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原材料漲價層層傳導 上市公司“見招拆招”沉著應對

發布時間:2022-04-06 11:49: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曹衛新 劉歡

  新能源汽車原材料價(jia) 格的上漲正由上而下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困擾著整個(ge) 行業(ye) 的參與(yu) 者。動力電池企業(ye) 迫於(yu) 成本壓力,不得已改變價(jia) 格談判規則,按季度定價(jia) ;整車廠商一邊忙著與(yu) 動力電池企業(ye) 商談價(jia) 格,一邊通過提高產(chan) 品售價(jia) 緩解成本壓力;消費者則需要以更高的價(jia) 格,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

  事實上,不僅(jin) 僅(jin) 是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由原材料上漲引發的“蝴蝶效應”,也發生在其他行業(ye)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家居、化工、紙業(ye) 、家電、瓷磚、衛浴、輪胎等行業(ye) 原材料價(jia) 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

  記者調研獲悉,在各個(ge) 行業(ye) 擔當“領頭羊”的A股上市公司在應對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這一難題時“見招拆招”,除了適時調整產(chan) 品售價(jia) 外,還不斷向內(nei) 挖潛,積極嚐試向產(chan) 業(ye) 鏈上遊延伸。除此以外,作為(wei) 重要避險工具的套期保值業(ye) 務也被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

  提價(jia) 並非“自救”不二法門

  企業(ye) 勤練“內(nei) 功”挖潛增效

  某動力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相關(guan) 工作人員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池的造價(jia) 在新能源汽車造車成本中占比算比較高的,占比大約在30%至40%。去年動力電池企業(ye) 可以說已經消化了大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目前漲價(jia) 更多還是因為(wei) 上遊包括碳酸鋰等原材料的價(jia) 格傳(chuan) 導,當然漲價(jia) 肯定也會(hui) 對下遊有一定的傳(chuan) 導,至於(yu) 說傳(chuan) 導多少,漲多少,公司會(hui) 按照一定的公式測算。”

  麵對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漲價(jia) 雖是多數企業(ye) 采取的最直接方式,但並非唯一的釋壓方式。調研中記者發現,向內(nei) 深度挖潛成為(wei) 多數企業(ye) 優(you) 化產(chan) 品成本的一項重要舉(ju) 措。

  中核鈦白相關(guan) 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men) 在原材料市場價(jia) 格持續走高的背景下,通過鎖定核心原材料的供應及其采購價(jia) 格,各經營單位合理調配供應資源,進一步降低了公司生產(chan) 成本;同時,在結算方式、廢物利用、生產(chan) 規模化及在三項費用上也合理控製成本,減少支出,將企業(ye) 各項成本開支控製在最佳狀態,實現效益最大化。”

  江蘇地區某農(nong) 藥化工類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men) 在對內(nei) 挖潛上已經做到了極致。不僅(jin) 在產(chan) 能利用率上做文章,還強化各方麵管理降低原材料消耗。比如說公司生產(chan) 1噸產(chan) 品需要消耗1.5噸甘氨酸,現在通過努力,變成隻要1.3噸。今年公司還上線了智能化生產(chan) 車間用以降低用工成本,包括工業(ye) 副產(chan) 品的循環利用等,這些影響生產(chan) 成本的方方麵麵我們(men) 一直在做。”

  除不斷向內(nei) 挖潛外,部分上市公司還在積極嚐試通過延伸產(chan) 業(ye) 鏈布局,開發高附加值產(chan) 品等手段,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今年3月初,鈦白粉行業(ye) 上市公司龍佰集團宣布與(yu) 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ye) 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碼鋰電正負極材料項目。自去年8月份公司宣布擬斥資47億(yi) 元跨界鋰電後,半年多時間以來,公司動作頻頻,不斷推進“變廢為(wei) 寶”戰略。

  除龍佰集團外,中核鈦白、安納達等也憑借自身“變廢為(wei) 寶”的優(you) 勢,跨界進入磷酸鐵鋰領域。

  看懂研究院經濟學者王赤坤向記者表示,“鈦白粉副產(chan) 品硫酸亞(ya) 鐵可以做磷酸鐵原料生產(chan) 磷酸鐵鋰,企業(ye) 積極布局磷酸鐵等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可以為(wei) 鈦白粉行業(ye) 創造出新的紅利。”

  上市公司延伸產(chan) 業(ye) 鏈的戰略是否走得通?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就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的發展表達了自己觀點:“電池企業(ye) 和主機廠是可以謀求向產(chan) 業(ye) 鏈上遊延伸業(ye) 務,尤其是增加鋰、鎳的礦產(chan) 產(chan) 量,比如通過發展鹽湖提鋰產(chan) 業(ye) ,提高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的供應,隻有供需情況改善,才能最終降低或者減緩原材料的上漲。當然,管理層麵也要推動鋰電池回收,通過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在鹽湖提鋰方麵,要進一步加大開采力度,既要強調進口,也要強調自給。”

  多數公司避險意識增強

  積極開展套期保值業(ye) 務

  為(wei) 了降低原材料價(jia) 格波動對公司生產(chan) 銷售造成的不利影響,部分公司還會(hui) 充分利用期貨市場的價(jia) 格風險管理功能,開展套期保值業(ye) 務。

  記者在互動易平台上看到,和勝股份就應對原材料價(jia) 格波動風險回複投資者問詢時稱,“針對原材料漲價(jia) 的影響,公司在日常經營中綜合運用調價(jia) 、套期保值、持續不斷的技術改進及工藝優(you) 化、降低內(nei) 部營運成本及與(yu) 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等方式來進行應對。”

  東(dong) 方盛虹同樣在開展套期保值業(ye) 務,公司方麵回複稱,“目前投資品種包括原油等與(yu) 公司生產(chan) 經營相關(guan) 的產(chan) 品或者所需的原材料。”

  就套期保值的成效問題,中信期貨以鋰電池企業(ye) 為(wei) 例給出詳細分析。中信期貨分析認為(wei) ,“由於(yu) 鋰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采購原材料較多且價(jia) 格波動幅度大,風險敞口主要集中於(yu) 鋰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年產(chan) 能50GWh鋰離子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若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在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過程中采購端買(mai) 入套保,則可節省9.1億(yi) 元的采購成本;若在原材料價(jia) 格下跌過程原材料和半成品庫存端賣出套保,則可實現2.5億(yi) 元的保值。”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也讚同企業(ye) 多運用避險工具。況玉清告訴記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鼓勵企業(ye) 將一些用量較大的上遊原材料價(jia) 格波動風險轉移到金融市場,通過金融市場去消化相關(guan) 風險。但與(yu) 此同時,也需要金融機構有足夠方便的相關(guan) 大宗商品、期貨產(chan) 品,當然,也可以是保險類產(chan) 品,所以在鼓勵企業(ye) 參與(yu) 的同時,金融市場的創新和產(chan) 品建設也要跟上來,要將期貨、大宗商品覆蓋品種範圍進一步擴大,實物交割標準也要接地氣;同時保險服務也要完善,發揮應有的作用。”

  不過套期保值業(ye) 務存在一定的門檻。況玉清表示,“對於(yu) 企業(ye) 來說,原材料如果是大宗商品,可以通過期貨等金融工具提前鎖定成本。如果不是,那就隻能靈活應對,最關(guan) 鍵的還是自身產(chan) 品的議價(jia) 能力,議價(jia) 能力強就有定價(jia) 權。”(證券日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