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供給衝擊須從三方麵著力
金觀平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兩(liang) 年平均增長6.1%,小幅高於(yu) 2019年的5.7%。與(yu) 之相關(guan) 聯的出口交貨值、製造業(ye) 投資等關(guan) 鍵數據,兩(liang) 年平均增速也略超疫情前水平。
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內(nei) 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勢下,取得這一成績殊為(wei) 不易。也要看到,當前不少企業(ye) 生產(chan) 仍麵臨(lin) 缺芯、缺櫃、缺工等問題,缺電情況雖有所好轉,但總體(ti) 仍處於(yu) 緊平衡狀態,出口集裝箱運價(jia) 指數依然在高位運行。
綜合梳理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遭遇的供給衝(chong) 擊主要體(ti) 現在三方麵:一是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阻隔、人員流動受限、相關(guan) 醫療物資貿易管控等;二是貿易保護造成的技術封鎖、實體(ti) 清單等,導致一些企業(ye) 所需的技術和資金供給不足,同時美國推動的製造業(ye) 回流也給供給體(ti) 係帶來衝(chong) 擊;三是全球減碳行動導致煤炭、石油等部分高碳行業(ye) 投資不足、供給緊張、價(jia) 格上漲,而全球天然氣產(chan) 量增幅有限,市場供不應求導致價(jia) 格飆升。
針對上述情況,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首次將“供給衝(chong) 擊”概念納入宏觀調控政策體(ti) 係。會(hui) 議還對“供給衝(chong) 擊”可能出現長期化、不可控等問題進行了係統分析,強調要從(cong) 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chan) 品供給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切實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等入手,采取一係列有針對性的舉(ju) 措來積極應對供給衝(chong) 擊,當務之急要做好以下三方麵工作。
首先,要有效提升國內(nei) 資源生產(chan) 保障能力。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要進一步增強國內(nei) 企業(ye) 原材料、能源以及關(guan) 鍵中間產(chan) 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要提升對全球資源供給的主導力、影響力,逐步實現供給方的多元化,減少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產(chan) 品等對供應方的依賴度。同時,提升重要產(chan) 品和物資的儲(chu) 備水平,善於(yu) 運用戰略儲(chu) 備等調控方式,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供給衝(chong) 擊。
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zheng) 程度。當市場出現供給衝(chong) 擊時,行業(ye) 壟斷和不合理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將顯著增加成本壓力向下遊傳(chuan) 導的可能性,導致物價(jia) 上漲、經濟增長乏力。要通過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zheng) ,限製行業(ye) 巨頭無序擴張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有效緩解物價(jia) 上漲壓力,促進供需保持相對平衡。同時,要鼓勵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到公共投資中來,通過“混改”等方式不斷增強市場活力,提高行業(ye) 頭部企業(ye) 的供給效率。
再次,要加大推動科技創新的力度。當前,國內(nei) 工業(ye) 企業(ye) 遭遇到的供給衝(chong) 擊,大多與(yu) 技術短板有關(guan) 係,除了市場普遍關(guan) 注的芯片,大到智能數控機床、高端發動機,小到傳(chuan) 感器、軸承珠等,很多依然依賴進口。對此,我們(men) 既要正視差距,瞄準那些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卡脖子”技術,實施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攻關(guan) ,又要快馬加鞭,在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域精耕細作,爭(zheng) 取形成更多“獨門絕技”。需要指出的是,人是創新的主體(ti) ,要從(cong) 深化體(ti) 製機製、培育創新土壤等入手,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真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