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有時代溫度和人間煙火的上海生活畫卷

發布時間:2022-03-29 11:22:00來源: 文匯報

  對話嘉賓 滕肖瀾(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小說《心居》作者)王雪瑛(本報記者)

  改編自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滕肖瀾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心居》正在播出。該劇以“買(mai) 房”為(wei) 切入點,從(cong) 四世同堂的上海人家,引出豐(feng) 富的線索和眾(zhong) 多的人物,衍生至社會(hui) 多層麵,為(wei) 觀眾(zhong) 展開了具有時代溫度和人間煙火的上海生活畫卷。《心居》從(cong) 市民的小日子,品出城市生活的大味道,從(cong) 心心念念的買(mai) 房,推動劇情發展,探索人性和世情變化:融入上海、婚姻維護、情感追求、職場發展、個(ge) 人成長、吾心安居……引發著觀眾(zhong) 追劇時的思索。

  通過作家和評論家的對話,讓觀眾(zhong) 更了解作家從(cong) 小說到劇本,創作家庭情感大劇《心居》的過程和觀劇體(ti) 驗。作家對上海的深厚感情成為(wei) 她的創作動力,講述每個(ge) 人都在艱難而又孜孜不倦地活著的故事中,反映出上海人的“堅韌”和“通達”。

  在戲劇衝(chong) 突和人物真實性中找到平衡點

  王雪瑛:看到自己虛構的小說,變成具象可感的電視劇,看到自己筆下的顧家一家人活躍在屏幕上,內(nei) 心是怎樣的感受?“他們(men) ”是你心目中的“他們(men) ”嗎?《心居》讓觀眾(zhong) 看到了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上海人;折騰半輩子好不容易才回來的老上海人;為(wei) 了留在這片土地而不斷努力播灑汗水的新上海人。不同的“上海人”共同釀出了今天的“上海味道”。目前上海正處於(yu) 全力抗疫進行時,《心居》的熱播,讓我感受到了上海有力的心跳,想起了你在創作談中的話:“上海,作為(wei) 我筆下常駐的城市,對她始終懷有無比深厚的感情。”觀看《心居》中鮮活的上海生活大戲,你對上海,上海人,上海的日子有著很多感慨嗎?

  滕肖瀾:《心居》是我寫(xie) 的第一部劇本。新奇也忐忑。看著屏幕上熙熙攘攘的上海早晨,我確實挺激動,心怦怦直跳。之前沒有看過成片,我也處在普通觀眾(zhong) 的位置,但又不全是觀眾(zhong) ,畢竟內(nei) 容我是知道的,這感覺很奇妙。

  《心居》拍得很有生活質感,這是滕華濤導演所擅長的。開始便把一大家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一些朋友給我發消息,“挺有上海味道”,這讓我很開心。我對上海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刻畫上海,刻畫上海人,是我寫(xie) 這部作品的初衷。我希望《心居》,能讓讀者和觀眾(zhong) 看到上海人是怎麽(me) 過日子的。上海人不會(hui) 是完美的,會(hui) 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會(hui) 鬧矛盾。過日子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在文藝作品裏,會(hui) 把這些矛盾衝(chong) 突放大。但我希望,矛盾都不是故意為(wei) 之,而是從(cong) 人物各自的角度,自然生發出來的。必須在戲劇衝(chong) 突和人物真實性中找到一個(ge) 平衡點。讓大家覺得好看,又能感受到作品是可信的,人物是現實中可以想見的,說的是“人”話,做的是“人”事,這點很重要。人生不易,或許是看《心居》後,給人的直觀印象。我更希望大家在感慨“人生不易”時,更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即使身處逆境,依然對人生抱有希望。一如我們(men) 此刻全民抗疫的城市,雖然很不容易,但終有春暖花開的時候。

  王雪瑛:《心居》劇本創作與(yu) 小說創作相比,有什麽(me) 新鮮的創作體(ti) 驗?讓你感到棘手的是什麽(me) ,最有成就感的是什麽(me) ?何時有了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的感覺?

  滕肖瀾:《心居》小說完成於(yu) 2019年7月。劇本創作是從(cong) 2019年年底開始,寫(xie) 了一年半。第一次寫(xie) 劇本,確實有挑戰。網上有人調侃,原著作者是“親(qin) 娘”,編劇是“後媽”。我既是“親(qin) 娘”又是“後媽”,有時候舍不得,有時候又不得不下狠手。因為(wei) 小說和劇本畢竟是兩(liang) 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親(qin) 娘不怕別人背後罵,自己生的孩子怎麽(me) 著都行,後媽則相對謹慎,瞻前顧後。小說可以娓娓道來,比較任性隨意,而劇本則要在短時間內(nei) 抓住觀眾(zhong) ,考慮得會(hui) 更多。

  我是一個(ge) 願意嚐試新事物的人,寫(xie) 慣了小說,也想試試劇本的創作。劇本創作過程總體(ti) 還比較順利。導演、製片和策劃等整個(ge) 主創團隊都非常專(zhuan) 業(ye) ,效率也很高,每次稿子交過去,很快就有反饋,給的都是很具體(ti) 的意見,即便是需要修改,也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會(hui) 幫我一起想細節和橋段,重新架構。給了我這個(ge) “新人”很多幫助。我很感激他們(men) ,尤其是滕華濤導演,他是能快速引導編劇進入狀態、找到感覺的導演。萬(wan) 事開頭難,劇本前五集的改動次數最多。前後差不多寫(xie) 了六七稿吧,到後麵就慢慢順暢了,改得也相對少了。

  市民小日子如何用“心”過出大情懷

  王雪瑛:《心居》從(cong) 房子的“麵子”,探入上海市民生活的“裏子”,實打實地拍出家庭生活的鏡像。四世同堂的顧家老少都重視周末的家庭聚會(hui) 。各家生活近況與(yu) 各類消息的發布,大家庭內(nei) 大事小事的商量與(yu) 解決(jue) ,出場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但“家”還是有著包容和向心力的,真實地透出上海人居家過日子的苦樂(le) 兼具的味道。電視劇中這些活色生香的生活場景演繹著你對“家”、“心居”與(yu) “房子”之間關(guan) 係與(yu) 內(nei) 涵的理解?

  滕肖瀾:《心居》是以房子為(wei) 切入點,寫(xie) 形形色色的人物,反映當下上海各階層老百姓的生存狀態,以及背後折射出的價(jia) 值觀的變化。“居”是麵子,“心”是裏子。“心”放在“居”前,更多的是寫(xie) 人們(men) 心靈的居所,而不僅(jin) 僅(jin) 是肉身上的安置。

  房子是上海人繞不過去的話題。但《心居》更關(guan) 注的是人性和世情的變化。書(shu) 寫(xie) 的是當下,也包括對逝去時光的回顧和梳理,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和展望。城市裏的人們(men) ,不管是老上海人還是新上海人,都在艱難但又津津有味地生活著、努力著。家是小家,日子也是小日子,但隻要用“心”,就能過出大情懷。

  王雪瑛:《心居》采用雙女主設定,劇集以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對比展現了姑嫂一天的生活節奏;顧清俞是上海土生土長,事業(ye) 有成的女強人;馮(feng) 曉琴是新上海人,是上海人家的外來媳婦,她們(men) 是80後同代人,她們(men) 的關(guan) 係是小說敘述的重點,也是劇情發展的動力。從(cong) 小說到電視劇的創作中,你更強化了她們(men) 之間的戲劇性張力?你認為(wei) 兩(liang) 位演員演出了人物豐(feng) 富的層次嗎?

  滕肖瀾:《心居》講述了兩(liang) 位女性的成長。劇集以“姑嫂鬥法”展開,你來我往、見招拆招。眉裏眼裏,或明或暗。這是兩(liang) 位充滿生命力的女性。雖然身份、境遇大相徑庭,但她們(men) 都是思路清楚、行動力十足,上海話叫“夾人頭”(厲害角色)。所以劇集開始就有點“釘頭碰鐵頭”“火星撞地球”的感覺。隨著故事展開,脈絡拉長,人物自然而然會(hui) 變得更立體(ti) 、更複雜。她們(men) 絕非一般意義(yi) 上那種市井的“姑嫂大戰”,她們(men) 的矛盾不僅(jin) 是出於(yu) 地域門戶的偏見,更多的是兩(liang) 人在價(jia) 值觀和關(guan) 注點上的不同。她們(men) 隨後各自所經曆的一係列事情,是“人”在自我認知和成長中必須經曆的過程。

  生活中每個(ge) 人都是複雜的綜合體(ti) ,不是非黑即白。最終姑嫂倆(lia) 達成了“和解”,其實也是理解,“我不能完全原諒你,但我卻慢慢懂你了。”與(yu) 對方和解,也是與(yu) 自己和解。這也是城市中人與(yu) 人相處最終能達成和諧的一個(ge) 密碼:保持友好的距離,“將心比心”。

  姑嫂身份性格完全不同,馮(feng) 曉琴比較接地氣,而顧清俞十分高冷;馮(feng) 曉琴可以放得很開,而顧清俞必須“端著”。兩(liang) 位演員在詮釋角色的時候,方式風格也不同,她們(men) 都演得很好,分寸拿捏準確,把握住了角色。

  狗血隻需一個(ge) 動作而動人是一個(ge) 過程

  王雪瑛:文藝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與(yu) 觀眾(zhong) 所經曆的生活形成呼應,作品裏的人物就如同我們(men) 的身邊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如《裝台》中的順子,《山海情》中的得寶、得福,《人世間》中的周家兄妹等,這些作品很接地氣,引發觀眾(zhong) 的內(nei) 心共鳴。從(cong) 《城中之城》到《心居》,你鍾情於(yu) 敘寫(xie) 上海的故事,城市的日常生活,從(cong) 人物在時代中的境遇,自我成長的情節形成小說豐(feng) 富的社會(hui) 信息與(yu) 活躍的生活肌理。《心居》以“買(mai) 房”直麵上海人的生活,叩問現代人的心靈,電視劇開播以來,形成話題衝(chong) 上熱搜,從(cong) 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你是如何理解“接地氣”,如何錘煉寫(xie) 實的能力,如何以現實主義(yi) 的手法呈現時代情緒和百姓生活?要講好現實題材故事不易,又的確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必修課”。

  滕肖瀾:“接地氣”在文藝作品裏,其實挺難把握分寸。作品裏的生活再怎麽(me) 接地氣,其實也與(yu) 真實的生活不一樣。我們(men) 現在說“現實主義(yi) ”,不是照搬“現實”,而是作者經過自己的詮釋,讓作品中呈現的“生活”,被絕大多數受眾(zhong) 認可,覺得這是真實可信的。如“裸妝”是化妝的最高境界,化了像沒化一樣,但“裸妝”和素麵朝天絕對不同。我覺得,作者筆下接地氣的生活,理想狀態應類似於(yu) “裸妝”,不著痕跡地,略去人人皆知的那部分,而把人與(yu) 人相處的一些微妙的、真實存在卻又容易被忽略的東(dong) 西凸顯出來。

  王雪瑛:《心居》呈現在變化發展的的都市裏,人物在追夢路上的艱辛,尋找吾心安處的過程,沒有刻意營造溫暖,沒有美化主人公,也沒有用濾鏡來提純親(qin) 情,不是以浪漫和唯美來包裝人生真相,而是敢於(yu) 觸摸生活中的意外,人生中的缺憾,你寫(xie) 下的“每個(ge) 人都在艱難而又孜孜不倦地活著”的故事中,是不是蘊含著上海人的“堅韌”與(yu) “通達”?有觀眾(zhong) 評價(jia) 《心居》引人入勝的是“精明卻不失溫熱的滬上煙火”,你如何理解文學的力量在於(yu) 直麵真實,文學的魅力又在於(yu) 撫慰人心?

  滕肖瀾:《心居》不是一部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大團圓結局的作品。你說得很對,我確實想從(cong) 這個(ge) 故事裏,反映出上海人的“堅韌”和“通達”。活著不易,所以必須“堅韌”,一番風雨,才能直至“通達”。

  文藝作品肯定會(hui) 寫(xie) 到苦難、矛盾、衝(chong) 突,如果把作者創作時的表情畫成表情包,他(她)應該是蹙著眉頭,一聲歎息,懷著深深的悲憫,即便是笑也是帶著淚,而不是眉飛色舞、津津樂(le) 道。同時還要憋著勁,筆頭鬆一鬆,緊一緊,出來的效果就完全不同。狗血與(yu) 動人,有時候隻是一步之遙,比如寫(xie) 一場動人的愛情,之前要有無數個(ge) 細節的鋪墊,讀者或觀眾(zhong) 感受到的浪漫氣息,都是作者作了無數理性的工夫和準備:含而不露,你進我退,欲說還休,百轉千回……每一步都卡在那個(ge) 點上。沒有硬噱頭,每一句話都是戀人間可以想見的對話,場景也是生活中的場景,看似日常和平淡,拚在一起,就是說不出的貼切。狗血可能隻需要一個(ge) 動作,而動人則是一個(ge) 過程。作者有義(yi) 務寫(xie) 出這個(ge) 過程,哪怕再難也要寫(xie) 。把這世界的美和愛展現給世人,讓人們(men) 始終對生活心存善念,懷有慈悲,抱有希望。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