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新引力 | “詩與遠方”煥活古村
新華社南昌4月10日電(記者陳毓珊 彭菁)“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從(cong) 不吝嗇對江南美景的讚美。山崖上肆意生長的春天,道出中國最美鄉(xiang) 村婺源值得一說的景色。
最近,每天湧入江西婺源篁嶺景區賞春的遊客超2萬(wan) 人次。萬(wan) 畝(mu) 梯田上,黃燦燦的油菜花與(yu) 遠山、近水、粉牆、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平常總是在手機上刷到各地的油菜花海,今天終於(yu) 能來篁嶺一睹為(wei) 快。”從(cong) 浙江杭州乘高鐵來到婺源賞花的江女士向記者展示起手機裏的美片,“這裏的花海別有一番景致。”
人們(men) 的“詩與(yu) 遠方”,正逐漸變為(wei) 日常。
婺源篁嶺景區工作人員程虹告訴記者,從(cong) 3月8日進入賞花季至今,篁嶺景區接待遊客量已達60萬(wan) 人次。
然而,篁嶺也曾是一個(ge) 貧瘠的小山村,搬出大山是當時很多村民的想法。“原有的180多戶人家一度外遷到隻剩下68戶。”程虹說。
轉機源自旅遊開發。十幾年前,當地對篁嶺進行保護性開發,村民搬進山下的新住宅,村集體(ti) 土地通過招拍掛的方式,讓企業(ye) 進行旅遊開發與(yu) 管理。數年間,篁嶺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明顯增加。
隨著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當地還探索在花上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統一的頭巾、服飾,篁嶺古村中展示著各色手藝的“大媽”們(men) 成為(wei) 這裏的又一道風景。58歲的黃桃花半年前成了景區小吃部的一員,紅薯、糯米和芝麻揉成的紅薯粿,在濃濃蒸汽中變得軟糯香甜。要是切片放入滾滾油鍋,又炸出另一番風味。
看著這些揉入鄉(xiang) 愁的家鄉(xiang) 小吃,成了遊客眼中的“香餑餑”,黃桃花喜笑顏開。“在我們(men) 小吃部,像我這樣的大媽有十幾個(ge) ,都是婺源本地人。”黃桃花說,“我們(men) 住在山下的新房子,每天騎車就能上山,成了在家門口就業(ye) 的上班族。”
近年來,鄉(xiang) 愁讓鄉(xiang) 村旅遊的吸引力劇增,篁嶺古村不僅(jin) 留下了返鄉(xiang) 的本地人,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創客”。
“2019年,我受景區邀請從(cong) 浙江衢州來這邊開店的時候,篁嶺的鄉(xiang) 村旅遊已經很成熟了。”在篁嶺天街經營小吃店的“翻餅哥”王廷飛說,“婺源的人文、自然風光都十分優(you) 美,天街的遊客量也很大。在這裏不僅(jin) 能有比較好的收入,生活也十分舒適。”
王廷飛的翻餅不僅(jin) 在景區很受歡迎,也受邀在網絡和電視平台展示,被大家稱為(wei) “網紅翻餅哥”,不少遊客都是慕名而來。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幾千個(ge) !”他高興(xing) 地說道。
篁嶺的煙火氣,在近五百米的天街古巷裏充分釋放。兩(liang) 旁徽式商鋪林立,茶坊、酒肆、書(shu) 場、硯莊、篾鋪等,古趣盎然。
還是那山那村那人,青山綠水不變,古村味道不變,改變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與(yu) 盤活資源的能力。
“古村旅遊開發沒有‘萬(wan) 能公式’,而讓資源轉化為(wei) 價(jia) 值的關(guan) 鍵,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