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場麵”背後的中國殘奧單板小將和大家庭
“名場麵”背後的中國殘奧單板小將和大家庭
3月11日,中國殘奧單板滑雪隊將迎來坡麵回轉的比賽,這是他們(men) 在北京冬殘奧會(hui) 的最後一役,這支中國殘奧代表團最年輕的隊伍期待重現4天前的“名場麵”。
3月7日,在張家口賽區雲(yun) 頂滑雪公園產(chan) 生了本屆賽會(hui) 殘奧單板滑雪項目的4枚金牌,中國隊共收獲1金1銀2銅,實現了中國殘奧單板滑雪在冬殘奧會(hui) 曆史上獎牌“零”的突破。其中,在男子障礙追逐UL級大決(jue) 賽中,站在起點處角逐獎牌的是來自中國的4名00後選手。最終,紀立家、王鵬耀、朱永鋼分獲前三名,張義(yi) 琦獲得第四名,終點處同時飄揚3麵五星紅旗,這是中國殘疾人選手在冬殘奧會(hui) 上從(cong) 未有過的曆史性時刻。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奪冠的一刻,19歲的紀立家毫不猶豫地揮動著左臂假肢,笑容開朗自信。原本這是他從(cong) 6歲後會(hui) 刻意隱藏的部分,一台粉碎機造成的噩夢永遠地嵌在他一低頭的視線範圍內(nei) ,以前的他總會(hui) 用褂子包住殘肢,天氣再熱也會(hui) 堅持穿長袖,但2016年接觸單板滑雪後,他不僅(jin) 摘掉了包裹左臂的褂子,也掀開了蓋在心上的褂子,“所有的建築,所有人,所有的觀眾(zhong) ,一切都像做夢一樣。”紀立家在賽後說。
對於(yu) 起步較晚的中國殘奧單板滑雪,這一刻確實如夢如幻。殘奧單板滑雪項目在2014年索契冬殘奧會(hui) 上作為(wei) 高山滑雪的分項亮相,直到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hui) 才正式成為(wei) 獨立大項。這屆賽會(hui) 上,中國殘奧單板滑雪首次參與(yu) 冬殘奧,當時隻有4名運動員參加。“在那之後,我們(men) 又新增了外教,結合國外的訓練比賽視頻,借助國內(nei) 配備的科技等全方位保障,在短期內(nei) 取得了明顯進步。”中國殘奧單板滑雪隊教練張洪展透露。
隊伍成長的速度顯而易見。2016年,中國殘聯通過舉(ju) 辦全國單板滑雪錦標賽等多項賽事選拔優(you) 秀人才,同時通過比賽提升國內(nei) 殘奧單板滑雪的競技水平。自那時起,殘奧單板滑雪隊就在內(nei) 蒙古、上海等地備戰北京冬殘奧會(hui) 。僅(jin) 僅(jin) 兩(liang) 年後,在2018年荷蘭(lan) 、芬蘭(lan) 、迪拜等世界杯分站賽和世錦賽上,多位中國選手便奪得冠軍(jun) 。到了北京冬殘奧會(hui) ,參賽人數達到18人,首次實現了全項目參賽。
“零基礎”是這18名選手中大多數人開始單板滑雪的起點,但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僅(jin) 21.8歲,“年輕”加速著同齡人間的惺惺相惜和暗暗較勁。
在冬殘奧會(hui) 前,紀立家曾奪得殘疾人單板滑雪世界杯芬蘭(lan) 站障礙追逐賽冠軍(jun) ,已獲得世界杯分站賽、亞(ya) 洲杯、全國殘運會(hui) 等比賽冠軍(jun) ,是世界殘疾人單板滑雪男子上肢組積分最高的運動員。他坦言,以前的自己習(xi) 慣藏在暗處,性格內(nei) 向,“剛進隊對大家的第一印象都很陌生”,但朝夕相處,其他選手對比賽和生活的態度對他產(chan) 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那麽(me) 多殘疾人朋友幫助我,讓我從(cong) 黑暗中走了出來。”
“這是我三哥。”朱永鋼拍了拍坐在身旁的紀立家,繼續透露隊內(nei) “稱兄道弟”的傳(chuan) 統,“武中偉(wei) 是我大哥,我管王鵬耀叫‘黑哥’。”這種親(qin) 如兄弟的關(guan) 係,體(ti) 現在吃穿住行的日常,更體(ti) 現在訓練場和賽場,他們(men) 都享受滑雪,頭盔、雪鏡摔飛了,“不覺得疼,反而特別開心,雪打在臉上的感覺特別爽”,遇到上肢有殘障的隊友,上肢健全的選手會(hui) 主動攬過給雪板打蠟等工作。
在一群00後選手中,1999年出生的孫奇算得上“老將”,他在障礙追逐LL2級比賽中未能登上領獎台,但他的“大心髒”給隊友們(men) 留下深刻印象,“該吃吃該喝喝、遇事不往心裏擱。”王鵬耀表示,孫奇不僅(jin) 在滑雪技術上給了他們(men) 很多幫助,爽朗的性格和超強的抗壓能力也是他們(men) 學習(xi) 的榜樣。
抗壓是小將們(men) 的一道坎。紀立家坦言,自己在賽前有一個(ge) 多月睡不好覺,“常常驚醒,然後一身冷汗。”這個(ge) “小毛病”幾乎全隊都知道。
“紀立家很容易賽前緊張,睡不著覺了來找我。我說‘沒事,我給你吃個(ge) 助眠的藥就好了’。第二天紀立家跟我說‘藥真管用啊,昨天睡得可好了’。其實我給他吃的是維生素,根本不是藥。”麵對一群處於(yu) 青春期的年輕人,作為(wei) 隊內(nei) 的工作人員,於(yu) 雷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們(men) 要把運動員當成身邊最親(qin) 的人,充當好家長、朋友、教練的三重角色。”尤其在心理層麵,需要給予運動員準確、有效、恰如其分的幫助。
“平時他們(men) 不喊教練,都喊我哥。”教練尹連魁曾經也是一名運動員,深知運動員各個(ge) 階段的心理波動,“怎麽(me) 應對比賽、怎麽(me) 麵對瓶頸,我會(hui) 找合適的時機和運動員進行溝通。”此外,除了能感同身受的教練,隊裏還配備了科研團隊,從(cong) 器械、訓練、心理調節等全方位給予運動員支持。
“在科技的幫助下進行針對性訓練,對殘疾人選手很有必要。”張洪展介紹,日常訓練中,數據監控等方麵的測試和分析起到很大作用,“肌肉耐力、速度耐力、腿部的最大力量等,有很多針對運動員的殘肢和他們(men) 特殊的身體(ti) 結構測試的數據,然後通過這些數據來告訴我們(men) 運動員哪兒(er) 存在不足,我們(men) 會(hui) 通過針對性訓練去進行彌補。”
對於(yu) 科技的支撐,紀立家提到了出發門測力把手的使用。據了解,出發門測力把手是在出發門處運動員出發前雙手握住的把手,把手上設置了傳(chuan) 感器,可以實時測量運動員在出發時雙手助力拉力的裝置。“出發門把手測出了我在殘肢左手這邊力量很小,右手力量還不錯,之後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力量訓練,慢慢平衡自己薄弱一側(ce) 的力量能力。”紀立家表示。
除了訓練,康複對運動員也至關(guan) 重要。“一個(ge) 是衝(chong) 擊波治療儀(yi) ,一個(ge) 是超聲波治療儀(yi) ,第一天治療完,第二天我就能回到訓練場完成訓練任務。”王鵬耀表示,對這一項目的運動員來說,腰部、膝蓋、腳踝等部位經常受傷(shang) ,有效的康複手段能讓他們(men) 在賽場上賽得更好、堅持更久。
在張洪展看來,比這些支持更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是運動員的頑強拚搏精神,“他們(men) 可能身體(ti) 上不健全,但是他們(men) 的夢想沒有殘缺。我們(men) 見證了他們(men) 的進步,看到了他們(men) 的成績,也被他們(men) 積極樂(le) 觀的精神感染。”
本報河北崇禮3月10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