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圓桌會】為何要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hui) 》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guan) 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推進理論的體(ti) 係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影響深遠,在於(yu) 其以深刻的學理揭示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真理性、以完備的體(ti) 係論證其理論的科學性。馬克思曾說他的著作是一個(ge) 藝術的整體(ti) ,列寧也說過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是一塊整鋼。理論圓桌會(hui) 就“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等話題,集納專(zhuan) 家學者的相關(guan) 文章,與(yu) 大家一起分享。
馬克思的哲學仍然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間感”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楊耕表示,從(cong) 曆史上看,一個(ge) 偉(wei) 大的哲學家逝世之後,對他的學說進行新的探討,並不罕見。但是,像馬克思哲學這樣在世界範圍內(nei) 引起如此廣泛、持久而激烈的爭(zheng) 論,卻是罕見的。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後處在不斷變換中,的確有人把馬克思與(yu) 哈姆雷特進行類比,提出不存在一種“本來意義(yi) ”上的馬克思的哲學。在我看來,這是一個(ge) 無原則的糊塗觀念,是一個(ge) “不靠譜”的類比。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yu)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ya) 塑造的藝術形象,馬克思哲學是由馬克思創立的具有科學性的理論。藝術形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科學性理論揭示的是客觀規律,這種認識正確與(yu) 否要靠實踐檢驗,而不依賴認知主體(ti) 的解讀。實際上,不管如何解讀,合理的解讀,包括對藝術作品的解讀也是有限度的,是有客觀的“底線”的。比如,同一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德國小提琴演奏家穆特把它詮釋得悲傷(shang) 、悲涼、悲戚,美國小提琴演奏家弗雷德裏曼則把它詮釋得悲憤、悲壯、悲愴,兩(liang) 種詮釋都具有“悲”的內(nei) 涵,而沒有“喜”的意蘊。就馬克思而言,合理的解讀隻能是——隻有一個(ge) 馬克思,那就是,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創始人的馬克思;隻有一種馬克思主義(yi) ,那就是,由馬克思所創立、已經具有客觀意義(yi) 的馬克思主義(yi) ;脫離了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yi) ,隻能是打引號的馬克思主義(yi) ;脫離了馬克思主義(yi) 的馬克思,隻能是虛構的馬克思。
從(cong) 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yi) 在哲學上的革命性突破
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王時中認為(wei) ,馬克思在《關(guan) 於(yu) 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地表達了其哲學的旨趣:“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從(cong) 柏拉圖以來的西方主流哲學基於(yu) 世界的二分,認為(wei) 理論理性可以超越現實生活,進而在生活之外的理論理性中找到一個(ge) 阿基米德點,並以此為(wei) 起點構造各種自足的、完備的理論體(ti) 係,這是理論哲學的思路;馬克思則基於(yu) 實踐的首要性與(yu) 基礎性,指出理論思維隻是生活實踐的一個(ge) 構成部分,因而理論思維不僅(jin) 不能從(cong) 根本上超出生活,而且還是從(cong) 屬於(yu) 生活實踐的,這是實踐哲學的思路。
從(cong) 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變是現代哲學的重大突破,馬克思正是現代實踐哲學的開創者。而與(yu) 同時代的其他實踐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哲學的最主要的特點是將“物質生產(chan) 勞動”視為(wei) 最為(wei) 基本的實踐活動。
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沒有想到迄今為(wei) 止的哲學本身就屬於(yu) 這個(ge) 世界,而且是這個(ge) 世界的補充,雖然隻是觀念的補充”。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經濟範疇隻不過是生產(chan)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人們(men) 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chan) 率建立相應的社會(hui) 關(guan) 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所以,這些觀念、範疇也同它們(men) 所表現的關(guan) 係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men) 是曆史的、暫時的產(chan) 物”。
把握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呈現的時代精神
重慶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政治學所所長、研究員胡波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首先就在於(yu) 它敏銳把握住了現代人類以人自身為(wei) 目的的根本精神,並將其內(nei) 化為(wei) 自身思想理論的一個(ge) 基本主張和重要前提。“人自身就是最高的價(jia) 值目的”,這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價(jia) 值訴求,也是現時代的一種根本精神。作為(wei) 根本目的的“人”,不是任何抽象意義(yi) 上的純粹自我、理性或精神實體(ti) ,而就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理性與(yu) 感性交織的現實個(ge) 人。以現實個(ge) 人為(wei) 目的,即要以個(ge) 人在其現實生活中真正作為(wei) 人而存在為(wei) 目的,我們(men) 的一切思考都應基於(yu) 這個(ge) 根本目的而展開。
早在寫(xie) 作《德法年鑒》時,馬克思就認識到,經過啟蒙思想、現代理論對宗教、基督教神學的批判,已經從(cong) 理論上徹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及其至高無上地位,取而代之以人自身存在的至高無上性。馬克思寫(xie) 道:“謬誤在天國為(wei) 神祇所作的雄辯一經駁倒,它在人間的存在就聲譽掃地了。一個(ge) 人,如果曾在天國的幻想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隻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隻去尋找他自身的假象,隻去尋找非人了。”隻有人類自身成其為(wei) 人的現實存在和生活,才是個(ge) 人和國家都應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對宗教的批判最後歸結為(wei)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ge) 學說”。
馬克思晚年主要致力於(yu) 對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批判考察,這使他深刻認識到,近代以來人類雖然摒棄了神聖性的異化目的,卻轉而又將某種世俗性的客體(ti) 對象當作了目的本身,於(yu) 是現代人類仍然經受著自我目的喪(sang) 失和異化的磨難。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世俗的、非神聖的資本、金錢成了最高目的,它們(men) 不同於(yu) 隻存在於(yu) 人的頭腦中的臆想物,而是現實經驗的客觀存在,但同樣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客體(ti) 對象。現在這些客體(ti) 對象——資本、金錢卻成了目的和主體(ti) ,人反而成了資本實現自我增殖目的的手段和客體(ti) ,一切都要以促進資本和財富增長為(wei) 目的。這也就構成資本主義(yi) 精神的實質要義(yi) ,它又進一步展開為(wei) 金錢崇拜和各種拜物教,於(yu) 是金錢及其所代表的財富就成了這個(ge) 世界上唯一或最高的價(jia) 值。
“第二個(ge) 結合”在某種意義(yi) 上乃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一種中國式推進
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認為(wei) ,馬克思哲學革命,作為(wei) 人類思想領域的重要變革,主要表現為(wei) “關(guan) 鍵詞”從(cong) “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轉換。但改變世界不是不要解釋世界,而是要改變“解釋世界”的方式,即轉變為(wei) 一種以“改變世界”為(wei) 目的的解釋世界的方式。這一改變的革命性在於(yu) 將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的作為(wei) “解釋世界”之終極根據的“理念”“存在”“上帝”“絕對精神”之類超驗存在物“打回原形”,拉回到現實世界,取消其神聖超驗性。
與(yu) 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傳(chuan) 統相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從(cong) 根本上據守著現實生活世界的實在性。這便意味著馬克思哲學革命指向的目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在根本點上具有某種“高度的契合性”,從(cong) 而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的發展便是在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匯通的基礎上的一種中國式推進,即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也就是“第二個(ge) 結合”。
“第二個(ge) 結合”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深層曆史意義(yi) ,正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發展中才得以充分彰顯。“第二個(ge) 結合”在某種意義(yi) 上乃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一種中國式推進。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兩(liang) 個(ge) 坐標係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維武認為(we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指明了方向。具體(ti) 落實到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中,就需要我們(men) 解決(jue) 一個(ge) 重要問題:如何通過審視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百年曆程,闡明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哲學傳(chuan) 統相結合的路徑,使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由“在中國的哲學”而成為(wei) “中國的哲學”。這也就是要求,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中,從(cong) 中國哲學傳(chuan) 統中找到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哲學的貫通處和結合點,使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真正進入中國哲學傳(chuan) 統之中;借用張岱年在20世紀30年代的話說,就是“我們(men) 所需要的新哲學,不隻是從(cong) 西洋的最新潮流發出的,更須是從(cong) 中國本來的傳(chuan) 統中生出的”。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就其學術性質來看,實為(wei) 哲學史性質的研究。而作為(wei) 哲學史性質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研究,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哲學史坐標係來開展。
一個(ge) 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史坐標係。這個(ge) 坐標係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創立出發,以10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由西歐向世界各國傳(chuan) 播發展,與(yu) 各國具體(ti) 實際、文化特點和哲學傳(chuan) 統相結合,演變成為(wei) 持續至今的世界性哲學思潮為(wei) 主要曆史線索,將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作為(wei) 其中的一個(ge) 重要環節來考察。在這個(ge) 坐標係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世界化的內(nei) 在聯係,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世界曆史普遍性創造中的一個(ge) 組成部分。
另一個(ge) 是中國哲學史坐標係。這個(ge) 坐標係從(cong) 中國哲學的源流出發,以中國哲學從(cong) 古及今的發展為(wei) 主要曆史線索,將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與(yu) 中國哲學開展相接續,作為(wei) 鴉片戰爭(zheng) 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ge) 重要環節來考察。在這個(ge) 坐標係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與(yu) 中國哲學源流及傳(chuan) 統的內(nei) 在聯係,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哲學特殊性創造中的一個(ge) 組成部分。
(綜合光明日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