材的英雄敘事模式,從(cong) 日常生活的小處著手,細膩真實地展示了劉胡蘭(lan) 從(cong) 一個(ge) 活潑稚氣、率真倔強的鄉(xiang) 村女孩成長為(wei) 堅貞不屈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曆程,將其短暫而壯麗(li) 的一生演繹得生動傳(chuan) 神又催人淚下。該劇自搬上舞台以來,已演出兩(liang) 千多場,先後被多個(ge) 劇種移植。

  表現方式:保留老精髓,創造新程式

  在舞台呈現上,河南戲曲在保留傳(chuan) 統藝術特質和精髓的基礎上,遵循藝術規律與(yu) 時代要求,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方式。這主要體(ti) 現在對傳(chuan) 統程式的創新發展上。

  程式是傳(chuan) 統戲曲藝術的精髓,也是每個(ge) 非遺劇種最為(wei) 醒目的身份標識之一。但是,傳(chuan) 統程式是古代戲曲藝人們(men) 從(cong) 生活中提煉的,與(yu) 現代生活相去甚遠。如今在新編劇目中,尤其是在現代劇中使用時,往往會(hui) 脫離劇情。如何讓程式擺脫“炫技式”的表演,成為(wei) 塑造人物、推動劇情的手段,困擾了不少現代劇創作者。河南戲曲守正創新,將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舉(ju) 手投足藝術化處理後,創造出新的程式,使其能更加靈活地反映現代生活,為(wei) 劇情服務。比如,豫劇《村官李天成》中的“拉車舞”、《重渡溝》中的“風雪舞”、《焦裕祿》中的“抗洪舞”等,通過對傳(chuan) 統程式動作的重新組合和化用,成功地表現出現實生活的特定情境;而《香魂女》中的“劃槳舞”“開窯舞”“敗窯舞”,不僅(jin) 在傳(chuan) 統程式中糅合了舞蹈元素,而且巧妙地融進鄉(xiang) 村生活內(nei) 容,為(wei) 現代鄉(xiang) 土題材劇的多樣性演繹提供了一種可能。

  此外,河南戲曲還大膽地進行了唱腔的創新。比如,曲劇《信仰》對傳(chuan) 統曲牌的演唱音調進行調整,男女聲采用不同調式,並在傳(chuan) 統曲牌的基礎上,創立節奏更快的新曲牌,給觀眾(zhong) 耳目一新之感。

  傳(chuan) 播方式:守牢主陣地,巧用融媒體(ti)

  在傳(chuan) 播方式上,河南戲曲極為(wei) 重視以農(nong) 村為(wei) 主陣地的現場演出形式,並積極拓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chuan) 與(yu) 推廣,以穩定和擴大觀眾(zhong) 群體(ti) 。

  現場演出是戲曲最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播方式,能帶給觀眾(zhong) 最為(wei) 直觀的感受與(yu) 體(ti) 驗,至今仍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河南戲曲一向注重現場演出,政府和民間每年都會(hui) 舉(ju) 辦大量多層次、多樣化的演出活動。廣大的農(nong) 村地區因為(wei) 群眾(zhong) 基礎廣泛,所以一直是演出的主要陣地。

  2008年,河南省推出“舞台藝術送基層”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活動,采取“政府買(mai) 單,院團演出,農(nong) 民受益”的運作模式,至今已堅持了十多年。其後,河南省又依托此活動,開展“文藝院團千戲送千村扶貧行動”,優(you) 先關(guan) 注貧困縣、村的觀演需求,全年為(wei) 貧困縣公益惠民演出不低於(yu) 1000場。

  在政府的倡導和扶持下,以小皇後豫劇團為(wei) 代表的一些民營劇團也長期堅持在農(nong) 村演出。小皇後豫劇團成立30年來,演出場次超過8000場,近90%的演出是在農(nong) 村。

  在守牢現場演出這一主陣地外,河南戲曲也積極通過廣播、影視、動漫、博物館等方式和渠道,進行宣傳(chuan) 和推廣。新媒體(ti) 興(xing) 起後,河南戲曲又利用戲曲專(zhuan) 業(ye) 網站、微信、抖音等新媒體(ti) 平台,打造更加多樣化的傳(chuan) 播渠道,不僅(jin) 拓寬了一些非遺劇種和傳(chuan) 承人的生存與(yu) 發展空間,而且也吸引到更多年輕的觀眾(zhong) 。

  以抖音直播為(wei) 例。據《2023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河南篇》顯示:2022年,河南戲曲類直播開播場次同比上漲109%,接近全國戲曲直播場次增幅的兩(liang) 倍。其中,河南豫劇在全國所有劇種中直播觀看次數最多,道情戲、大平調、二夾弦、四平調等稀有劇種的直播觀看次數也均破百萬(wan) ,觀眾(zhong) 中不乏00後。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31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