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培育300多個辣椒新品種,楊意紅——“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農民收成更好”
60年培育300多個(ge) 辣椒新品種,楊意紅——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農(nong) 民收成更好”(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顧仲陽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2日 第 06 版)
人物小傳(chuan)
楊意紅,1941年出生,湖南瀏陽人,曾當選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獲得“全國農(nong) 村科技致富能手”稱號,2006年獲得“星火科技二傳(chuan) 手”稱號。他先後培育出300多個(ge) 辣椒新品種,其中30多個(ge) 品種在全國廣泛種植。
這兩(liang) 天,湖南省瀏陽市葛家鎮楊意紅的辣椒育苗大棚裏,一排排辣椒苗正茁壯生長。“今年我們(men) 單獨辟了兩(liang) 塊地,開展蟲媒授粉代替人工授粉的試驗。”除了育苗和技術攻關(guan) 試驗,楊意紅還擔任技術顧問,幫助建設辣椒基地,提升產(chan) 量和品質。
和辣椒打了60年交道,先後培育出300多個(ge) 新品種,培訓雜交育種技術人員1000多人次、豐(feng) 產(chan) 栽培能手5000多人……辣椒是楊意紅一輩子的事業(ye) ,如今81歲的他,仍然堅守在辣椒育種一線。
“培育新品種辣椒帶動農(nong) 民增收,是我做研究的最大動力”
“我是農(nong) 民的兒(er) 子,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農(nong) 民收成更好。”愛鑽研、敢闖敢試,1956年,年僅(jin) 15歲的楊意紅便成了一家青年農(nong) 業(ye) 化工廠的負責人。然而他卻帶領一群年輕人搞起了蔬菜育種試驗。
1961年,楊意紅擔任鄉(xiang) 裏的農(nong) 業(ye) 技術員。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但他幹勁十足,向書(shu) 本學、向能人學,還經常去敲大學與(yu) 農(nong) 科院專(zhuan) 家的門。憑著一股子鑽勁,他成了當地有名的農(nong) 技能手。
1982年分田到戶後,楊意紅回到家中務農(nong) 。他包製種、包技術、包銷售,帶領150多戶農(nong) 民種西瓜,1986年還創辦了一個(ge) 民間果蔬實用技術研究所。在他的帶動下,瀏陽湧現出了好幾個(ge) 蔬菜種植大戶,楊意紅也被評為(wei) “全國農(nong) 村科技致富能手”,並當選為(wei) 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當地農(nong) 民一直有種長線椒的習(xi) 慣,並自發形成了一個(ge) 小型辣椒市場。可當地辣椒產(chan) 量不高、上市時間短,椒農(nong) 要想增收,必須突破品種瓶頸。
“培育新品種辣椒帶動農(nong) 民增收,是我做研究的最大動力。”楊意紅從(cong) 農(nong) 戶家中找到了幾百棵合適的單株,開始了辣椒育種事業(ye) 。隨著辣椒品種越來越好,楊意紅的辣椒育種事業(ye) 也越做越大了。
1987年的初冬,楊意紅帶著30多名老鄉(xiang) ,到海南三亞(ya) 去做辣椒育種,並逐年擴大了育種規模。後來,瀏陽農(nong) 民在海南種植辣椒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每年運回湖南的辣椒就達10多萬(wan) 噸。
“我們(men) 培育的多個(ge) 新品種不僅(jin) 在湖南推廣,還被引入到廣東(dong) 、廣西、雲(yun) 南、陝西等省份,得到了農(nong) 民的廣泛好評。”楊意紅說。
“多做試驗比匆忙入市好,新品種要經得起考驗”
品種改良,創新無止境。怎樣才能讓辣椒抗高溫、更高產(chan) ?2011年,70歲的楊意紅著手攻克這個(ge) 難題——用從(cong) 外地引進的辣椒做父本、本地辣椒為(wei) 母本做雜交試驗。
楊意紅不記得自己翻閱了多少資料、跑了多少趟省城求助專(zhuan) 家。2014年,雜交試驗終於(yu) 獲得了成功,一棵3米多高的辣椒樹,成了大棚裏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當時,本地辣椒一般是一年生,而這棵辣椒樹第一年基本沒掛果,第二年非但沒枯死,還長滿了紅辣椒,樹頂則持續開花、結果,高產(chan) 期持續了3年。”楊意紅說,新品種能實現畝(mu) 產(chan) 辣椒6000斤以上。
更讓楊意紅滿意的是這棵辣椒樹的抗溫性——一般氣溫到了35攝氏度本地辣椒就不掛果了,而這棵辣椒樹在氣溫達到40攝氏度以上時還能結果。此外,它產(chan) 出的辣椒適合幹鮮兩(liang) 用,辣度也高,從(cong) 中提取的紅色素、辣椒素質量也很好。
這麽(me) 好的新品種,楊意紅卻不急於(yu) 推廣,他有自己的考慮:“多做試驗比匆忙入市好,新品種要經得起考驗。試種效果好,再去推廣。”秉持著對農(nong) 民和消費者高度負責的態度,楊意紅研發的30多個(ge) 辣椒新品種通過審定後在全國廣泛種植,每年種植麵積超過20萬(wan) 畝(mu) 。
“有一絲(si) 成功的希望,我就要去嚐試”
楊意紅先後培育出多個(ge) 辣椒新品種。不少人誇讚他,楊意紅心知這是大家對他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在培育新品種的路上,99%都是失敗的;有一絲(si) 成功的希望,我就要去嚐試。”
2016年,湖南湘陰的樟樹港辣椒遇到了急需提純的問題,很多技術人員攻關(guan) 都未成功。最終,這個(ge) 任務交到了楊意紅手中。
楊意紅專(zhuan) 門將種子帶到海南去選育,一開始效果也不理想。反複遇挫後,他又精挑細選了1300多株試驗苗進行選育,最終挑出幾棵最好的,移栽到瀏陽。經過多年的努力,樟樹港辣椒提純難題終於(yu) 得到解決(jue) 。
“我希望培育出來的新品種能讓市場滿意、椒農(nong) 開心。”這些年,最讓楊意紅驕傲的是,為(wei) 老家培育的葛家“雞腸子辣椒”獲評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產(chan) 品。2018年7月,葛家“雞腸子辣椒”正式上市,同時作為(wei) 重要的產(chan) 業(ye) 扶貧產(chan) 品,從(cong) 葛家鎮走向全國。在河南南陽,以“雞腸子辣椒”作為(wei) 母本的“辣豐(feng) 3號”辣椒種植麵積超過1萬(wan) 畝(mu) 。
專(zhuan) 注助農(nong) ,不求回報。談到下一步打算,楊意紅表示,隻要自己還幹得動,就會(hui) 一直幹下去,“我希望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手記
勤奮好學
做出不凡事業(ye)
楊意紅是個(ge) 農(nong) 民,卻能鑽研出不少種植技術,靠的就是愛學習(xi) 、肯鑽研。
楊意紅的辦公室裏,除了幾台連接大棚物聯網的電腦,幾個(ge) 大書(shu) 架最為(wei) 顯眼。書(shu) 架上的書(shu) ,經過多次翻閱,很多都已泛黃、卷邊;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更是記錄了他的勤奮與(yu) 好學。
“勤學習(xi) ,多思考,技術才能緊跟時代跑!”這些年,楊意紅向書(shu) 本學、向互聯網學、向能人學、向專(zhuan) 家學,培育出一個(ge) 個(ge) 辣椒新品種。如今年過八旬的他,仍然每天早上5點起床,天一亮就紮進大棚忙活,得空便在辦公室裏看報、看書(shu) ……他用自己的勤奮好學,做出了不凡的事業(ye) ,也啟示我們(men) :堅持學習(xi) ,勇於(yu) 實踐,不斷成就更好的自己,就能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貢獻更大的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