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深入調查探店現象 揭開探店及探店博主的真實一麵
探店博主“川劇變臉”為(wei) 哪般?
記者調查探店及探店博主的真實一麵
□ 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守坤
□ 本報記者 趙 麗(li)
“26(元)呢,這麽(me) 貴”“炸醬麵過水差點意思,謔,這哪炸醬啊,沒法吃這個(ge) ”……視頻中,博主從(cong) 自己袋子中拿出一罐炸醬開始帶貨,“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炸醬呢,200克一罐,這倆(lia) 醬一比您就知道了……”
“26塊錢還真不貴”“這小醬是真棒”“真有一種啊,家裏媽媽做的味道”……視頻中,博主大吃幾口,豎起大拇指讚歎道,“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的炸醬麵那是真地道”。
這是去年11月,一名在網絡平台擁有超百萬(wan) 粉絲(si) 的網紅發布的兩(liang) 則態度截然相反的探店視頻,而其探的卻是同一個(ge) 產(chan) 品。此舉(ju) 引發大量網友吐槽:“比起炸醬,他的‘川劇變臉’才叫地道。前後態度截然相反,很難說沒有利益驅使。”
所謂探店,就是人們(men) 去某個(ge) 地方吃喝玩樂(le) 的時候,以拍攝短視頻、拍照或地址定位等記錄方式將自己的體(ti) 驗、感受分享到網絡平台。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目前各大網絡平台都入駐了大量探店博主,有的頭部探店博主粉絲(si) 量破千萬(wan) 。
伴隨著探店的興(xing) 起,由此引發的爭(zheng) 議不斷,探店博主給出負麵評價(jia) 後與(yu) 商家產(chan) 生糾紛的有之,收錢後不認真辦事宣傳(chuan) 效果不佳的有之,虛假宣傳(chuan) 的有之,以探店為(wei) 名想吃霸王餐的也有之,不少消費者和商家對探店及探店博主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對探店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揭開探店及探店博主的真實一麵。
有人覺得探店可作參考
有人覺得沒幾個(ge) 說真話
“探店齁幣多,真假廚子說,××飯店,四個(ge) 人,451元……”一聽這聲音,北京市民王女士就知道,她老公又在看探店視頻了。
對其老公王先生的這一愛好,王女士表示很不理解:“現在探店還有幾個(ge) 說真話的,動不動就是百年老店,一吃甜的就是軟糯香甜,一吃辣的就是鮮香麻辣,一涮火鍋就是爽滑勁道,就跟念稿子似的,聽得我都會(hui) 背了。”
王先生立即擺擺手提出不同看法:“你說的那些情況確實有,但我每天追的探店博主和其他人還是有區別的。這個(ge) 博主原來是某五星級酒店的廚師長,點評起來很專(zhuan) 業(ye) ,而且是真消費真性情,飯菜好壞都會(hui) 直接點評並說出原因,供大家參考。我之前去過他探的幾個(ge) 店,覺得他評價(jia) 的都很準。”
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人和王先生一樣,關(guan) 注探店並以此挑選合適的消費場所。來自北京、天津的多位消費者接受采訪時說,現在美食很多,各式各樣,特別是去外地出差旅遊時,想選個(ge) 好餐館,探店視頻、評價(jia) 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ge) 便捷的參考。還有受訪者說,看著一些“沉浸式探店”,博主吃著各種美食,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食欲。
對此,王女士卻不以為(wei) 然:“我之前信過我先生一回,去了一位探店博主推薦的店,點了視頻裏推薦的菜,結果上來後菜品不僅(jin) 少了很多,味道還不好。不知道為(wei) 什麽(me) 還有店家和粉絲(si) 一窩蜂地跟著這些探店博主去消費。”
此外,讓她對探店博主充滿“敵意”的另一個(ge) 原因是,“這群人到處吃吃喝喝,念念稿子就把錢賺了,這來錢也太容易了吧”。
探店後有商家生意火了
有商家不滿意感覺被騙
受近期疫情影響,天津市和平區街頭行人比往常要少很多。但在濱江道商業(ye) 街附近,1月16日下午4點多,一家川菜館裏已經坐滿了人。來之前,記者在多個(ge) 網絡平台中看到不少有關(guan) 該店的探店視頻或評價(jia) 。
飯店老板直言,在開店之初,就是想打造網紅店,店裏的餐具和裝修都別具一格。“在開店籌備過程中,我就已經聯係好了本地的探店達人,確保開店當天有10位達人來以視頻或直播形式探店。在正式營業(ye) 後,還花大價(jia) 錢請了某位明星來探店。一些外地的探店網紅如果來天津,我也會(hui) 請他們(men) 來店裏。探店達人自發前來打卡探店的,也會(hui) 給予一定的優(you) 惠。”
老板說,目前看來探店宣傳(chuan) 的效果很好,平台上的熱度一直在,基本上每天一開業(ye) 就要排隊。“當然,探店帶來的流量隻是一時的,要想做得長久還得靠自身產(chan) 品質量和服務。”
與(yu) 這家川菜館不同,老黃覺得探店宣傳(chuan) 完全名不副實。
老黃在天津經營一家糕點店,開業(ye) 3年多來生意一直不溫不火。看到探店興(xing) 起,他也在網上找了幾位粉絲(si) 超十萬(wan) 的探店達人,經溝通,一咬牙花了2萬(wan) 元請了幾位探店達人來店裏作宣傳(chuan) 。
探店達人到店後,專(zhuan) 業(ye) 器材拍攝,還扮作顧客設置了幾個(ge) 場景。但探店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探店視頻中掛出去的團購券也總共賣出去不到10張。後來他才知道,這些探店達人中好多粉絲(si) 都是買(mai) 的,“都不是‘活人’,怎麽(me) 會(hui) 有人來消費呢”。
幾家歡喜幾家憂。在調查過程中,不少商家向記者表示,錢花了,人請了,視頻也拍了,但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有些探店博主因為(wei) 和商家溝通不暢等問題故意差評。
據公開報道,去年河北唐山某麻辣燙店內(nei) 一男子吃完飯結賬時,表示自己是來探店的,要求商家為(wei) 其免單,不然就給差評。
探店這個(ge) 圈子水特別深
有博主收了錢隻說好的
尋找一個(ge) 目標餐廳,根據距離、交通情況等確定探店時間;拍攝工具不一定特別專(zhuan) 業(ye) ,哪怕隻有一部手機+支架,就可以開始錄製視頻,進行剪輯後發到相關(guan) 平台。在B站擁有近30萬(wan) 粉絲(si) 的UP主“橙飛一下”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這就是一則探店視頻的製作過程。
“橙飛一下”說,一開始自己隻是想和網友分享一些自己平時喜歡的餐館,後來網絡平台上探店視頻開始盛行,他跟著去試了幾家,覺得很失望,有些店鋪明明做得很一般,但探店博主卻把它吹上了天,於(yu) 是他也做起了探店,就是要分享真實的體(ti) 驗和感受。
抱著同樣的目的,“天津硬哥—美食娛樂(le) ”於(yu) 2020年10月左右開始探店,沒想到反響不錯,如今,他在某短視頻平台的粉絲(si) 接近90萬(wan) 。近日,在天津市河西區某住宅內(nei) ,記者見到了“天津硬哥”,他直言做這一行很辛苦,探店消費、店鋪考察、文案構思、視頻剪輯等,每天都要在這上麵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調查中,記者發現很多探店博主都接過探店商家的推廣、其他廠家的廣告、遊戲宣發或者直接自己帶貨。有探店博主坦言,廣告收入占據了他們(men) 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
而為(wei) 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探店領域也不可避免地產(chan) 生了不少亂(luan) 象。“探店這個(ge) 圈子水特別深,裏麵的坑挺多。”談起這些,“天津硬哥”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
“這裏麵能做文章的東(dong) 西太多了。比如有的店家請我們(men) 去做推廣,號稱自己鍋底免費,人均二三十元就能吃涮羊肉。其實這根本不可能,要麽(me) 就是合成肉、僵屍肉,要麽(me) 量特別少,根本吃不飽。即使這樣,仍有一些探店博主願意接單,完全按照店家提供的稿子念。”他舉(ju) 例說,比如有個(ge) 探店博主探過的店都是百年老店,所有店都是當地最好吃、排名第一的店,根本沒有一點參考價(jia) 值。
“天津硬哥”回憶說,他之前去過一家其他博主探過的自助餐廳,平時幾十元一位,店家號稱螃蟹隨便吃,去了後才知道,螃蟹半天才上一盤,盤子裏盡是螃蟹腿。還有一些博主探店後發了39元、69元的團購套餐票,消費者下單後上門才被店家告知,要在特定時間或者預約才能使用。而這些,很多探店博主在視頻中都不會(hui) 主動告知。
“確實有一些探店博主,收了錢也不管自己體(ti) 驗好不好,就一個(ge) 勁兒(er) 地向網友推薦。”“橙飛一下”說,有些專(zhuan) 門拍探店的公司,一天可能要拍四五家店,菜品擺好拍完後,就直接走人,有時甚至一口都沒吃,這樣的探店完全成了營銷手段,對消費者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jia) 值,還很容易造成大量浪費。
在多位接受采訪的探店博主看來,探店時博主要把自己的喜好說清楚,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清,才能對消費者有參考價(jia) 值,這也是探店最大的意義(yi) 所在。但現在,探店博主越來越多,有的博主坐飛機到各地去探店,但說假話、辦假事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
形成探店刷好評產(chan) 業(ye) 鏈
相關(guan) 部門及時開展整治
常刷短視頻、關(guan) 注探店的人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家商店開業(ye) ,一群博主前來探店,達到霸屏的效果;但博主們(men) 拍出的畫麵、說的話都很相似,感覺像“複製粘貼”。
為(wei) 何會(hui) 出現這種現象?記者經調查並臥底探店群發現,這背後是一條完整的探店刷好評產(chan) 業(ye) 鏈。
“××烤肉,××平台4-8級,單號餐標100元一組,最多4個(ge) 號,春節期間可體(ti) 驗,識別小程序中的二維碼進群谘詢”“××酒吧,適合約會(hui) ,現在招募××平台不限等級,一組最多四個(ge) 號,一個(ge) 號兩(liang) 杯調製酒加小食……”這是記者近日在某探店群中看到的廣告。
原來,這是有人在組織群友去一些店鋪免費體(ti) 驗,體(ti) 驗結束後發布含有圖片或視頻的探店好評內(nei) 容即可。而這樣的探店買(mai) 賣,有的甚至不需要真的去探,就像好評刷單一樣。“探店100元,不探店80元,我有好幾個(ge) 高級號”“現在不接到店,隻接不到店的,圖片內(nei) 容需要你們(men) 提供,一個(ge) 10元”……類似的廣告也很常見。
而這樣的探店群數量龐大,有的在網上公開售賣、入群需要賬號達到一定等級或有一定數量的粉絲(si) 。記者在其中一家售賣群資源的網店看到,某地探店群發展到了近30個(ge) 群,每個(ge) 群都有幾百人。
而網絡平台上對當地一些店鋪的評價(jia) ,經常能看到相似度很高的探店圖片和文字,有的連刷幾頁都是如此。
“天津硬哥”向記者介紹了他所知的刷單亂(luan) 象:“有些中介刷單機構會(hui) 推門進去,告訴店家自己手下有多少網紅和粉絲(si) ,問店家是否需要探店服務,問完之後會(hui) 給店家一張價(jia) 格表,上麵的價(jia) 格會(hui) 比探店博主的報價(jia) 便宜。實際上中介和探店博主是一夥(huo) 的,一些賬號也是刷出來的假粉絲(si) 號,幾十萬(wan) 粉轉發視頻的沒幾個(ge) 。”
“這些亂(luan) 象導致探店領域的惡性循環。”“天津硬哥”說。
針對上述情況,相關(guan) 部門已經開展整治行動。去年3月,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6家涉嫌“刷單炒信”公司進行集中執法。去年12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guan) 、網絡水軍(jun) ”專(zhuan) 項行動,雇傭(yong) 專(zhuan) 業(ye) 寫(xie) 手和網絡水軍(jun) 虛構“種草筆記”“網紅測評”等成為(wei) 重點整治對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