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數據豈容弄虛作假
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4家碳核查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問題。被點名企業(ye) 的具體(ti) 問題包括篡改偽(wei) 造檢測報告,授意指導製作虛假煤樣,核查工作走過場、程序不合規、結論明顯失實以及涉嫌編造虛假檢測報告等。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跨入第二個(ge) 履約周期不久,堅決(jue) 向“碳造假”說“不”,釋放出加強數據質量監管、維護全國碳市場製度權威、保障交易公平的強烈信號。
確保碳排放數據真實準確,正成為(wei) 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點。在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ge) 履約周期中,共納入發電行業(ye) 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約45億(yi) 噸二氧化碳。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以來,總體(ti) 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jia) 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ye) 減排溫室氣體(ti) 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但全國碳市場運行不足一年,就出現了個(ge) 別企業(ye) 和單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擾亂(luan) 碳市場秩序的情況。
“碳造假”背後,是“碳利益”的影子。據測算,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萬(wan) 噸的企業(ye) ,按照目前60元/噸的碳價(jia) 計算,若通過操縱數據將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萬(wan) 元。此外,“碳造假”的出現,也暴露了個(ge) 別碳核查第三方機構唯利是圖,缺乏客觀性與(yu) 獨立性。
碳核查本應該幫助控排企業(ye) 了解碳排放所涉及的諸多細節,算清楚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資產(chan) ,在提高碳市場數據質量的同時,更有利於(yu) 碳市場功能的發揮。但個(ge) 別碳核查機構卻念歪了“經”。例如,此次被點名的某公司,在與(yu) 控排企業(ye) 簽訂的谘詢合同中,承諾“在分配方案和核算方法不變的情況下,可為(wei) 電廠碳排放配額扭虧(kui) 為(wei) 盈,實現配額富裕”。在明知企業(ye) 未留存曆史煤樣的情況下,授意指導多家控排企業(ye) 臨(lin) 時製作煤樣代替2019年和2020年的月混合煤樣補測元素碳含量。碳核查機構違背職業(ye) 操守,錯誤的把心思用在了投機取巧上。
真實準確有效的碳排放數據,是碳排放配額分配的重要依據,也是啟動碳交易、保障碳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如果數據生成層麵和數據複核層麵出現造假問題,勢必嚴(yan) 重影響碳交易的嚴(yan) 肅性和權威性,如果不及時製止,則會(hui) 形成“破窗效應”,帶來無可挽回的負麵影響。
捍衛碳排放數據真實準確,對數據質量監管提出更迫切的要求。相關(guan) 部門之前開展了重點技術服務機構及相關(guan) 聯的發電行業(ye) 控排企業(ye) 專(zhuan) 項監督幫扶,圍繞煤樣采製、煤質化驗、數據核驗、報告編製等關(guan) 鍵環節,現場監督檢查,上述問題正是在此過程中發現的。
但要從(cong) 根本上杜絕數據造假,還需作出更大的努力。比如,精準聚焦關(guan) 鍵環節、核心要素,製定覆蓋全過程的碳排放數據核查技術指南和工作程序。加快製定碳排放數據核查機構行業(ye) 準入,明確違規行為(wei) 和懲戒措施。加快推動成立行業(ye) 協會(hui) 出台行業(ye) 規範,規範行業(ye) 行為(wei) ,提升行業(ye) 自律水平。該打的“政策補丁”、該補的“培訓課程”要及時推進。要進一步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規範谘詢、核查、檢測服務行為(wei) ,確保技術服務結果真實、合規、公正,保障碳市場平穩健康運行。
“碳造假”案走進公眾(zhong) 視野,表明全國碳市場建設不存在監管盲區,心存僥(jiao) 幸弄虛作假,終將得不償(chang) 失。同時也警醒控排企業(ye) ,真正擔當起減排責任,下大力氣切實推進減汙降碳,推動企業(ye) 可持續發展。更要求各級監管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應對新情況,解決(jue) 新問題,加大對相關(guan) 技術服務機構及有關(guan) 企業(ye) 進一步調查力度,堅決(jue) 查處數據虛報、瞞報、弄虛作假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夯實碳市場有效規範運行的生命線。
金觀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