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 我國將構建“智慧應急大腦”
熱點追蹤
◎本報記者 陸成寬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ti) 係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與(yu) 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ti) 係,全麵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如何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在國家應急體(ti) 係建設中,科技該承擔怎樣的支撐作用?“十四五”期間,如何布局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在2月14日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對《“十四五”國家應急體(ti) 係規劃》進行了詳細解讀。
“信息化是構建新時代大國應急管理體(ti) 係的基礎工程,也是提升應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麵對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現狀,要始終把信息化工作當作一項全局性、係統性、戰略性的工作來抓,堅持把信息化與(yu) 應急管理事業(ye) 發展一體(ti) 規劃、同步推進。”應急管理部規劃財務司司長唐琮沅強調。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持續推進信息技術與(yu) 應急管理業(ye) 務的有效融合、深度應用,形成規模,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災害事故監測預警網絡,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建設國家風險監測感知與(yu) 預警平台,完善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完善應急衛星觀測星座,開發應急減災衛星綜合應用係統和自主運行管理平台。升級覆蓋安全生產(chan) 重點企業(ye) 的監測預警網絡。加快完善城鄉(xiang) 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台,實現城鄉(xiang) 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一網統管”。
同時,將係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唐琮沅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施智慧應急大數據工程,升級應急管理雲(yun) 計算平台,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的應急數據治理體(ti) 係,強化應急管理應用係統開發和智能化改造,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統計分析、信息發布、災後評估和社會(hui) 動員等功能;推動應急管理專(zhuan) 用網、電子政務外網和外部互聯網融合試點,構建“智慧應急大腦”。
此外,還要建設數字化指揮救援體(ti) 係。推進國家、省、市、縣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和地方應急指揮平台示範建設,實現各級政府與(yu) 行業(ye) 部門、重點救援隊伍互聯互通、協調聯動。加強空天地海一體(ti) 化應急通信網絡建設,建設高通量衛星應急管理專(zhuan) 用係統,擴容擴建衛星應急管理專(zhuan) 用綜合服務係統,提高極端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升級應急資源管理平台,拓展應急物流管理、應急裝備管理等功能,提高應急資源保障現代化水平。
做好應急管理工作離不開應急產(chan) 品和服務的支撐。“我們(men) 將引導社會(hui) 資源加大對先進、適用、可靠的安全應急產(chan) 品和服務的投入,加快推動安全應急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負責人許正斌說,將配合強化數字技術在災害事故應對中的運用,係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趨勢的應急管理數據治理體(ti) 係。
在各類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航空救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航空救援體(ti) 係建設仍處於(yu) 起步階段,還存在著應急大飛機缺失、場站布局不完善、保障機製不健全、缺少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等問題。唐琮沅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強航空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航空應急場站布局,完善航空應急救援保障機製,加強航空應急救援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