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石光銀代表:帶領幾代人接力治沙

發布時間:2022-03-11 14:1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石光銀代表:帶領幾代人接力治沙

  今年是石光銀履職的第五個(ge) 年頭,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將眼光聚焦在林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沙化土地治理等方麵,提交了關(guan) 於(yu) 保護生態環境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建議。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從(cong) 十幾歲的青春歲月開始,在與(yu) 內(nei) 蒙古、寧夏接壤的陝西省定邊縣,石光銀帶領群眾(zhong) 在這片素來貧瘠的土地上,將毛烏(wu) 素沙漠南緣20多萬(wan) 畝(mu) 黃沙變成了綠洲。

  2021年6月29日,因為(wei) 堅持一輩子投身治沙事業(ye) ,石光銀獲頒“七一勳章”這一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

  “我七八歲時被風刮至三四十裏外,3天後父親(qin) 才在內(nei) 蒙古找到我。”石光銀多次和外界講起這段經曆。他回憶道,與(yu) 自己一起放羊的小夥(huo) 伴被這場龍卷風吞噬,“活沒見人死沒見屍”。

  1984年,獲知國家允許農(nong) 民承包治理沙地,石光銀與(yu) 定邊縣海子梁鄉(xiang) 政府簽訂了3500畝(mu) 的沙地治理合同。他放棄了農(nong) 場場長的“鐵飯碗”,賣掉了家裏的1頭騾子和84隻羊,和其他7名群眾(zhong) 砸鍋賣鐵籌來10萬(wan) 元,用於(yu) 購買(mai) 樹苗。

  “年年栽,反複種。”石光銀說,這些年自己帶著群眾(zhong) 栽種樹木麵積有25萬(wan) 畝(mu) ,但算上養(yang) 護,工作量相當於(yu) 栽種了50萬(wan) 畝(mu) 的樹苗。

  “樹大了,人老了,這是規律”。當年由石光銀組建的治沙隊已有多人去世,現在,他們(men) 的兒(er) 子、孫子也參與(yu) 到治沙事業(ye) 中。

  為(wei) 了讓村民得到理想收獲,石光銀的治沙公司幫助村民進行土壤改造。村民楊樹華介紹,去年他家人均純收入1.7萬(wan) 元,全家8口人的總收入超過10萬(wan) 元。目前,村裏一共建起了132座大棚,其中石光銀所在的治沙公司一次性投資了48萬(wan) 元。

  村民每年也能就近為(wei) 治沙公司提供勞務服務。“家裏農(nong) 活兒(er) 不忙的時候,我和家人幫治沙公司栽樹,一年勞務收入能有1萬(wan) 元。”楊樹華說。

  “2021年起,治沙公司還圍繞養(yang) 殖業(ye) 對十裏沙村進行產(chan) 業(ye) 幫扶。”石健陽向記者介紹,村裏成立了合作社,公司幫養(yang) 殖戶一起養(yang) 殖肉牛。最初購入70多頭肉牛,經過繁殖現在總量到了200多頭。

  石光銀曾評價(jia) “沙子吃人”。去年他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說:“沙子是寶貝,但要讓它聽話。”這種轉變背後,是幾代人接力治沙的實踐,是黃沙變成綠洲的致富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亞(ya) 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