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民日報海外版:莫讓“知識快餐”衝淡了思考

發布時間:2022-02-21 11:0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莫讓“知識快餐”衝(chong) 淡了思考(新視角)

  史誌鵬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9 版)

  從(cong) 文字書(shu) 籍、廣播電視到移動互聯網,知識的生產(chan) 與(yu) 傳(chuan) 播方式不斷演變。如今,短視頻發展如火如荼,知識付費方興(xing) 未艾,各種各樣的知識正變得隨處可見、隨手可學。相關(guan) 研究報告顯示,各大平台粉絲(si) 過萬(wan) 的知識類創作者數量呈穩步增長趨勢,其視頻作品的傳(chuan) 播效力遠高於(yu) 平台整體(ti) 平均水平。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網民知識需求多元的背景下,新型傳(chuan) 播方式給知識本身帶來深刻變化。在極短時間內(nei) ,“網紅教授”“網紅科學家”通過視頻,將高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用通俗易懂、便於(yu) 理解的形式傳(chuan) 遞給大眾(zhong) ,一下子拉近了公眾(zhong) 與(yu) 科學文化知識的距離。知識付費平台上,隻要點擊鼠標、花費一定費用,就能尋到若幹自己需要的答案。知識“邊界”拓展了,知識傳(chuan) 播的門檻降低了,“知識”不僅(jin) 屬於(yu) 學術機構、專(zhuan) 家學者,普通人也能分享生活經驗,參與(yu) 知識傳(chuan) 播。

  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一些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新型知識傳(chuan) 播方式具有碎片化、娛樂(le) 性等特點,通過這些途徑能真正學到知識嗎?

  其實,在新事物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的當下,除了拿出整段時間學習(xi) 之外,“碎片化”學習(xi) 並非沒有意義(yi) ,簡單以“碎片化”為(wei) 由否定短視頻等新型知識傳(chuan) 播形態並不可取。但同時,也不宜將其萬(wan) 能化,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的內(nei) 容生產(chan) 者一味追求傳(chuan) 播效應,不惜以偏概全,誤導公眾(zhong) ;有的人則將網絡視為(wei) 學習(xi) 知識的唯一途徑,對短視頻、知識付費等平台產(chan) 生嚴(yan) 重依賴等,以上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應當承認,新型知識傳(chuan) 播仍是一種“知識快餐”,無法取代係統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是課堂教育、書(shu) 本學習(xi) 的有益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獲取知識,都離不開思考分析的過程。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向來相輔相成。借助互聯網,人們(men) 每天都能接觸海量的知識和信息,隻有通過思考,知識才能真正轉換成為(wei) 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否則,當我們(men) 習(xi) 慣於(yu) 膚淺化、感官化的信息與(yu) 表達,思維認知活動就會(hui) 長期停留在感知階段,分析、判斷等高級思維能力也將慢慢退化。現實中,有的人經常“刷”各類短視頻,遊逛於(yu) 各大知識付費平台,可遇到實際問題時依然困惑不已,最終又寄希望於(yu) 在網上一搜了之,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其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考分析、消化吸收的過程。

  實踐證明,知識的豐(feng) 富不必然帶來能力的提升。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網應用不斷發展,知識傳(chuan) 播途徑日益多元,但經過長期的閱讀積累、思考分析把知識轉化為(wei) 能力的路子不會(hui) 變。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xi) 中,應努力讓思考成為(wei) 獲取知識的自覺行為(wei) 。唯有如此,方能在紛繁海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更好地充實自我。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