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消協:網絡消費領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情形仍不容忽視

發布時間:2022-03-11 14: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網站消息,3月11日,中消協發布《2021年網絡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網絡消費領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仍然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wei) 部分商品和服務存在質量缺陷、侵害消費者個(ge) 人信息安全、虛假宣傳(chuan) 等8種情形。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網絡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立法保護方麵,我國立法機關(guan) 、行政機關(guan) 、司法機關(guan) 出台或施行了《民法典》《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關(guan) 於(yu) 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公平競爭(zheng) 審查製度實施細則》等多部與(yu) 網絡消費者保護相關(guan) 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或規範性文件,加速完善網絡消費者的法律保護規範體(ti) 係。

  在司法保護方麵,人民法院積極探索嚐試司法創新,對懲罰性賠償(chang) 製度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的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重視網絡消費者保護相關(guan) 司法經驗的總結和推廣,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審判指導工作,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規範在線立案、調解、詢問、證據交換、庭審、宣判、執行等訴訟活動,極大地降低了網絡消費者尋求司法保護的難度,減少了維權成本。

  在行政保護方麵,2021年,市場監管係統和其他行政主管機關(guan) 不斷強化網絡消費領域的執法,完善監管規則、加強監管力度、開拓監管思路、創新監管手段,加大反壟斷監管力度,嚴(yan) 格依法查處電商、外賣、社區團購等領域社會(hui) 反映強烈的“二選一”、價(jia) 格欺詐、低價(jia) 傾(qing) 銷等壟斷和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對網絡直播營銷作出規範,切實淨化了網絡消費環境。

  在社會(hui) 保護方麵,全國消協組織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投訴渠道建設,完善網絡消費者投訴和解機製,就網絡交易領域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問題,對相關(guan) 市場主體(ti) 進行監督,針對多種網絡違法經營行為(wei) 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輿論監督在網絡消費者社會(hui) 保護中發揮的作用也在持續強化,新聞媒體(ti) 通過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發布維權求助信息,交流維權經驗,普及維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網絡消費者解決(jue) 了維權過程中的困難和障礙。

  《報告》認為(wei) ,伴隨著維權渠道越來越廣泛,網絡消費者的維權意識、熱度正在提高,對品質消費訴求明顯增加,辨識能力不斷提高,更多地倡導和實踐綠色消費、理性消費,減少了衝(chong) 動消費。隨著網絡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升和維權行動的開展,倒逼著網絡交易平台和平台內(nei) 經營者誠信經營,不斷推動我國網絡消費生態更為(wei) 健康有序地發展。

  《報告》指出,2021年網絡消費領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仍然不容忽視:一是部分商品和服務存在質量缺陷,在新型電商業(ye) 態,如直播營銷、社交軟件營銷中更為(wei) 突出;

  二是侵害消費者個(ge) 人信息安全,利用數據、算法等技術手段非法收集、分析、使用消費者個(ge) 人信息的行為(wei) 多有發生;

  三是伴隨著網絡消費新業(ye) 態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直播營銷的發展,不法網絡交易經營者虛假宣傳(chuan) 的表現更加多樣化;

  四是網絡經營者廣泛使用不公平格式條款,如使用自我免責條款、限製消費者各項權利的條款、加重消費者義(yi) 務或責任的條款;

  五是利用預付式消費損害消費者權益,拒絕提供合理退出渠道,拒絕消費者轉讓其合同債(zhai) 權,或者為(wei) 消費者轉讓債(zhai) 權設置不合理障礙;

  六是物流環節損害消費者權益,快件丟(diu) 失或投遞延誤、物流信息不準確、擅自將快遞存入快遞櫃或者代收點、無正當理由拒絕送貨上門、快遞亂(luan) 收費現象等時有發生;

  七是妨礙消費者尋求售後保障,濫用無理由退貨權的排除規則、因商品質量缺陷而退換貨要求消費者自行承擔退換貨運費等問題頻現;

  八是妨礙消費者就商品或服務質量進行如實評價(jia) ,或利用技術手段阻止消費者作出真實評價(jia) 、或為(wei) 消費者設置的消費者評價(jia) 時間限製不盡合理等。

  《報告》從(cong) 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從(cong) 更好保護網絡消費者的現實需要出發,可考慮再次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尤其要對直播營銷、社區團購等新業(ye) 態的網絡消費作出規製。盡快出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

  二是加快推進小額訴訟製度的全麵落地,簡化糾紛處理程序,降低維權成本,提高糾紛處理效率。在總結相關(guan) 案件判決(jue) 的基礎上,適時修改相關(guan) 司法解釋,允許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提出損害賠償(chang) 請求,以順應消費者保護的現實需要。

  三是繼續製定、完善相關(guan) 監管規章,在繼續強化對傳(chuan) 統電商監管的同時,探索新業(ye) 態網絡消費的監管方式和措施,就網絡消費糾紛頻發且涉及多個(ge) 監管部門的領域,嚐試整合建立協同監管特別機製,做到精準、有效監管。

  四是督促網絡交易平台加強對平台內(nei) 經營者誇大宣傳(chuan) 行為(wei) 的管理,加強對消費者交易風險提示,主動為(wei) 消費者維權提供準確的平台內(nei) 經營者信息、交易證據和維權渠道入口。

  五是充分運用互聯網+監管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建立更有效的網絡消費者投訴和預警機製,及時發出準確的消費風險提示。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