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美容護膚的“皇家秘方”
古代女性美容護膚的“皇家秘方”
博覽薈
自古以來,女性都愛用美容護膚品保養(yang) 皮膚。宋代官員葉廷珪所撰《海錄碎事》,其卷五載有“臙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脂,以為(wei) 桃花妝”,可反映至少在商紂時期,我國就有美容護膚品了。我國古代的美容護膚品多為(wei) 中醫配方,且在清代已十分成熟,可達到較好的美容、養(yang) 顏、護膚效果。借助於(yu) 以中醫配方為(wei) 主的美容護膚品,明清皇室的女性成員能長久保持靚麗(li) 的容顏。如故宮藏《胤禛妃行樂(le) 圖》十二幅,畫中的女性為(wei) 雍正皇帝的妃子,其形象柔美清秀,麵目精致。其中的一幅畫上還有雍正禦製詩,詩中用“曉妝楚楚”來表達雍正的讚美之情。又如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所撰《一個(ge) 美國女畫師眼中的慈禧》一書(shu) ,第二章“皇太後陛下的外貌”中描述時年69歲的慈禧擁有“年輕得近乎神奇的容貌”。清代宮廷女性所用的美容護膚品配方種類豐(feng) 富,而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即為(wei) 玉容散。
清代宮廷禦醫吳謙撰有《醫宗金鑒》,其卷六十三“外科心法要訣”載有玉容散的配方:白蘞、白細辛、白牽牛、團粉、甘鬆、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術、白僵蠶、白茯苓各一兩(liang) ,荊芥、獨活、羌活各五錢,白附子、鷹條白、白扁豆各一兩(liang) ,防風五錢,白丁香一兩(liang) 。將上述藥混合,研磨成粉末,妥善保存。使用時,取少許放在手心,再摻少量水使之均勻成膏狀,抹之於(yu) 臉上,一段時間後再用水洗臉,一日兩(liang) 次。《醫宗金鑒》認為(wei) ,玉容散可使麵容由黑變白,達到美容及護膚效果。
不難發現,上述藥方主要由治療麵瘡、風邪配方,以及美容配方組成。
如清代醫學家張璐所撰《本經逢原》,其卷二載有“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明代醫學家朱橚等人所撰《普濟方》,其卷四十八、卷二百七十六分別載有白鴿糞具有治療禿刺、身體(ti) 生毒風瘡的功效;清代醫學家徐大椿所撰《神農(nong) 本草經百種錄》,認為(wei) 細辛發出濃烈的香味,有利於(yu) 疏散風邪;《普濟方》卷二百六十七載有“采甘鬆作湯浴之,辟惡氣,令人衣香”;《神農(nong) 本草經百種錄》認為(wei) ,白芨有利於(yu) 麵容消腫,恢複靚麗(li) 的容顏;《本草綱目》之“果部第三十三卷果之六”,認為(wei) 白蓮蕊具有“烏(wu) 須發,悅顏色”的功效;宋代醫學家唐慎微所撰《證類本草》,其卷六載白術可“主麵光悅,駐顏去(黑幹)(麵黑)”,卷八載白芷可“長肌膚,潤澤,可作麵脂”等。
此外,玉容散的方劑多為(wei) 白色,這與(yu) 古代中醫“取類比象”思維密切相關(guan) 。所謂“取類比象”,即根據關(guan) 聯事物間的共性,歸納演繹其中未知事物的性質。相應的,古代中醫采用白色中藥,或采用名字中有“白”字的中藥,來配備美容相關(guan) 的方劑,希望達到“以白增白,以白治黑”的效果。如《普濟方》卷五十二載有“七白膏”,即用白芷、白蘞、白細辛、桃仁、辛夷、白附子、冬瓜仁、雞子白(雞蛋白)混合而成的美容膏。書(shu) 中認為(wei) ,這7種白色的藥劑混合製成藥膏,可達到“令人麵光,不皺,退一切(黑幹)”的功效。另采用白色的藥物美白,可以避免皮膚染色,有利於(yu) 皮膚外觀之美。
不難發現,清代女性美容護膚“皇家秘方”玉容散,其配方不僅(jin) 可反映出我國古代中醫卓越的智慧運用、豐(feng) 富的經驗積累,更能反映出我國博大精深的傳(chuan) 統中醫文化,對現代中醫美容學的發展亦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