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藍海掘金:商用有望成換電突破口
千億(yi) 藍海掘金:商用有望成換電突破口
巨頭紛紛入局,政策與(yu) 車企不斷加碼下,換電藍海已形成
自2020年換電站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後,國家接連出台政策助推、巨頭紛紛加碼換電,換電產(chan) 業(ye) 鏈已迅速騰飛,成為(wei) 人人渴望掘金的藍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如今A股換電概念股已有30家。此外,萬(wan) 億(yi) 市值的鋰電巨頭寧德時代、北汽、上汽等一係列車企都不斷入局換電。中電聯更是預測,到2035年,中國換電服務市場空間將達到1200億(yi) 元。
然而,特斯拉正不斷給換電站“潑冷水”,背後原因也與(yu) 建設換電站的難點痛點相關(guan) 。華西證券指出,單個(ge) 換電站的投資回收周期在5.21年左右。
“我個(ge) 人認為(wei) ,換電是一個(ge) 階段性的、小範圍的、有針對性的產(chan) 物”,全國乘聯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表示,民用換電站的大範圍拓展麵臨(lin) 一定難度,但目前“雙碳”不斷推進,換電站也可以在小範圍內(nei) 進行民用拓展,例如蔚來麵向車主開展業(ye) 務,或者在商用方麵對出租車、重卡開展業(ye) 務。
巨頭紛紛加碼,商用民用並行
新京報記者自業(ye) 內(nei) 人士處獲悉,目前換電站產(chan) 業(ye) 鏈中,上遊主要是指換電設備和電池企業(ye) ,這些公司包括伯朗特、科大智能、易事特等,也包括不少電池廠家,比如寧德時代、比亞(ya) 迪、國軒高科等。
其中,易事特在2020年報中就提及,公司的儲(chu) 能、智能換電櫃等業(ye) 務已成為(wei) 新的利潤增長點。基於(yu) 近兩(liang) 年充換電市場逐漸旺盛的需求,推出新一代運維平台2.0上線。2021年12月,易事特回應稱,公司目前主要涉及為(wei) 物流外送專(zhuan) 用如兩(liang) 輪、三輪電動車及特定運營場景如礦山、碼頭貨車的換電業(ye) 務,暫未涉及乘用車換電領域。
國軒高科方麵此前也公開表示,換電模式作為(wei) 一種新的商業(ye) 模式值得鼓勵。2020年8月,國軒高科就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在重卡電動化以及換電方麵均有布局。
寧德時代則於(yu) 2022年1月18日推出換電品牌EVOGO,其組合換電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可以適配全球80%已經上市以及未來3年要上市的純電平台開發的車型。寧德時代甚至認為(wei) ,8萬(wan) -12萬(wan) 元區間車型的終極解決(jue) 方案將是EVOGO旗下的換電產(chan) 品。
鋰電老大寧德時代的入場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行業(ye) 對換電的信心與(yu) 期待。
在大佬紛紛布局換電站上遊時,換電站中遊即運營商也在下注。目前,換電運營商主要包括奧動新能源、蔚來、伯坦科技等。
2021年12月10日,蔚來宣布提前完成2021年換電站目標,G30連霍高速東(dong) 海服務區換電站的建成,標誌著蔚來車企第700座換電站正式上線。到了2022年2月21日,蔚來已經在全國鋪設了836座換電站。
在回應記者采訪時,蔚來方麵表示,無論是駕駛車輛通過京哈高速從(cong) 哈爾濱前往北京,還是從(cong) 北京通過高速開往廣州、深圳,一路上都有換電站,“大概每120公裏-200公裏就有一個(ge) 換電站,而換一塊電池可以支撐500公裏-600公裏,隻要不去西北自駕遊,基本沒有問題”。
蔚來介紹,目前旗下的換電站可提供日均服務20000+次換電,“換電服務能力儲(chu) 備更充分,滿足後續快速增長需求”。
產(chan) 業(ye) 鏈的下遊主要是使用者,例如奧動新能源主要麵向出租車,吉利、北汽等主要麵向私家車和出租車。其他如重卡、公交車等也逐漸開始進入換電爆發期。
2020年9月,吉利集團發布換電模式,宣布對車輛實現最快2分鍾內(nei) 換電;10月,吉利在重慶和濟南布局換電。2022年1月,吉利和力帆宣布聯合成立合資公司睿藍。睿藍到2025年會(hui) 建設超5000座極速換電站、覆蓋100個(ge) 以上核心城市。
北汽於(yu) 2020年末推出了4.0版本換電站,換電效率有所提升。此前,北汽旗下出租車已可以換電。
2021年3月,上汽榮威換電車型與(yu) 奧動新能源上海換電服務網絡建成,投入運營的換電站滿載時可容納60塊電池,單日內(nei) 最高可實現1200次換電。據了解,這部分車型也主要用於(yu) 商用出租車。
同樣在2021年3月,富奧股份發布公告稱,與(yu) 奧動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一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南京市一汽創新基金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huo) )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開展以為(wei)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品牌車輛提供換電服務為(wei) 主的相關(guan) 業(ye) 務。一汽也加入了換電賽道。
2035年換電市場或達1200億(yi) 元
換電站產(chan) 業(ye) 鏈的迅速規模化與(yu) 騰飛,離不開國家接連出台一係列助推政策。
2020年,換電站就被寫(xie) 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wei) 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
根據《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銷量的20%左右,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充電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成為(wei) 刻不容緩的任務。
此後,各地方政府響應號召。河南省正式印發《河南省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若幹政策》提出,要加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2000座以上。
還有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也提及,鋰電巨頭寧德時代的入場或許會(hui) 對電池標準化統一有所加速,但是,這種標準化的製定是否能由一家企業(ye) 完成,政府部門、機構、廠家又在背後持何種態度,結果也尚未可知。
而在政策與(yu) 車企不斷加碼之下,換電藍海已經形成。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2021年我國已建成換電站1200座,預計2025年國內(nei) 換電站新增數量將達到9000座以上。2021年國內(nei) 換電站設備價(jia) 值在17億(yi) 元,行業(ye) 尚處於(yu) 萌芽階段,預計2025年,國內(nei) 當年新增換電設備需求將達到120億(yi) 元。中電聯更是預測,2035年中國換電服務市場空間將達1200億(yi) 元。
不過研報顯示,假設單個(ge) 換電站固定投資(含電池)500萬(wan) 元,折舊年限為(wei) 10年,土地租金和人工費用等運營成本為(wei) 60萬(wan) 元/年。
研報稱,理論每日最高服務次數為(wei) 200-300次,但實際可能利用率較低,這裏假設為(wei) 50次。假如每次充電量為(wei) 70kWh(樂(le) 觀),充電服務費為(wei) 1.8元/kWh。綜上,充電付費收入為(wei) 229.95萬(wan) 元,淨利潤為(wei) 95.96萬(wan) 元,淨利率約42%,投資回收周期為(wei) 5.21年。
券商表示,未來投資回收期或下降至2年以內(nei) ,淨利率維持較高水平。
與(yu) 紛紛加碼換電站的企業(ye) 不同,特斯拉正不斷給換電站“潑冷水”,背後原因也與(yu) 建設換電站的難點痛點相關(guan) 。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此前表示,在2013年時特斯拉就嚐試過換電,不過公司一直堅信充電模式是大規模民用電動車最好的補能方式。
民用車難統一 商用或成發展方向
對於(yu) 陶琳的說法,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這也是因為(wei) 特斯拉意識到了換電站難以實現跨品牌共享、運營效率相比於(yu) 充電樁較低等困難後做出的抉擇。
陶琳也在其後補充表示,“出租公交貨運車等適合換電,是因為(wei) 電池規格統一,需求可預測,線路相對固定,不需分散布局換電站。因此,換電設施主要服務公共交通。民用大功率快充更為(wei) 便捷穩定。”
換電還是充電,一直是車企、車主、投資方麵臨(lin) 的艱難抉擇之一。
對此,全國乘聯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向記者表示,因為(wei) 換電成本較高、占地麵積又較多,在一線城市裏也麵臨(lin) 一定的建設難度。
“我個(ge) 人認為(wei) ,換電是一個(ge) 階段性的、小範圍的、有針對性的產(chan) 物”,崔東(dong) 樹表示,隨著充電樁的充電速度加快、效率增高,再配合充電樁占地麵積更小、更靈活等情況,充電樁的發展更為(wei) 便利,更方便普及。
不過崔東(dong) 樹也補充,換電站可以在小範圍內(nei) 進行拓展,例如蔚來麵向車主開展業(ye) 務,或者麵向全城出租車、重卡開展業(ye) 務。
提及民用車的換電,汽車行業(ye) 分析師鍾師也分析稱,轎車電池的底盤係統非常精密,每家規格不一樣,個(ge) 性化較強,無法製定統一的換電規格,也很難製定國家統一的標準規格。
“我們(men) 假設未來可以達到一種很理想的狀態,即突破技術瓶頸,所有品牌、所有車型都能在該換電站實現換電,這種情況,能否得到投資?”他表示。
此外,鍾師還稱,換電站還需要給換下來的電池充電,這就意味著換電站的成本是疊加了換電和充電的成本,尤其是需要儲(chu) 存各類車型的電池包,維持周轉量,投資成本很高。
對此,方正證券研報指出,基於(yu) 效率與(yu) 成本考慮,換電模式短期內(nei) 將首先在營運車輛領域實現大規模推廣。日均運營時間更長的雙班製出租車更適合換電車型。不過研報也表示,要推進換電模式的規模化發展,還需從(cong) 政策、監管、標準化等方麵共同發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