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探索“非遺+產業”發展新路——以木為基 雕刻光陰
浙江東(dong) 陽探索“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
以木為(wei) 基 雕刻光陰(護文化遺產(chan) 彰時代新義(yi) )
核心閱讀
東(dong) 陽木雕因產(chan) 於(yu) 浙江東(dong) 陽而得名,至今已延續千年。過去,東(dong) 陽木雕憑借匠心獨運的技藝、精美絕倫(lun) 的作品,聲名遠揚;如今,當地工匠以木雕文化為(wei) 根基,守正創新,走出了一條“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杭州亞(ya) 運會(hui) 特色頒獎花束、木雕主題博物館……從(cong) 東(dong) 陽出發,木雕技藝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浙江東(dong) 陽,盧宅明清古建築群鬧中取靜。漫步其中,別有洞天:木雕、石雕、磚雕、堆塑、彩繪等各個(ge) 藝術門類薈萃一堂。
其中,尤以東(dong) 陽木雕最為(wei) 亮眼。無論是鬥拱、梁枋等建築構件,還是家具等室內(nei) 陳設,技藝精湛的木雕隨處可見,無聲地“講述”著曆史故事、風土人情。
作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東(dong) 陽木雕因產(chan) 於(yu) 浙江東(dong) 陽而得名,擁有千年發展史。1983年,東(dong) 陽被命名為(wei) “中國木雕之鄉(xiang) ”。當地工匠以木雕文化為(wei) 根基,傳(chuan) 承手藝、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非遺+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賦予東(dong) 陽木雕新的生機。
傳(chuan) 承
千年技藝薪火相傳(chuan)
東(dong) 陽木雕以其獨到的技藝、精美的作品,吸引著世人目光。2006年,東(dong) 陽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如今,東(dong) 陽擁有11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60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人才輩出。
木雕何以在東(dong) 陽“生根發芽”?
這與(yu) 當地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guan) 。“七山二水一分田”,東(dong) 陽人多地少,當地人重視手工藝,逐漸形成竹編、木作、泥瓦作等百工隊伍,也讓這裏成為(wei) 木雕技藝生長的沃土。
“在過去,學門手藝是東(dong) 陽人謀生的出路之一。我13歲就考入東(dong) 陽木雕技校,15歲進入東(dong) 陽木雕廠工作。”年近八旬的陸光正是東(dong) 陽木雕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如今他仍活躍在創作一線,從(cong) 作品創意到設計創作,都積極參與(yu) ,甚至經常下車間。
“木雕技藝綜合性極強,需要建築、美術、音樂(le) 等各方麵知識,因此我總是囑咐徒弟們(men) ,不僅(jin) 要練好基本功,更要博采眾(zhong) 長。”陸光正說,木雕產(chan) 業(ye) 想要延續,要靠老手藝人,更要靠年輕人。
杭州亞(ya) 運會(hui) 上,由東(dong) 陽木雕製作的“碩果累累”頒獎花束(花器部分),讓人眼前一亮。這一設計正是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之手。
從(cong) 醞釀、提議、設計、修改再到製作,曆經兩(liang) 年時間,黃小明克服了不少困難,“我希望運動員把杭州記憶、中國文化帶回去,讓更多人了解東(dong) 陽木雕。”黃小明說。
杭州的大運河畔,登雲(yun) 橋下曾經破舊的倉(cang) 儲(chu) 空間,搖身一變成為(wei) “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向公眾(zhong) 免費開放。這也成為(wei) 遊客近距離感受、了解東(dong) 陽木雕和紅木文化的藝術空間。“我創建這座博物館,就是想讓木雕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博物館創始人李曉東(dong) 介紹,博物館開放至今已有10餘(yu) 萬(wan) 人次參觀。
求 索
產(chan) 業(ye) 融合探索創新
在東(dong) 陽,談起木雕,離不開紅木。“木雕+紅木”這一特色產(chan) 業(ye) 的形成,與(yu) 其說市場對紅木家具有需求,不如說東(dong) 陽木雕找到了新的載體(ti) 。
20世紀80年代,紅木家具走俏。“當時雕花工在東(dong) 陽工資6元一天,在廣東(dong) 能有八九十元。”東(dong) 陽市明堂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向榮回憶。隨著東(dong) 陽木雕名聲逐漸打響,長三角區域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南下的東(dong) 陽匠人敏銳地嗅到商機。1998年,在廣東(dong) 做了10年雕花工人的張向榮回鄉(xiang) 創辦了紅木家具廠。那時,有不少像他這樣回東(dong) 陽辦廠的工匠。
做家具不僅(jin) 要看“麵子”,更要講究“裏子”。張向榮認為(wei) ,東(dong) 陽木雕向來講究“以圓易方,方中修圓”,在雕刻曲線時,高明的工匠會(hui) 合理做出弧線處理,使之更符合中華傳(chuan) 統美學。
“以前做家具,憑的是經驗和感覺,現在要拿數據說話。”張向榮說,“為(wei) 了總結規律,沒少做功課,我和木工師傅們(men) 光故宮就去了不下10趟。”
在張向榮看來,這是東(dong) 陽木雕工匠們(men) 的文化堅守,“不能隻做雕刻,還要傳(chuan) 承背後的文化。”
跨界與(yu) 創新,也是紅木家具產(chan) 業(ye) 的高頻詞。
“過去消費者個(ge) 性化要求不高,審美相似,市場上產(chan) 品同質化嚴(yan) 重。”東(dong) 陽市雙洋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洋說,“我們(men) 要根據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重視消費群體(ti) 的個(ge) 性化需求。”
為(wei) 此,這家公司開辟一對一定製業(ye) 務,並開始嚐試紅木、原木的整裝定製。“整裝定製講究文化屬性,更要深入挖掘東(dong) 陽木雕的文化內(nei) 涵,不管行業(ye) 發展如何,東(dong) 陽木雕始終是底子和基礎。”王海洋說。
據介紹,最盛之時,東(dong) 陽全市有3000餘(yu) 家紅木企業(ye) 。經過優(you) 化整合,如今東(dong) 陽木雕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更加規範,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截至2023年底,東(dong) 陽紅木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770億(yi) 元,從(cong) 業(ye) 人員10餘(yu) 萬(wan) 人。
薈 萃
集聚效應釋放多元效益
東(dong) 陽經濟開發區,一座座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尤為(wei) 亮眼。
這裏是東(dong) 陽木雕的匯聚地,現已成為(wei) 集木雕藝術創意設計、生產(chan) 銷售、展示展覽、休閑旅遊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園區。目前,園區已集聚浙江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37名。
在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陳國華的藝術館裏,木雕藝術作品引人駐足。“以前,我的工作室建在農(nong) 村,環境一般、空間狹小。”陳國華說,現在他成了這裏的“常駐人員”,自己的藝術館也成為(wei) 小鎮第一個(ge) “樣板房”。
該藝術館采用“前店後坊”模式,灰瓦馬頭牆大四合院的建築結構,以展廳、園林、美學生活體(ti) 驗空間為(wei) 布局,沿街是作品展館,中間是天井花園,後堂則是生活區和創作區。
在陳國華看來,如今木雕工匠聚集於(yu) 此,增加了彼此交流的機會(hui) ;而每年百場的非遺體(ti) 驗、木雕文化等主題活動,也在進一步擴大東(dong) 陽木雕的文化影響力。“東(dong) 陽木雕在地理空間上有了‘集合點’,也讓傳(chuan) 播木雕文化有了一個(ge) ‘基點’。”陳國華說。
遊客來到園區,可以通過全息影像等感受木雕曆史,體(ti) 會(hui) 木雕的魅力;從(cong) 業(ye) 人員可以在此實現從(cong) 木材交易、產(chan) 品設計、加工製作到市場銷售的一體(ti) 化全鏈條式產(chan) 業(ye) 體(ti) 驗。
集聚,是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的初衷。“我們(men) 以木雕紅木產(chan) 業(ye) 創業(ye) 和木雕人才培訓為(wei) 重點,將園區劃分為(wei) 木雕紅木產(chan) 業(ye) 區、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區、特色民俗體(ti) 驗區、配套服務保障區。”東(dong) 陽經濟開發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李愛忠介紹。
園區還與(yu)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e) 技術大學簽訂設立“雙師型”教師培養(yang) 培訓基地,構建產(chan) 教融合新模式,為(wei) 傳(chuan) 統木雕行業(ye) 培育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
“如今,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正在向園區聚攏,我們(men) 希望東(dong) 陽木雕能在園區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李愛忠說。
本報記者 竇瀚洋
(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