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躍升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榜前十:培育新動能 布局新賽道
本報記者 李景
近日,亞(ya) 洲最具規模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之一——“商湯AIDC”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lin) 港新片區啟動運營,城市數字轉型再添“新基建”;12棟建築構成的硬核科技企業(ye) 新地標——“G60科創雲(yun) 廊二期”在鬆江區加緊建設,目前已開工60萬(wan) 平方米;標杆型特色科技園區——“MAX科技園(上海·美蘭(lan) 湖)”已在寶山區建設完成……
今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guan) 鍵之年,上海的重大投資建設中有不少科創項目的身影。身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guan) 鍵躍升期,上海2022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將以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攻堅為(wei) 主線,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著力強化“新賽道”布局,強化“終端帶動”,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落實“上海方案”
前不久,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主導的《2021全球創新指數》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榜評選中,上海排名第8位,比2017年排名上升11位,再次彰顯了上海在全球創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而這背後,體(ti) 現的是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戰略科技力量的有力供給。
一組數據凸顯了上海科創的發展特質。去年,上海研發經費投入達1700億(yi) 元(預測數),同比增長5.22%,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預計達4.1%左右,地方財政科技支出達450.3億(yi) 元,同比增長15.6%。
科創離不開投入。持續提升的研發投入為(wei) 上海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與(yu)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上海持續提升科創供給能力的過程中,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的“上海方案”不斷深入落實。其中,集成電路關(guan) 鍵技術加快突破,300mm矽片通過14nm邏輯和3D NAND存儲(chu) 器工藝驗證,實現批量供貨,同時建成8英寸矽光集成工藝平台,完成矽光有源無源器件庫建設;生物醫藥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醫療器械與(yu) 診斷試劑開發全國領先,藥物和疫苗研發成效顯著,去年上海共獲批1類創新藥8個(ge) 、1類新藥臨(lin) 床批件134個(ge) ;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獲得突破,比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機器直覺新興(xing) 交叉學科研究方向,發布國際上首個(ge) 滿足科研和工業(ye) 需求的決(jue) 策智能開源平台等。
今年,上海繼續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麵下功夫。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主任張全表示,上海要推動國家實驗室、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和大科學計劃實施,讓高能級創新平台加速落地。同時,要加快培育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重點圍繞高新技術企業(ye) 和科技小巨人企業(ye) 培育,用好用足各項政策,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型企業(ye) 支持機製。
張全說,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麵,要用好國家技術轉移東(dong) 部中心、上海技術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網絡,精準對接企業(ye) 技術的創新需求,讓上海科創的強勁勢能轉化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持續動能。
布局新興(xing) 業(ye) 態
當前,上海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六大重點產(chan) 業(ye) 也有了積極變化,但培育新動能仍處在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階段。對於(yu) 上海4萬(wan) 億(yi) 元的經濟規模來說,仍缺少新興(xing) 支柱產(chan) 業(ye) ,因此要乘勢而上持續發力,而新賽道就是其中的先手棋。
近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開展了新一輪企業(ye) 大調研大走訪,主題是時下熱門的元宇宙。作為(wei) 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chan) 生的第三代互聯網應用,如何將前沿的概念和技術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應用,成為(wei) 上海在科創新賽道上的關(guan) 注點。經過調研,上海已梳理出60多家元宇宙上下遊企業(ye) 訴求。
不僅(jin) 是元宇宙,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也在上海的科創新賽道上競相加速。智能製造已成為(wei) 上海科技創新的聚集地,目前,上海已建成2家國家級標杆性智能工廠、5家市級標杆性智能工廠、40家市級智能工廠。在綠色低碳方麵,國內(nei) 首台(套)冷能發電項目——上海LNG(液化天然氣)冷能發電,已在洋山深水港區開建,預計今年年中投產(chan) ,每年可減少能耗約7000噸標煤、減少碳排放約1.87萬(wan) 噸。
誰能盡早占據新賽道,誰就能在未來發展中掌握主動權。找準方向,謀定快動。上海將持續加強對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前瞻研判,讓科學家判斷技術前景,讓企業(ye) 發現市場需求,讓市場驗證賽道價(jia) 值。
激發企業(ye) 活力
最大限度釋放市場主體(ti) 活力,是保持科創動能的有效手段。
去年,上海全麵下放高新技術企業(ye) 認定審核權,有效期內(nei) 高新技術企業(ye) 數突破2萬(wan) 家,落實高新技術企業(ye) 減免所得稅額201.26億(yi) 元,共有3127家企業(ye) 獲益;15300餘(yu) 家企業(ye) 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共計327.62億(yi) 元。
在科技金融領域,去年,“高企貸”服務方案共幫助3700餘(yu) 家高新技術企業(ye) 獲得各類信貸支持近1400億(yi) 元,其中95%以上為(wei) 中小企業(ye) ;同時,聯合商業(ye) 銀行共同開發“科創助力貸”等科技金融產(chan) 品為(wei) 科創主體(ti) 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創助力貸’解了企業(ye) 的燃眉之急。”上海瓴瑞微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天望是上海科技金融的受益者。前段時間,該企業(ye) 與(yu) 上市公司合作研發可穿戴設備的顯示驅動芯片需要經費400萬(wan) 元左右,但由於(yu) 缺乏抵押物,企業(ye) 無法從(cong) 銀行貸款,作為(wei) OLED驅動芯片初創公司,其資金鏈承受了巨大壓力。
好在“科創助力貸”救了急,它的貸款利率比其他小微信用類貸款利率低1%至2%,申請流程便捷,審核流程較短,企業(ye) 獲貸時間減少了7至10個(ge) 工作日。
李天望表示,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技創業(ye) 中心指導下,企業(ye) 去年12月初向上海農(nong) 商銀行申請了“科創助力貸”,該貸款無需抵押,貸款期限為(wei) 1年以內(nei) ,企業(ye) 順利獲得了300萬(wan) 元貸款,項目得以正常推進。
“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上海市科技創業(ye) 中心從(cong) 市場定位、信貸政策、科技服務等方麵不斷創新,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ye) ,量身定製科技信貸產(chan) 品,不斷改進業(ye) 務機製,優(you) 化流程,讓科技型企業(ye) 不再著急等‘貸’。”上海市科技創業(ye) 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