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文具多”可能是擁有效應在作祟
“差生文具多”可能是擁有效應在作祟
心理話
自戀是人的天性,人們(men) 總是希望自己是更好的,那麽(me) 自己擁有的事物,也就相應地被自我賦予了更高的價(jia) 值,這就是擁有效應。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擁有的事物具備某種功能時,人們(men) 或許會(hui) 覺得,連帶這些功能也成為(wei) 了自我的一部分。
春意漸濃,隨著氣溫的升高,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家門、舒展身體(ti) 、享受運動的樂(le) 趣。不少人覺得要想鍛煉好,首先裝備要跟上,於(yu) 是購入了很多健身器材、專(zhuan) 業(ye) 服裝,甚至辦了健身卡,但隨後他們(men) 卻不再有任何具體(ti) 行動,在下單的那一刻,他們(men) 的“健身事業(ye) ”就走到了終點。該做的一點沒做,隻是多了一堆工具,真是應了那句“差生文具多”。
那麽(me) ,為(wei) 何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呢?其背後的心理學機製是什麽(me) ?又該如何避免成為(wei) “買(mai) 而不做”的裝備黨(dang) 呢?
覺得所擁有事物具備的某種功能是自我的一部分
人們(men) 願意購買(mai) 那麽(me) 多裝備,跟商家設下的消費主義(yi) 陷阱有關(guan) ,但還有可能是擁有效應在起作用。
人傾(qing) 向於(yu) 把“擁有什麽(me) ”和“自己是誰”聯係在一起,這在日常社交中屢見不鮮。
當我們(men) 看見一個(ge) 人背著昂貴的包,就會(hui) 習(xi) 慣性地將其認定為(wei) 一個(ge) 物質充實的有錢人;當看見一個(ge) 人騎著老式自行車時,就會(hui) 認為(wei) 他是一個(ge) 傳(chuan) 統樸素的人。當人們(men) 想去成為(wei) 一個(ge) 不一樣的人時,也會(hui) 本能地希望通過購買(mai) 一些商品,讓自己變得不同以往。
許多社會(hui) 心理學研究和理論都證明了,人會(hui) 把自己的所有物歸入自我概念裏。
耶魯大學2012年和2014年的兩(liang) 項神經生理研究發現,當人們(men) 擁有某個(ge) 事物後,與(yu) 該事物有關(guan) 腦區的激活程度會(hui) 得到提升,而與(yu) 之無關(guan) 腦區的激活程度則會(hui) 相應降低。這說明,人會(hui) 通過高估自己的擁有物,以及貶低其他事物來提升自我評價(jia) 。
自戀是人的天性,人們(men) 總是希望自己是更好的,那麽(me) 自己擁有的事物,也就相應地被自我賦予了更高的價(jia) 值,這就是擁有效應。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擁有的事物具備某種功能時,人們(men) 或許會(hui) 覺得,連帶這些功能也成為(wei) 了自我的一部分。
焦慮和動機誤認可能導致擁有效應
那麽(me) ,為(wei) 何會(hui) 出現擁有效應呢?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wei) ,人們(men) 有時並非是追求事物本身,隻是為(wei) 了緩解焦慮,以恢複身心平衡。從(cong) 這種觀點來看,有些人雖購入了健身器材,但他們(men) 既不喜歡健身,也不是真心想健身,隻是想通過購買(mai) 來緩解某種焦慮(如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等)。而這種焦慮也許是源於(yu) 戀人的一句“你是不是又胖了”,亦或是電商大肆宣傳(chuan) 的“據研究缺乏鍛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誘因”。
除了內(nei) 在焦慮,動機誤認也可能導致“買(mai) 而不做”。雅克·拉康是法國精神分析大師,他的名言“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就指出了在社會(hui) 生活中我們(men) 常會(hui) 將他人的願望誤認為(wei) 是自己的願望。例如,你想要鍛煉,但也許背後真正的推力是戀人想要把你改造成他理想中的模樣。
不可否認,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性動物,我們(men) 常常會(hui) 向他人的願望妥協,以便更好地融入所處的環境。但作為(wei) 獨立的個(ge) 體(ti) ,我們(men) 也有“想做自己主人”的願望,這就使得“聽別人”和“聽自己”這兩(liang) 種動機發生了衝(chong) 突。不少人的衝(chong) 突結果是,買(mai) 了器材卻沒有鍛煉,獨留設備在角落“吃灰”。
了解內(nei) 心矛盾,增加“想要做”的動機
其實,學習(xi) 某種技能也是一種對已有生活模式的改變。絕大多數想要改變的人都非常矛盾,他們(men) 既想改變又不想改變,甚至可能同一時間兼有這兩(liang) 種心態,好似他們(men) 內(nei) 心一直有兩(liang) 個(ge) “小人”在打架。此外,矛盾心態具有一定的“粘性”,讓人們(men) 卡在兩(liang) 種選擇之間徘徊不前,這種狀態甚至可持續數年。
因此,比起不斷自我責備“怎麽(me) 還不去鍛煉”,也許你該坦誠一點告訴自己:“今天都忙了一天了,我實在不想‘擼鐵’,隻想偷個(ge) 懶。”你內(nei) 心中“不想做”的動力其實要遠強於(yu) “想去做”的動力,而你隻是不願正視這一點,畢竟這多少有些傷(shang) 自尊。
不過,若想讓成功始於(yu) 擁有,首先應該明白自己的內(nei) 心並非“鐵板一塊”,發現自己不願改變的動機,使其暴露於(yu) “陽光”之下。這不僅(jin) 是對自己內(nei) 在的一種誠實,也是走出內(nei) 耗的第一步。
同時,除了削弱那些“不想做”的動機,還要持續增加自己“想要做”的動機。靜下心來找一張紙,在左邊羅列出所有不想改變的原因,在右邊列出所有想要改變的原因。接下來,問自己“假如我這麽(me) 做了,我的生活將會(hui) 有哪些好的變化”,然後盡可能多地寫(xie) 出這些變化,並且想得越細越好、越美妙越好,直到其數量遠遠超過你不想改變的動機為(wei) 止。這就像一個(ge) 天平,唯有“我想做”那一側(ce) 的砝碼足夠多時,人才能夠知行合一地去行動。
(作者係國家三級心理谘詢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