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69家上市公司實施175次股權激勵 醫藥生物公司數量最多
本報記者 邢萌
3月28日,福光股份發布的股權激勵進展公告顯示,公司向80名激勵對象授予114.98萬(wan) 股限製性股票。
事實上,股權激勵已成為(wei) 上市公司內(nei) 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公告日計算,截至3月28日,年內(nei) 169家A股上市公司共實施175次股權激勵。其中,金橋信息等6家公司均實施2次,且均為(wei) 同時采取股票與(yu) 期權激勵的形式。從(cong) 激勵對象來看,多為(wei) 公司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核心員工等。
創業(ye) 板和科創板占比近半
從(cong) 上市板塊來看,上述169家公司中,主板上市公司有83家,占比49%;創業(ye) 板、科創板上市公司分別為(wei) 45家和39家,合計84家,占比約50%;剩餘(yu) 2家為(wei) 北交所上市公司。
由此可見,創業(ye) 板和科創板公司已占股權激勵的“半壁江山”。對此,北京陽光天泓資產(chan) 管理公司總經理王維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業(ye) 板與(yu) 科創板上市公司多為(wei) 高新技術企業(ye) 。而在技術密集型行業(ye) 對人才需求與(yu) 日俱增背景下,公司通過實施股權激勵,可以提升員工薪酬待遇,以激發其積極性。”
同時,老虎集團ESOP業(ye) 務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麵,創業(ye) 板和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比重較大,其產(chan) 品研發和服務創新均強烈渴求人才,通過股權激勵,可增強核心人員和技術骨幹的動力;另一方麵,企業(ye) 需借助股權激勵,提振業(ye) 績。同時,股權激勵有助於(yu) 穩定投資者信心。
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上述創業(ye) 板和科創板公司中,大多數公司均把“核心技術人才”納入股權激勵名單。同時,也有包括昊海生科、優(you) 利德、卓勝微等在內(nei) 的不少公司將外籍人才也納入股權激勵名單。
例如,昊海生科公告表示,公司股權激勵對象包含部分外籍員工,原因在於(yu) 公司所處的生物科技行業(ye) 人才競爭(zheng) 比較激烈,因此吸引和穩定國際高端人才對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激勵對象中的外籍員工在公司的技術研發、業(ye) 務拓展等方麵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交所上市公司也在股權激勵中嶄露頭角。秉揚科技和安徽鳳凰先後公布實施股權激勵。“股權激勵在企業(ye) 健康發展和快速成長過程中發揮‘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地吸引高端人才、穩定創業(ye) 團隊、留住核心員工,形成長效激勵約束機製。”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周運南進一步表示,北交所開市以來,上市公司正逐步具備更好的股權激勵基礎,員工也將出現更多的相關(guan) 需求,預計年內(nei) 會(hui) 有更多實施案例。
主要集中於(yu) 四行業(ye)
從(cong) 已實施股權激勵公司的所屬行業(ye) 來看,主要聚集於(yu) 醫藥生物和電子等四大行業(ye) 。
具體(ti) 來看,前述169家公司中,來自醫藥生物行業(ye) 的公司數量最多,達30家;電子行業(ye) 次之,有24家;基礎化工和電力設備公司數量均為(wei) 17家。
王維嘉分析稱,醫藥生物行業(ye) 與(yu) 電子行業(ye) 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ye) ,且行業(ye) 研發周期與(yu) 利潤兌(dui) 現周期較長,實施股權激勵可以將公司核心管理技術人員與(yu) 公司長期深度綁定,保證公司管理團隊與(yu) 研發團隊的穩定性。此外,股權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公司的用人成本壓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有個(ge) 別公司推出“1元購”等超低價(jia) 的股權激勵計劃。過低的授予價(jia) 格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問題引發市場和監管關(guan) 注的同時,也引起市場關(guan) 於(yu) 股權激勵合理性的討論。
當前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清晰的政策指引,企業(ye) 不能違反相關(guan) 政策規定設計。在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公司應出於(yu) 能動性角度考慮,相對靈活、因地製宜地設計實施方案。上述老虎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合理的股權激勵方案,需要具備2個(ge) 核心要素:一是合法合規,應在國家政策規定下實施股權激勵;二是激勵計劃要與(yu) 公司業(ye) 務現狀與(yu) 需求相符合。”
在王維嘉看來,合理的股權激勵計劃應該滿足3點要求:首先,激勵對象要有針對性,應是能夠切實推動公司快速發展的員工;其次,股權激勵方案需與(yu) 績效考核掛鉤,績效目標既不能流於(yu) 形式也不能脫離現實;最後,股權激勵計劃要有“動態激勵”的思維,在公司不斷發展過程中適時調整方案,使激勵對象始終保持進取意識。(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